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广陈依正以启信▪P2

  ..续本文上一页,生到西方即身成佛。十方一切佛刹均有四土,其中凡圣同居土若与西方之同居土比就稍逊一筹。娑婆世界凡夫想超越六道是一桩非常困难之事,烦恼断尽才能超越。四禅八定可以控制烦恼不起作用。四空之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可控制八万大劫,皆属世间禅定,到了九次第定成阿罗汉才能出三界,实在不容易。如今只要具足信愿行,老实念佛,即可横超,不必经过四禅八定,万修万人去。纵然造五逆十恶,如果报尚未现前,仍然可以从容优入西方世界。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段经文说明西方世界地利之乐,亦即居住的环境。各位如有休闲时间,可到大陆北京皇宫参观,其建筑有一道一道的栏干。“栏楯”即栏干,栏是横的,楯是竖的。“罗网”在中国未看到,日本仍有。日本佛教亦很兴盛,寺庙保养的非常之好。说到日本,近百年中欺负中国人,造成莫大的灾难。当到日本参观时,对于这个民族不得不佩服。他们全心全力吸收西方科技文明,而对于自己固有古迹保护得非常完整。他们的寺庙都是唐宋时代建筑的,其建筑之结构是用汉唐时代的模式,殿宇很大,一尘不染。所用材料即使有损坏,在修复时仍用同样的材料恢复原状。殿宇之宏伟整洁,不能不叫人敬佩。我们看了之后生惭愧心,尤以中国古礼上所讲的风格在中国已见不到,礼记所讲的生活方式,在日本仍然保存著。日本人穿的衣服叫“和服”,又称“吴服”,吴越春秋战国时代的式样,一直保留到现在。在中国已绝迹,对古迹之爱好与保存,实为世界第一。在日本大的寺庙,我们看到罗网,用铜丝制作,保护梁栋,梁栋都是高级艺术品,另外还可以防止雀鸟作巢。“七重行树”,“行树”是树木。“七”指四方上下当中,代表圆满之义,并非数字。蕅益大师说,“七”是表“七科道品”,“四宝”代表“常乐我净”,皆是表法,而其表法并不止此,以上诸义在无量寿经中皆有详细说明。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围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此是总说西方世界之殊胜,殊胜由那里来的?一个是自功德深,一个是他贤圣遍。我们发愿往生西方,在此世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非常困难,因为修学环境障碍甚多,处处有阻挠。生西之人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复与西方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西方世界无一有恶念之人,在一切佛刹中推为第一。大师在此文中对于七的表法只略举一种,即七科道品(七科道品即三十七道品,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宝”是性德,即“常乐我净”。通常说,法身、般若、解脱三种,各有常乐我净,可谓遍一切法,但见性的人才有。凡夫在迷,对这四字有名无实,我们感觉此世界是无常、苦、实有、不净的。如自己无真实功德,常乐我净觉察不到的。在此世界事事物物均有常乐我净四德,我们看不出也想不出。十方世界往生西方者,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一人如何能教导如此众多之人?殊不知阿弥陀佛的化身无量无边,化身与真身无二无别。因此每一往生者随时均可见到阿弥陀佛。经中说西方宝树众多,每棵宝树下均有西方三圣在那里说法。“周匝围绕”是无量化佛菩萨,即大师所说“他贤圣遍”。一般讲“贤”指三贤,“圣”指地上菩萨,此处“贤”指“诸菩萨”,“圣”指“阿弥陀佛”。

  《解》此等庄严。同居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大师又解释四土庄严的因缘,同居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增上善”即“止于至善”,此种善业所感得的同居土,凡夫不可能修到,此所指“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即“增上善业”,世出世间的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此善能令人横出三界,往生净土,不退成佛。何况佛在此经说,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凡夫看念佛人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因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马上就成佛,龙天鬼神一起拥护。第二种是圆五品观所感。天台智者大师依观无量寿经修行即观想观像之法,临终时徒众问他往生西方的果位,他说他的地位只是圆五品,圆五品是凡圣同居土。他说他一生弘法利生并未专修。言外之意,如果专修,品位要高。天台家说五品,第一是随喜,二、读诵,三、解说(讲经说法),四、兼修六度,五、正修六度,此为凡圣同居土之业因。包括了一切大乘的修学法门,如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慈舟大师所说一心三辈,即圆五品观所成就,以其成就回向求生净土亦能得生。同居土是“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缘”是因缘生法。我们这个世界是缘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缘生的,其差别是西方胜妙五尘,我们的五尘是不殊胜也不妙,何以有差别?前面两句说的很清楚,到西方世界的人最低的条件是增上善业。我们造的是善恶业,是染业不是净业。所以称为秽土,严重污染,首先是心地污染,其变现出来的世界是六尘皆污染。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方便土已断见思烦恼,而尘沙无明未断,其业因是即空观智,以及相似三观。此皆圆教教义,三观是空假中,相似三观即圆教中之相似位,实际上其用功方法即一心三观,空假中在一念中圆满具足,此其业因。其所感的净土是妙真谛,亦即圆教中所说不思议真谛。“无漏五尘为体”,我们这个世界叫有漏,净土叫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有烦恼及妄想即是有漏,如茶碗有裂痕,装水就漏出来,比喻真如本性出了问题,真性中的功德就漏失了,毛病出在烦恼,自性中之般若智慧无量功德就漏掉了,被它障碍著不起作用,有也等于没有。凡圣同居土的人烦恼未断,其所享受的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变现的,称为“胜妙五尘”。方便有余土自己有一分功德,连同阿弥陀佛的加被,称为“无漏五尘”。

  《解》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方便土偏重在自己修行,自己的智慧德能尚不足,纵然利他,实际是自利。实报土不同,自己能力健全智慧显发,偏重在利他,利他即要入假,到十方世界助佛教化。众生有感,菩萨即有应。知此原理,即不感奇怪,法身遍一切处。如电波遍一切处,只要拨对了频道即能听到。菩萨化身亦复如是。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应的方式随类化身。以前此理很难懂,现在可以藉科技以证明佛学中许多不思议事。三观中真假中,“真”亦叫空观,观一切诸法之本体,“假”是观一切诸法之相,“妙假观智”是知道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之谓妙,亦可称分证三观,圆教不思议三观,此系圆教分证菩萨,即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净宗讲是“理一心不乱”,所感净土是“妙俗谛”,也是圆教不可思议的俗谛,即真即假即中,空假中在一念当中觉察到的是观智,外面的色相确是空假中,就是不思议的三谛,无一法非妙三谛。“无尽五尘为体”,与华严所讲相同。世界无量无边,一切凡夫生死轮回之处,亦诸佛菩萨接引度脱众生之处,众生无量、世界无边,诸佛菩萨亦无量无边,无尽五尘为体,显示佛法广大无边。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到此地佛的果位超越了四十一位菩萨,此时无明烦恼完全断尽,自性功德圆满而没有一丝毫缺陷,宇宙人生真相才圆满现前。此地所说的“中观智”是“究竟三观”,在大乘修学里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天台大师所说的“三止三观”,其内容可以贯通宗门教下,净宗虽然专念一句佛号,这个佛号工夫念的有浅深不同,在境界上亦不违背三观的原则,例如净宗常讲的事一心不乱与理一心不乱。至于工夫成片,也包括在事一心不乱之内,因为成片是事一心里最浅的工夫,能控制见思烦恼不起现行即谓之“成片”,如见思断了即圆满的证到“事一心”,断了四十一品无明,即圆满的证到“理一心”。这一句佛号也要经过这些境界,与天台大师所讲的止观内涵相应,其所感的净土是“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此刻色声香味触五尘完全是自性,性德所现,为常寂光土之理体。此段释文含义很深,境界甚高,老修行人多少也能体会几分,到此地才达到究竟圆满。西方虽有四土,与十方世界四土不同,十方四土是各别的,同居土见不到实报土或方便土的菩萨罗汉。西方世界四土的贤圣在一起。凡往生者均能见到,此其殊胜处,为各大乘经典所未道者。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西方世界真实状况,四土圆融,佛为我们介绍西方完全用凡夫常识比例而说,西方有声闻菩萨各等级,此佛之方便说法,使我们容易了解,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状况,实际上有四土而是圆融的,没有隔别。说人天表示因缘所生法,说罗汉表示即空,说菩萨表示即假,说佛表示即中,四土皆中,此言说方便,实际上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即空即假即中不可限量。

  《解》问。寂光唯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行者研究经论涉猎多者,即会提出疑问,认为四土前三土是事,而寂光土是理,事有相,理何以有相?何以说庄严?殊不知,事与理是一,不是二,事可以说庄严,理当然也可以说庄严。从事上讲,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全体都是理体变现出来的,所以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不但阿弥陀佛如是,一切诸佛的依报均无例外,只是凡夫与诸菩萨的观…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广陈依正以启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