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感不一樣,佛是覺而不迷,凡夫迷而不覺,差別在此。如論事理,凡聖一如。如寂光土不具足勝妙五塵,與小乘羅漢有何區別。小乘羅漢灰身滅智入偏真涅槃,什麼都沒有,萬法皆空,如四空天。而佛則有勝妙五塵,廣作佛事,普利衆生。
此段解文給我們幾點啓示:(一)法界原本一真,華嚴說的透徹,法界本來是一真,真不變,假會變。帶上有色眼鏡看外面的顔色全變了。其實外面並沒變,本來是一真,變爲十法界,十法界是錯覺,不是事實,事實是一真。錯覺之發生在妄想執著,隨妄想執著看法界就不一樣,如果把妄想執著去淨,一真法界就見到了,原來就在眼前。佛說,十法界唯識所變是假的,一真法界唯心所現是真的。可見真假一如,理事不二,把眼鏡摘下來就一樣了。經中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此是唯識所變。能變的是心想,所變的是萬物與境界,理雖深而是事實。凡夫只能見同居土,聲聞居方便土,可以看到同居土,菩薩能見方便與同居土,唯佛均能見到各土,此是一般的講法。而生到西方因四土圓融,所以都能見到?佛勸人念佛的道理在此,其他諸佛世界,四土隔離,而到西方的人亦能到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的四種淨土,真不可思議。
《經》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解》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水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熟。叁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軟。異沈重。五潤澤。異□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汙泥。
此段經文說明生到西方是蓮花化生,無胎生及其他諸苦,其生處之環境,寶池爲七寶所成。阿彌陀佛福極大,無量劫修持,每一往生者至少皆修增上善因,衆生福報太大了,所以他的依報環境皆衆寶所成,與娑婆完全不同,水也不一樣,好處很多,其中最顯著者有八:(一)澄清。一絲毫雜質沒有。(二)清冷。永遠保持同樣溫度。(叁)甘美。非常可口。(四)輕軟。能向上流。(五)潤澤。不會腐敗。(六)安和。無洶濤大浪。(七)除饑渴。不但止渴亦可除饑。(八)長養諸根。使人健康長壽。觀經上說,水可繞著樹梢流動,極其輕軟美觀。不但有如此衆多好處而且能說法,水流音聲,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與大小乘法。水本來是無情之物,阿彌陀佛以其智慧德能使其變成說法的工具,以滿足大衆聞法之需,實不可思議。
《解》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曰道。重屋爲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裏。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
七寶池四周的道路,皆四寶造成,樓是兩層,閣有二層叁層如寶塔形,屋頂是尖的。建築材料皆用七寶。樓閣是住處,亦是講經說法之所在。十方世界衆生生到西方皆蓮花化生,蓮花在七寶池中。花開見佛悟無生,其境界是實報莊嚴土,皆屬法身大士。所見的是佛的報身。花未開時亦能見佛,而所見的是佛的應化身。自己未修到這個境界蒙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也可以得到實報土的享受,若能花開見佛是自己真正達到這個境界。
經中說蓮花大如車輪,解文中說輪王金輪大四十裏。此言世界上有統治者,其名爲輪王,統治全世界者,在曆史上尚未出現輪王,佛說統治一個日月所照,四大部洲的單位世界,以須彌山爲中心,日月繞著須彌山轉。從前認爲是一個太陽系,以太陽爲中心,實際上經中說以須彌山爲中心。黃念祖老居士認爲太陽是繞著銀河系轉,銀河系的中心,即天文學家所說的黑洞,此黑洞可能就是須彌山,如此說屬實,則一個單位世界即是銀河系,統治整個銀河系的叫金輪王,管四分之叁銀河系的是銀輪王,管二分之一銀河系的是銅輪王,管理四分之一銀河系的是鐵輪王。這些王縱然存在,我們也見不到。輪王有一寶物,其用途是交通工具,在一晝夜間可以巡邏銀河系一周。
無量壽經與觀經均說凡是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其身體、容貌、受用是阿彌陀佛所加持,都是一樣的,惟獨蓮花大小不同,因蓮花大小是依自己念佛工夫而有異。所以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蓮花與品位有密切關系。
西方世界的人,身皆有光,蓮花亦有光。光有無量色,此處只提四色乃略舉耳。蓮花微妙香潔,亦衆寶所成,形狀隨念力而有大小不同,西方一切受用無不隨心所欲,自在無礙,不可思議,有形亦能通行無礙,即華嚴所說事事無礙。天人以上的境界,即事事無礙,何況這是如來果地上的莊嚴。十方世界衆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能相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七寶池中即生出一個蓮苞,上有自己的名字,我們在人世間念佛,七寶池中的蓮花愈念愈大,如改信其他法門或參禅或學密,此花即枯萎。西方世界一切景觀均不生不滅,惟獨蓮花變化無常。大經中提到西方世界的衆寶,不但光色微妙而且有香氣,故西方亦稱爲“香光莊嚴”,確有極妙之象。蓮花沒有一定形狀,變化而有,並非色塵,故無汙染,純爲潔淨,唯心所現。蓮花如此殊勝圓滿,乃是生處,故人的身體色相比蓮花更爲殊勝。
《經》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解》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複次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西方世界住處是大環境,生處是小環境,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十方諸佛從理上說,智慧德能才藝都是平等的,度衆生之本願亦相同,而接引衆生之方法並不相同,以緣不同,阿彌陀佛與十方衆生,特別有緣,緣與願有關系。雖然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天天念,實際並無此心量,只想度本城本國已了不起,還是有限的。一尊佛是以一個大千世界爲教區,唯獨阿彌陀佛的願力無量無邊,沒有界限。在因地上發願不同,一切諸佛與某個世界有緣,即到該世界去度化衆生。但是所教化的世界是原來有的,必須遷就該世界既成事實。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所創造,凡欲往生者,須具有信願持名心中清淨之條件,否則往生無望。
阿彌陀佛的願力不可思議,廣大宏深,積功累德,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我們這個世界在理上講是稱性的,在事上講不稱性,因爲我們本性有障礙,有見思、塵沙、無明,事事物物確實是稱性的,但是透過這叁種煩惱,就變了質,與真性不同。西方的稱性功德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守護,十方往生的人,人人均得自在,均能自度。所以在西方叁種煩惱不生,一切稱性沒有變質。同時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威神加持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以及每一念佛往生的人。一切諸佛刹土中惟有西方極樂世界永恒保持了稱性功德,沒有一絲毫變質,真真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界是穢土,社會很亂,風氣敗壞,貪贓枉法,比比皆是。所以聰明人真正覺悟,一切放下,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彌陀大願大行,創建一個美好的修學場所。四種淨土普遍莊嚴,圓融無礙,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令其往生。佛也要往生。天臺家講藏、通、別、圓,除圓教佛外,其余藏通別叁佛的果證尚未圓滿,也要往生。有願必須有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均已圓滿,他已成佛十劫,證明每一願均兌現,同一道理,我們現在是在因地,所發之願也要兌現、盡心盡力去作,絕不能說空話,真有智慧,方便善巧應能與佛相應少許。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法門學的人很多,往生者少,仔細觀察,善根福德不夠。念佛是要把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變成自己的,如何去變,是個問題。無量壽經說,善根福德成熟之人,他肯接受,未成熟者,送給他,他也不要。善根福德成熟絕非偶然,無量壽經中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釋迦佛講無量壽經,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也要如阿彌陀佛一樣,並未發往生之願。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尚不夠,未能啓發他的真信切願,實在難說。有些人一聽到念佛法門,立刻接受,認真奉行,信守不渝,多是鄉下的齋公齋婆之流,這樣的人無始劫來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其善根福德成熟了,已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念相應與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相應,本來自己的善根福德成熟了,同時又將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接收過來加到自己身上,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呢?成熟的表現是真正第一歡喜,心裏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歡喜之事,如此念佛即能把阿彌陀佛的本願變成自己的增上善根,把阿彌陀佛的大行變成自己的增上福德。“非今非當”指阿彌陀佛的功德是已經圓滿成就者,不是現在修的,亦不是當來修的,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此刻念佛人尚未往生,正在修行期間,“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相應即與佛心同。
《解》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