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卷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十卷

  淨空法師講述

  前面將流通分裏面,六方佛勸信的一段經文,給諸位介紹過了。也許同修們讀過六祖壇經,壇經裏面有幾句話,很容易引起我們産生疑惑。這一個法門,既然爲十方佛共同贊歎,爲什麼六祖大師要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呢?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六祖大師所接引的,就是他所度的這個對象都是上根利智,所謂禅宗裏面頓教之人,這一點是必需要跟大家解釋的。請看這個地方,法寶壇經裏面,對象是上根利智,那麼他的這個教是禅宗頓教;因此這一些人的見解,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擬的。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說的話,都是接引這些上上根人,並不是排斥淨土,實在是爲一般著相念佛的人,解黏去縛而已。解黏去縛,這個黏、縛都是說的執著,凡是用執著心去念佛,諸位要曉得,不能夠達到實相,沒有辦法達到實相,沒有辦法見性。他老人家所教的就是教你離相,即相離相。由此可知,壇經實在講,它是贊揚實相念佛。這個在四種念佛裏面,實相念佛法門是最爲殊勝的。既然曉得實相一真的道理,那麼當然就明了,像前面所說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一一無非當人自性。所以我們淨土宗的大德,也說“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又有所謂:“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由此可知,西方依報正報,全是自己心裏面所現的境界,決定不可以執著言語文字,而將他的真實義給忘了。那麼這個樣子不但你得不到念佛的功德利益,反而造了毀謗的罪業。經裏面,說性、說相、又說無佛道可成,也有所謂無衆生可度,如果你要執著這一些言語文字,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些話都是從心性、從真谛上而建立的。佛在滅度之前,教給後世的學人,有所謂四依法。這個四依法就是給我們以後人一個修學的准則。四依裏面,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佛所說的經典,以它爲依據。任何人所說的法,必須不違背經典,我們才可以依從;如果違背了經典,我們就可以不必去依它。第二:依義不依語。這一句是教給我們不要執著言語文字。言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我們要依言語文字裏面所诠釋的道理、理論、方法,不必死在字裏行間。第叁條教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是了義呢?凡是說了生死的這個道理,凡是講證菩提大涅槃的這一些方法,這就是了義;如果講人天福報這是不了義。換一句話說,人天福報再大,也不能夠超越生死輪回。第四條教我們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我們現在有理智;“識”是感情,情識。不能感情用事,要以理智來做主宰。這是我們隨順現在世間來說。佛法這個智是講智慧,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我們世間凡夫所說的理智都還是識,不是真正的理智。真正的理智在佛法裏頭才有。這叫你要依靠真實的智慧,不能夠依靠世智辯聰。如果我們明白這個四依法了,將來你讀經、讀論、或者是讀祖師的語錄,聽一切大德們的開示,你就有所依從了,不至于盲目,隨境所轉,自己就有了主宰。自己有了主宰才能夠得到佛法真實受用。 請看下面經文。這是解釋本經經題的意思。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一句就是釋迦牟尼佛征問的話;叫著舍利弗尊者給他講,這個就等于在講:在你的意思以爲怎樣呢?以爲如何呢?爲什麼這個經的名字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實際上這個經題是十六個字,佛在此地只取了後半段,那麼這個後半段要是明了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它的意思自然就明了了。有名必有義,義要是明白了,這樣他才能夠受持;乃可受持。義要是明白了,信心才懇切,這個是一定的道理。那麼這一段只是征問、解答,在底下一段經文,當然這個是大事情,沒有人能夠問得出來,也沒有人能夠答覆得出來。所以佛自己提出這個問題,然後自己來解答。我們看這一段經文是佛解答的。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那麼,這是佛給我們解釋:得蒙諸佛護念,正是由于具足叁慧。“聞”,就是聞慧;“受”就是思慧;“持”就是修慧,這個就是淨土的叁資糧。前面說了叁種必修具備的條件統統都具足了。那麼我們要詳細跟諸位說一說。聞慧是聽了以後就深深的相信。念佛這個法門,在八萬四千行門裏面是真真實實最妥當的一個法門啊!最妥當、最可靠。我們真正能夠信得過,這個就是聞慧。思慧是講領納、接受在自己的心中,對娑婆世界確實生起了厭離之心,想擺脫這一個世界;而對于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真正地生起了欣求之願啊!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就叫做思慧,真動了這個念頭。換一句話說,這個地方的身心世界真正把它放下了,一心一意求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本經所講的思慧。持名,這就是修慧;修慧就是執持名號,淨念相繼,一心不亂。這一些話,在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希望大家要特別地留意,這樣具足叁資糧才能夠直取西方淨土。

  經上講,及聞諸佛名者,諸佛名字就是念阿彌陀佛,這一點大家要特別留意到,就是念阿彌陀佛,“諸佛名字,就是念彌陀名號;以彌陀乃法界藏身。”諸位在念這個早晚課誦,念八十八佛,你會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所以“念彌陀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故曰,諸佛名字。”所以,此地這個經裏面講,“及聞諸佛名者”,這個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此處不可錯會,”你要是錯會了意思,你以爲這個諸佛名號,你到藏經裏把萬佛名經找來,你去念這個萬佛名,那你就喪失了大利,最大、最殊勝的利益。爲什麼呢?你念萬佛名不容易得一心。你不曉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一切諸佛的名,等于說是總名號、共同的名號,念這個名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統統都念了。一尊佛都沒有漏掉,這是千萬不能夠錯會,不能錯會這個意思。

  在大本經裏面說,這是贊歎的話,就是無量壽經,有這麼一首偈子:“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往昔,就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你要沒有修福、修慧,正如同前面經文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總是在往昔修了多善根、多福德。善根是慧,多善根、多福德,你才在這一生當中聞到了正法。“已曾欽奉諸如來”,不但是無量劫當中修福修慧,你在無量劫當中,你是欽仰、事奉,許許多多的佛菩薩;“故有因緣聞此義”,你現在才得到這樣殊勝的因緣,能夠聽到淨土法門這樣的教義。這個是實實在在的難得;在華嚴經裏頭,也有一首偈子贊歎說:“甯受地獄苦,得聞誅佛名。”我甯願去受地獄那一些苦楚,只要我能夠聞到諸佛的名號;這個諸佛的名就是阿彌陀佛,希望能夠聞到這個佛號。“不願生天中,”天上享福,福報非常之大,那麼享福怎麼樣?享福,“而不聞佛名”在此地要曉得,聞佛名就有解脫的機緣;換句話說,他有了生死,出叁界,也就是超越六道輪回的機會。不聞佛名,雖然在天上享福,不能夠超越六道;所以才不願生天中,只希望得聞佛名;只希望得聞諸佛名。那麼這個都是說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因爲這一部經的功德利益,實實在在像經名所說,不可思議。諸佛名的功德,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聽到這一句佛名,必定有大因緣,必定能夠得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常途的修行,就是普通修行,完全要靠自己,必須破無名、見法身,才能夠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換一句話說,得明心見性以後,佛菩薩才護念。這個法門特別,只要一聞佛名,就蒙諸佛菩薩來護念,真正是不可思議!

  經上說,如果能夠歸依叁寶,受持一尊佛的名號,現世當獲十種利益。現世就是現在世,現在世,他就能夠獲得十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那麼在此地我們先要說說這個歸依;前面跟大家詳細的講過,所以經典裏面講的話,我們不能不信,我們也不能夠誤信它。如果你看到歸依叁寶,受持一佛名號,就能夠得這樣殊勝的利益,我現在要歸依叁寶,我天天也念阿彌陀佛了,那麼我有沒有得這個殊勝的功德利益呢?不能說沒有,雖有,但是不顯著,原因在那裏呢?許多人是誤信了這一句話,就是對于這一句話的真實意思沒能了解。就是歸依這兩個字,他沒做到,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個歸依的手續。請一個法師在佛菩薩形象面前,將叁歸依念個叁遍,受持乃是有口無心,那麼這個十種利益他怎麼能得到呢?歸依必定要像六祖壇經傳香忏悔第五章所說的,真正歸依。“歸”是回來。從前我們的心都在五欲六塵,都在五欲六塵上,都是隨著境界遷流,現在把我們這個心從五欲六塵,從一切虛妄境界上給他拉回來,回過頭,回過頭來依什麼呢?依叁寶。叁寶:佛寶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我們依覺而不迷;法寶是“正”的意思,我們依正而不邪;僧寶是“淨”的意思,我們要依淨而不染,這才是歸依叁寶。那麼想一想,我們二六時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不是覺而不迷?果然覺而不迷了,那我們是從“迷”回過頭來了,依靠“覺”了,這叫歸依。果然是正而不邪了,我們從前在邪知邪見裏頭回過頭來,現在依正知正見。以往我們是染汙,現在我們從染汙也回過頭來,依清淨,淨而不染,這才叫真正的叁歸依,所以才有下面十種殊勝的利益。

  第一種“晝夜常得諸天神將隱形守護”那麼這一句話決定不是迷信,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確實有天神。這個諸天,有天神,我們肉眼看不見,我們叫他作隱形,他守護我們,換一句話說,這一些諸天善神日夜都在我們身邊保護我們。他爲什麼來保護呢?因爲你有德,這個歸依叁寶的人,這是有真正的德行,這是要記住的。你看世人都迷,你覺悟了,世人都邪知邪見,你是正知正見,世間人都是染而不淨,你是清淨無染,所以這一些諸天神將,他們是敬佩你的道德,才來保護你。像唐朝時候,李通玄長者,在家居士,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這是出家人…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