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卷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一卷

  淨空法師講述

  今天開始錄製第叁部經,我們選擇的是阿彌陀經。前面曾經錄過六祖壇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事佛吉凶經是學佛的初階,也可以講是學佛人第一部應當讀的經典,使我們了解佛法的大意,以及修學的態度、方法。壇經是禅宗的根本。

  今天我們開始錄製這一部彌陀經,這是淨土的根本。所以這個叁部經,首先錄出來,也是大乘佛法修學最重要的典籍。尤其是在中國的佛法,我們可以這麼說法,中國的佛法的特色,就是在禅宗與淨土。

  當時考慮錄這幾部經,我們也想用最短的時間跟諸位作一個介紹;以後想想,這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所以考慮到最後,我們還是不受時間的限製,總希望幫助諸位對于這個甚深經典的理解以及修學。所以我們決定采取蕅益大師的要解,作爲這一次研習的依據。蕅益大師的要解流通得很廣泛,最初它是被收在淨土十要,這一本書裏面,印光大師有一篇序文。淨土十要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就是一般寺院,佛經流通處都有,在臺灣曾經翻印過很多次。這一部書是修學淨土的寶典,可以說是無上的法寶,也是蕅益大師一生精血的結晶。在民國初年,圓瑛法師曾經爲要解作了講義,寶靜法師也有講義,這兩部講義都寫得非常好,因爲這兩位大師都是近代人,在佛法修學都有相當的成就。這兩部講義呢?特別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在我們本地普遍爲大家所歡迎,也是普遍爲大家所愛好。這個講義的本子流通得很廣,我們華藏法施會也不例外。應大衆的要求,在去年我們也影印了大師的要解講義;同時我們也將彌陀經的講義,以及圓瑛法師的勸修念佛法門,再加上西方確指,我們把這四樣東西合印成一冊,贈送給大家。我們的本子是精裝本,第一篇就是彌陀經要解講義,第二篇是阿彌陀經講義,第叁篇是勸修念佛法門。這叁種都是圓瑛法師的著作。末後,西方確指,雖然是扶銮之作品,但是這個確確實實是菩薩講的,不同于一般的靈鬼。裏面所說的都是非常正確的佛法,而且很合乎佛陀教導的修行方法,值得我們采取。這一篇文章,印光老法師也有序文介紹。所以我們將這個四本書,把它合印一起,供養給發心修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位同修。這個本子我們圖書館有,雖然送得很多了,但是現在還剩下一些,有需要的可以向圖書館來請。

  要解最初是收在淨土十要,剛才我跟大家講過,這個淨土十要,我這個地方用的本子是香港翻印的本,原本淨土十要。這個本子,一共是有五冊,在本省所流通的淨土十要,大多數是用這本子影印翻印的。有些呢,它是照原來印成五冊;也有的,它把這個五冊合訂成一本,精裝一冊,這個十要就裝訂成一冊了。這本子都很好,不管它是五冊裝也好,一冊裝也好,內容都是一樣。真正修淨土的,這一部書是不可不讀。特別是近代的淨土宗的祖師—印光大師,對這本書非常地重視。如果是發心修學呢,這個可以說是淨宗必讀的經典,也是我們主修的經典。

  十要,顧名思義,它裏面有十種;其實後來的大師,還有很多東西附在裏面,不只十種。經呢?只有一種,就是阿彌陀經,其余多半都是論典。經本,就是著述,我們選定之後,決心依照這個本子來給諸位講解。這個本子,我們盡可能在電視畫面上,把重要的都寫在字幕上介紹給諸位。至于經本,我們就不必像從前一樣來影印贈送了,這本子流通得很廣,諸位隨時可以得到。前面兩種,那是不得已,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流通得很少,一般人找不到這個本子。壇經雖然流通得很廣泛,曹溪原本很少見,有許多人沒有見到這個本子,所以我們必須要流通,要將這個本子贈送給諸位。

  今天是我們第一次,第一次照理講,我們要講玄義,就是把經典的內容先給諸位作個介紹。可是我覺得在沒有講經之前,我們先把淨土的大意,給諸位作一個概略的說明。

  今天的題處,一個題目“代懸示,淨土科學觀”。諸位請看字幕。這是過去學校裏面,題處這一個題目,是一個專題講演的題目。今天,我就把這一篇跟諸位作個介紹。首先我們要說明一般的誤會,這不但是社會對我們佛法的誤會,乃至于學佛的人,也免不了這種誤會。“宗門”,指的是禅宗“,離言說,指心性。”禅宗所標榜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離言說,指心性,這是相當高的境界,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換句話說,對宗門無從下手,這是難。那麼“教下”呢?包括了華嚴、天臺、叁論、唯識。那麼這個幾宗,幾個宗派,都是屬于教下。教下,“多言理,少說事。”有一些人誤會了,這些人玄談,教下玄談;清談,理說得很玄,于事無補,好像所說的都空話。實在是很高明,不是中下根性的人所能夠體會得到的。于是乎宗門教下變成什麼呢?“士大夫所宗”,他們是社會上有學問,有地位的人去學佛,總是宗門教下裏面去探討。對淨土就忽視了,這是産生了很大的誤會。因爲“淨土”的經典,“多說事,少說理。”大家認爲這叫“老太婆教”。我在學佛的初期,也有這樣的誤會。看看彌陀經,這個沒什麼稀奇嘛!好像一看就懂,這種經還用得著講解嗎?一看就明了,似乎不是對知識程度高的人所說的。這一種見解,這樣的觀念,都是“未解佛法根本,事理不二,法門應機,萬法一如之正覺也。”

  到我們學佛學了幾年之後,才發現到我們從前的確是誤會了,的確對于淨土錯解了;真的不曉得淨土是佛法的根本,說理也好,說事也好,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理事不二啊!所謂宗門、教下、淨土,乃至于八萬四千法門,乃是世尊應機而說。不管怎麼個說法,總而言之,萬法一如,所謂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這才是正覺。何況這一個法門,這個淨土法門,在所有法門裏面的確它是根本法門;這個意思,我們在華嚴經裏面看得很清楚。

  華嚴會上,世尊是以善財童子作爲大乘修行的榜樣。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得根本智,以後,這才出來參學。在參學過程當中,第一位他所遇到的善知識—吉祥雲比丘,四十華嚴所講的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教給他的,就是念佛法門,諸位要知道,第一位善友傳授給他的法門是念佛法門。那麼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修學的基礎,修學的開始。到最後,第五十叁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與我們這個法門相應了。不但教他念佛,就教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勸善財求生西方淨土,普賢菩薩率領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四十一位是指的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叫四十一位。每一位裏面,那個菩薩的數量,都不是我們算術比喻能夠得知的。那麼這個一頭一尾,徹始徹終,都是念佛法門。當中這些善知識,所表現的,就是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

  那麼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助念佛法門,而是以念佛爲主修,八萬四千法門乃是助修,正助雙修。這個主修就是正修,這一種教學的意思,教學的方法,在華嚴會上已經很明白地表露給我們看,我們讀華嚴難道還不覺悟?對于這個法門,還能夠說認識不清嗎?還敢說這個法門是老太婆教嗎?試想想,文殊是何等人物?普賢是何等人物?都是古佛倒駕慈航,示現在等覺菩薩的地位,開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在修學,領悟到這一層,才虔誠肯定這個法門之殊勝。那麼我講這個彌陀經,也是不遺余力。第一次講彌陀經疏鈔演義,我用了四年的時間講圓滿。第二次圖書館成立之前,在李月碧講堂,我講疏鈔玄義,用了七十多個小時講完。然後接著在圖書館裏面,講疏鈔演義,大概還要半年的時間可以講圓滿。第二次,比第一次用的時間要多,講的也比第一次更爲詳細。這就是這個法門對于我們自己修學太重要了。將來有機會,疏鈔演義我們也計劃再錄影,製作錄影帶之中。

  誤會消除了,我們要討論到本題了。本題裏面,我們分爲五個段落來給諸位講解。第一個大段,這就是“信心之建立”。華嚴經上說“信爲道源”這個“道”就是佛道,佛道的根源。“信”是修學佛道,或者修學菩薩道,或者我們這樣說;佛菩薩都是覺悟的意思,覺道、智慧之道、覺悟之道,“信”是它的根源。“功德母”,一切的功德都是從信心而生的,所以這個信心乃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那麼這個裏面最重要的,信什麼呢?“信有真性”,真性就是佛性,佛在經典裏面常常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真性就是佛性,既然有佛性了,所以皆當作佛。所謂作佛就是作一個智慧圓滿的人,覺悟圓滿的人,那就叫做佛,“佛”是智覺都圓滿。這是我們首先要相信,而後以這個信心爲修行的基礎,才能夠圓滿成佛。“信有情識”,情識是什麼呢?迷了之後,真性迷了,變成情識了。“情”是感情,“識”是分別;在一切境界裏面,起了分別心。“信”一切“芋x,“信”一切“理”。一切事有沒有呢,當然有,因爲它有理,有理必有事,有事必定有個理。如果和前面來講,真性是理,情識是事。所以這個“信”之一字,非常的重要。

  “然而,“信”有“智信”、有“迷信””,佛法裏面,取的是智信,不要迷信。今天我們講信佛,他這個信究竟是“智”還是“迷”呢?我們要把它分眺﹛C如果這個信要是迷信,那麼有什麼大作用?爲什麼呢?迷信不能夠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定要智信。所以佛法常說的,叫正信,正信就是智信。因此佛法裏面講的信,的確不同宗教所說的信。

  一般信仰宗教的人,他信上帝也好,信神也好,他那種信的確是迷信。我們也可以說,他不許可智信;因爲智信,你要去研究,要去追根究底,把那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這才能夠相信他。如果宗教你要把他的根底搞清楚了,那你就不信了。

  佛法則不然,佛法需要你把事實真相全都搞清楚,你的信心就建立了。所以佛法不要迷信,不教人迷信,他教人是破迷開悟,他教人…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