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
净空法师讲述
(一)、广陈依正以启信
《解》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蕅益大师这几句话为古来大德所未道,与净土三经宗旨完全吻合。难得他为我们末法众生发明此说。往生西方最重要的条件是“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西方有四土三辈九品,品位高下即在持名之深浅。“深浅”以心中清净为标准,所谓深是信深愿深,所念佛号亦深。信愿持名为三资粮。大师解释本经序分正宗分与流通分中均各有信愿行之含义,此与其他大德不同之处。应知信愿是慧,行是福,念佛人是福慧双修。念佛修的福慧是世间第一等福慧,大家不要怕无福,一切法门中此法门最容易,现在这一生你就享受别人享受不到的福慧。
有人说:我要天天念佛,生活怎么办?你不要怕,真正念佛,佛菩萨供养你。释迦牟尼佛当年应住世一百年,而八十岁就圆寂了,还有二十年福报留给世间学佛的四众弟子。有一年结夏安居,灵源老和尚请我在基隆大觉寺讲楞严经。讲堂在天王殿隔壁,当时我劝在场四十多位男众,少作佛事多念佛,如果庙里没有道粮,大众挨饿,韦陀菩萨要撤职查办。如自己找生活,韦陀菩萨乐得消遥一番。不必愁道粮,一心办道,诸佛护念,龙天拥护,福在其中。唐朝道宣法师,律宗祖师,中午一食,每天由天人送饭的事为大家所熟悉。最大的福报是一生永脱轮回,往生净土,圆成佛道,乃诸佛菩萨所羡慕。信愿是动力,为前导,念佛为正行。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经中凡是提某人的名字是令人注意,下面有很重要的开示。佛叫著舍利弗说:“彼土何故名为极乐?”舍利弗并未答话,因为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舍利弗未成佛,他无话可答。于是佛继续说,那个世界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两种受,心有忧、喜两种受,如无以上四种受,就是“舍”受。舍受是短暂的,如保持长久就是“定”。虽然到了四禅八定还是舍受,而非三昧。如超过八定到九次第定就超越三界了。
“众生是能受用人”,“众缘和合而生者”谓之“众生”。人是众缘和合而生,毛巾也是众缘和合即生,无有一法不是众缘和合,等觉以下皆谓之众生。九法界除六道外,声闻缘觉菩萨皆为佛的学生,五十一个位子,等觉最高。在西方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众生享受皆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乐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压力,乐的时间不久谓之坏苦。非苦非乐是舍受,心不能常保谓之行苦。经中说三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盛”。生苦,佛在经中说的非常透彻,神识在母腹中十月,感受如在地狱。母饮一杯凉水,如在寒冰地狱,饮一杯热水,如在八热地狱。出去之后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出生时如夹山地狱,出来一接触空气,如风刀地狱。病苦老苦摆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间接的感受。死时神识离开身体,如生龟脱壳。学佛有真工夫的人,老病死皆无,年老体健,临终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欲望太多,无法达到。第六、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想碰头,偏偏遇到。第七、爱别离苦。心爱的人要生离死别。第八、五阴炽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即生理与心理的造作。五阴是因,前面七种苦是果。
“乐是坏苦,不久住故”。如麻醉剂,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乐会变苦,苦不能变乐。例如跳舞是乐,连跳三天三夜,乐变为苦。三天不吃饭,苦不堪言,到了七天,更苦,绝不会变乐。非苦非乐固然好,但有行苦,俗云“青春不住”,刹那刹那衰老。说真话,从生下那一天就一直往坟墓奔驰,从无暂息。极乐世界永离八苦,苦乐是相对的,西方苦乐均无,乃名极乐。这种境界不可思议,我们不但说不出来,而且想像不到。极乐的境界在华严经中说的最详细,读华严可以想像西方的殊胜庄严。过去慈云灌顶法师,清乾隆时人。著作甚丰,将娑婆与极乐比较,以苦乐言,此土遇不到佛是苦,往生西方后花开见佛是乐。此土闻法很难,西方六尘说法。此土恶友牵缠,不能称心修道,西方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众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一往”即大概也。说明西方四土大概状况。“同居五浊轻”,此以西方世界与娑婆比较而言。带业往生之人,见思虽伏而未断,确有带过去的五浊,然而比较轻。轻的程度,人天乘不能与其相比,“无分段八苦”,“分段”为阶段,就大的分,一生为一阶段,来世又一阶段,此指轮回。若细分之,一刹那为一阶段,刹那生灭,迁流不息。
古时环境单纯,人心厚道,容易觉悟。对于善恶因果报应,耳熟能详,起心动念均甚小心。现代人认为科学昌明,从前所说善恶有报都属迷信,以致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此种事绝非信则有不信则无。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刻未到。”“自在游行”,在此世界旅游,虽无区域限制,但须签证,且只限于地球。生西以后可到任何国土,与世间比几如天壤。“天食天衣”,西方物质生活一切衣食供应,随心所欲。西方人本不需要饮食,因众生无始劫来饮食已成习惯,仍有吃饭念头,养成习气。“诸善聚会”,古德说,人世间生活最可怕的是同行,同行是冤家,有利害关系,难免彼此嫉妒。西方善人相聚,一心修道,并无诸苦而有四土之乐。
“方便体观巧”。方便有余土之人已断见思,念佛工夫深,得事一心不乱。“体观”是智慧更高,领悟力强,知万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在娑婆世界小乘人修到此种境界谓之入偏真涅槃。宇宙人生的真相要由三方面体相用去观察,体是空的,绝得不到,相是有的,可以享受,要用中。中国古圣先贤会用中。佛家谓之“中道”,儒家谓之“中庸”。佛说凡夫用有,故感受诸多烦恼。小乘人用空,常在定中,不起作用,因而沉空滞寂。菩萨会用中,两边不著,非常活泼,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实报心观圆”。实报庄严土用中,前面讲的次第三观,有次第,有等差,空假中三观,就有隔别不融之苦,大乘菩萨如此。一心三观即无此现象,任拈一法即空即假即中,三第圆融,无隔别不融之苦,即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菩萨同我们打成一片,合光同尘,而受用完全不同,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有苦乐忧喜舍,菩萨没有,已入不思议无障碍境界。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寂光土是四土中之最高者。“法身渗漏”即真如本性上的烦恼尚未去得干净。佛法讲真妄,真是本有,妄是本无。华严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这一句话把我们凡夫的病根说出来了。佛法的修学不过是把妄想执著除掉而已。但求去妄,切莫觅真。执著发展为我执,破我执即证阿罗汉。换言之,如有我执即不能出三界。如有法执即不能见性。佛法大小乘法门皆可帮助人出三界。我执发展成烦恼障,法执发展成所知障,佛法自始至终破二执而已。方便土以上我执没有了,同居土我执还有。我执没有,法执破大部份,还有一点残留,即谓之“法身渗漏”。寂光土法执断尽,真如本性圆满显现,他的受用是“称性圆满究竟乐”。大乘实报土的菩萨,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圆初住菩萨与佛均可谓之“称性”,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但都称性。此四土苦乐之大概。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这几句解文要牢牢记在心里,乃一切经论法门所无,此经为一切佛经中称为第一经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是带业往生,此业即我执法执,所用方法是信愿持名。对于阿弥陀佛以及西方世界绝对相信,是信。一心一意向往西方想见阿弥陀佛,是愿。具如此信愿,念这一句佛号,是持。持名念佛之善根福德即同阿弥陀佛与释迦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最后修行成佛都是念佛成佛的。
“圆净四土”,圆是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不能称圆满,而我们带业往生即能圆净四土,圆受诸乐。蕅益大师说这种话是否过份,请各位念无量寿经第六章四十八愿,看看是否如此,大师所说是根据经典来的。我们今天遇到这部经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值得庆幸。
“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佛为什么说极乐最胜,厌苦求乐乃人之常情。俗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富贵穷通乃至生死,皆有定数。求是妄想,求神明保佑,求上帝降福,都是迷信,无济于事。佛教我们欲求好报,唯有修福积德。修因即能得果,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不可吝财亦不可贪财。此世间的小因小果,念佛是最上无比的大福德,直接把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善因善果作为我们现在的修因,念佛的果报可以超越六道轮回…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正宗分 广陈依正以启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