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

  正宗分

  淨空法師講述

  (一)、廣陳依正以啓信

  《解》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蕅益大師這幾句話爲古來大德所未道,與淨土叁經宗旨完全吻合。難得他爲我們末法衆生發明此說。往生西方最重要的條件是“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西方有四土叁輩九品,品位高下即在持名之深淺。“深淺”以心中清淨爲標准,所謂深是信深願深,所念佛號亦深。信願持名爲叁資糧。大師解釋本經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中均各有信願行之含義,此與其他大德不同之處。應知信願是慧,行是福,念佛人是福慧雙修。念佛修的福慧是世間第一等福慧,大家不要怕無福,一切法門中此法門最容易,現在這一生你就享受別人享受不到的福慧。

  有人說:我要天天念佛,生活怎麼辦?你不要怕,真正念佛,佛菩薩供養你。釋迦牟尼佛當年應住世一百年,而八十歲就圓寂了,還有二十年福報留給世間學佛的四衆弟子。有一年結夏安居,靈源老和尚請我在基隆大覺寺講楞嚴經。講堂在天王殿隔壁,當時我勸在場四十多位男衆,少作佛事多念佛,如果廟裏沒有道糧,大衆挨餓,韋陀菩薩要撤職查辦。如自己找生活,韋陀菩薩樂得消遙一番。不必愁道糧,一心辦道,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福在其中。唐朝道宣法師,律宗祖師,中午一食,每天由天人送飯的事爲大家所熟悉。最大的福報是一生永脫輪回,往生淨土,圓成佛道,乃諸佛菩薩所羨慕。信願是動力,爲前導,念佛爲正行。

  《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解》衆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叁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

  經中凡是提某人的名字是令人注意,下面有很重要的開示。佛叫著舍利弗說:“彼土何故名爲極樂?”舍利弗並未答話,因爲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舍利弗未成佛,他無話可答。于是佛繼續說,那個世界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五種受,苦、樂、憂、喜、舍。身有苦、樂兩種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如無以上四種受,就是“舍”受。舍受是短暫的,如保持長久就是“定”。雖然到了四禅八定還是舍受,而非叁昧。如超過八定到九次第定就超越叁界了。

  “衆生是能受用人”,“衆緣和合而生者”謂之“衆生”。人是衆緣和合而生,毛巾也是衆緣和合即生,無有一法不是衆緣和合,等覺以下皆謂之衆生。九法界除六道外,聲聞緣覺菩薩皆爲佛的學生,五十一個位子,等覺最高。在西方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九法界衆生享受皆不平等。娑婆世界苦多樂少。苦是身心都受到壓力,樂的時間不久謂之壞苦。非苦非樂是舍受,心不能常保謂之行苦。經中說叁苦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盛”。生苦,佛在經中說的非常透徹,神識在母腹中十月,感受如在地獄。母飲一杯涼水,如在寒冰地獄,飲一杯熱水,如在八熱地獄。出去之後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幹二淨。出生時如夾山地獄,出來一接觸空氣,如風刀地獄。病苦老苦擺在眼前,人人皆有直接間接的感受。死時神識離開身體,如生龜脫殼。學佛有真工夫的人,老病死皆無,年老體健,臨終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以上是生老病死四苦。第五是求不得苦。欲望太多,無法達到。第六、怨憎會苦。冤家對頭,不想碰頭,偏偏遇到。第七、愛別離苦。心愛的人要生離死別。第八、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即生理與心理的造作。五陰是因,前面七種苦是果。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如麻醉劑,苦是真的,樂是假的。樂會變苦,苦不能變樂。例如跳舞是樂,連跳叁天叁夜,樂變爲苦。叁天不吃飯,苦不堪言,到了七天,更苦,絕不會變樂。非苦非樂固然好,但有行苦,俗雲“青春不住”,刹那刹那衰老。說真話,從生下那一天就一直往墳墓奔馳,從無暫息。極樂世界永離八苦,苦樂是相對的,西方苦樂均無,乃名極樂。這種境界不可思議,我們不但說不出來,而且想像不到。極樂的境界在華嚴經中說的最詳細,讀華嚴可以想像西方的殊勝莊嚴。過去慈雲灌頂法師,清乾隆時人。著作甚豐,將娑婆與極樂比較,以苦樂言,此土遇不到佛是苦,往生西方後花開見佛是樂。此土聞法很難,西方六塵說法。此土惡友牽纏,不能稱心修道,西方有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衆會等樂。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然同居衆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叁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一往”即大概也。說明西方四土大概狀況。“同居五濁輕”,此以西方世界與娑婆比較而言。帶業往生之人,見思雖伏而未斷,確有帶過去的五濁,然而比較輕。輕的程度,人天乘不能與其相比,“無分段八苦”,“分段”爲階段,就大的分,一生爲一階段,來世又一階段,此指輪回。若細分之,一刹那爲一階段,刹那生滅,遷流不息。

  古時環境單純,人心厚道,容易覺悟。對于善惡因果報應,耳熟能詳,起心動念均甚小心。現代人認爲科學昌明,從前所說善惡有報都屬迷信,以致道德淪喪,世風日下。此種事絕非信則有不信則無。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刻未到。”“自在遊行”,在此世界旅遊,雖無區域限製,但須簽證,且只限于地球。生西以後可到任何國土,與世間比幾如天壤。“天食天衣”,西方物質生活一切衣食供應,隨心所欲。西方人本不需要飲食,因衆生無始劫來飲食已成習慣,仍有吃飯念頭,養成習氣。“諸善聚會”,古德說,人世間生活最可怕的是同行,同行是冤家,有利害關系,難免彼此嫉妒。西方善人相聚,一心修道,並無諸苦而有四土之樂。

  “方便體觀巧”。方便有余土之人已斷見思,念佛工夫深,得事一心不亂。“體觀”是智慧更高,領悟力強,知萬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在娑婆世界小乘人修到此種境界謂之入偏真涅槃。宇宙人生的真相要由叁方面體相用去觀察,體是空的,絕得不到,相是有的,可以享受,要用中。中國古聖先賢會用中。佛家謂之“中道”,儒家謂之“中庸”。佛說凡夫用有,故感受諸多煩惱。小乘人用空,常在定中,不起作用,因而沈空滯寂。菩薩會用中,兩邊不著,非常活潑,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實報心觀圓”。實報莊嚴土用中,前面講的次第叁觀,有次第,有等差,空假中叁觀,就有隔別不融之苦,大乘菩薩如此。一心叁觀即無此現象,任拈一法即空即假即中,叁第圓融,無隔別不融之苦,即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同我們打成一片,合光同塵,而受用完全不同,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有苦樂憂喜舍,菩薩沒有,已入不思議無障礙境界。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寂光土是四土中之最高者。“法身滲漏”即真如本性上的煩惱尚未去得幹淨。佛法講真妄,真是本有,妄是本無。華嚴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一句話把我們凡夫的病根說出來了。佛法的修學不過是把妄想執著除掉而已。但求去妄,切莫覓真。執著發展爲我執,破我執即證阿羅漢。換言之,如有我執即不能出叁界。如有法執即不能見性。佛法大小乘法門皆可幫助人出叁界。我執發展成煩惱障,法執發展成所知障,佛法自始至終破二執而已。方便土以上我執沒有了,同居土我執還有。我執沒有,法執破大部份,還有一點殘留,即謂之“法身滲漏”。寂光土法執斷盡,真如本性圓滿顯現,他的受用是“稱性圓滿究竟樂”。大乘實報土的菩薩,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初住菩薩與佛均可謂之“稱性”,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但都稱性。此四土苦樂之大概。

  “然同居衆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這幾句解文要牢牢記在心裏,乃一切經論法門所無,此經爲一切佛經中稱爲第一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是帶業往生,此業即我執法執,所用方法是信願持名。對于阿彌陀佛以及西方世界絕對相信,是信。一心一意向往西方想見阿彌陀佛,是願。具如此信願,念這一句佛號,是持。持名念佛之善根福德即同阿彌陀佛與釋迦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最後修行成佛都是念佛成佛的。

  “圓淨四土”,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不能稱圓滿,而我們帶業往生即能圓淨四土,圓受諸樂。蕅益大師說這種話是否過份,請各位念無量壽經第六章四十八願,看看是否如此,大師所說是根據經典來的。我們今天遇到這部經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值得慶幸。

  “極樂最勝,不在上叁土,而在同居”。佛爲什麼說極樂最勝,厭苦求樂乃人之常情。俗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富貴窮通乃至生死,皆有定數。求是妄想,求神明保佑,求上帝降福,都是迷信,無濟于事。佛教我們欲求好報,唯有修福積德。修因即能得果,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不可吝財亦不可貪財。此世間的小因小果,念佛是最上無比的大福德,直接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善因善果作爲我們現在的修因,念佛的果報可以超越六道輪回…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廣陳依正以啓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