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序分▪P2

  ..續本文上一頁任何寺院庵堂均可挂單。每一道場有其特殊道風學風,中國有許多宗派,出家人願意學那一法門都可以去參學。佛法在中國傳了近兩千年,日久生弊。古時的十方叢林到後來變爲子孫廟,傳之徒子徒孫,代代相傳,並不容納外人,到今天古時道風已蕩然無存,逼著出家人不能不積蓄,不能沒有住處,現在出家人幾與在家人同。在這個大時代,出家人雖要有積蓄,以求生存,事上可以有,但心中不能常存此念,且不可貪多。否則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你還有房地産股票美鈔一大堆,就不願意隨佛西去了。(二)破惡。破煩惱惡,不墮愛見。此廣指見、思二惑。後面有詳細解說。(叁)怖魔。通指天魔,如波旬自在天王之類,叁界六道都是他所統治。如某人出家修道,其所管轄之人民又跑掉一個,魔王即感到恐怖。“羯磨”梵語,譯爲“作法”,即舉行儀式,鄭重宣誓,接受佛的教誡,依教奉行,可以脫離叁界。現在有的出家人雖在戒壇受戒,而心不出離,魔亦未必恐怖。

  蕅益大師生于明朝末年,殁于清初。年輕時學天臺,對戒律有很深的研究。據他說,中國自南宋以後即沒有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戒至少須有五位比丘傳授才算是得戒。菩薩及其他戒,可以自己在佛前宣誓即可得戒。蕅益大師受比丘戒之後,明白這種事實,自己就把戒退掉了,不敢自稱比丘,只稱“菩薩戒沙彌”。他的徒弟成實法師,編大師全集,也就不敢引用其師的稱呼,而用“出家優婆塞”。現在五戒十善真正作到已經了不起了。

  “僧者,具雲僧伽”,又稱爲“和合衆”。和合衆有七條戒必須遵守,第一個是理和,同證無爲解脫。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了生死,出叁界,此是屬于理和。另外有六條屬于事:(一)身同住。同住在一個學習單位,如寺院或學院。(二)口無诤。言語之間,無有爭執。(叁)意同悅。融洽相處,和顔悅色。(四)見同解。看法一致,對于修學的原則方法境界,建立共識。(五)戒同修。戒是規約,生活方面各有規範。(六)利同均。物質生活平等,無特權階級。出家人四個人在一起共修謂之“僧團”,如家中有四人在一起共修亦謂之僧團。“僧”是團體義,其本義非專指出家人。僧團出現于世間,稀有難得,一定得到諸佛護持,龍天守護,不但僧團有福,其所在地區也沾到光,真正修行人乃是有大福德之人。易經上說:“叁人同心,其利斷金。”中國開國明君,不過少數幾個人同心合作而得天下。過去在臺北趙茂林老居士請我在功德林吃飯,談到僧團問題,他說:“現在人造了破和合僧的罪業,將來要下阿鼻地獄如何得了。”我說:“你在那裏看到有和合僧呢?”他聽後也笑了。

  佛的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還有五個人是零數免去了。“叁迦葉”是叁兄弟,當時皆是宗教領袖,有自己的信徒。長者名優樓頻螺迦葉和他的弟子共五百人,其兩位弟弟,迦耶迦葉及那提迦葉各有二百五十人,共五百人,合計一千人。“身子”即舍利弗,他及目犍連同他們的徒衆共二百人,另加耶舍子五十人,再加最初五比丘,總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是常隨衆,盡佛的一生,追隨佛之左右,一直到佛入涅槃後才離開。

  《經》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

  《解》阿羅漢亦含叁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叁無生。即怖魔果。複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叁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淨土證此不思議法。故名大也。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爲衆所知識。

  他們這些常隨衆皆是大阿羅漢,此“大”字指大乘阿羅漢,“阿”譯爲“無”,“羅漢”譯爲“學”,稱爲“無學”,即“畢業”義。小乘見思煩惱斷了即稱無學。大乘到十地法雲地就學完,亦稱無學。再上去即等覺菩薩,後補佛,亦稱補處菩薩。

  “比丘”是阿羅漢的因地,羅漢是果地。阿羅漢亦含叁義:(一)應供。應當接受大衆的供養,在因地道德學問未成熟時,乞食維持自己的生命,乞法滋養自己的慧命。生命得之于父母,慧命得之于老師。果地上圓滿之後即堪受供養。(二)殺賊。有人看到此條,認爲佛教第一條戒是不殺生,而羅漢則殺賊。此系方豪先生所說,他是天主教神父,政大文學院院長,與我住鄰居。有一天他向我提出這個問題,他不知道此“賊”爲“煩惱賊”。見思、塵沙、無明叁種煩惱障礙自性中之智慧德能,稱之爲賊。(叁)無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六道凡夫有生死輪回,苦不可言,自己無能力解決此一了生死問題,所以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芸芸衆生中有一部份人想了生死,佛即教其出離叁界之道。

  “阿羅漢”複有淺深不同,分叁大類:(一)藏教阿羅漢。修行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此爲宇宙人生觀,屬小乘法。大乘法亦不離此,故四念處通大小乘。天臺宗講的非常詳細,依藏、通、別、圓解釋四種四念處,故叁十七道品皆通大小乘。(二)俱解脫羅漢。大乘法中修學禅定,能伏煩惱,用很深禅定可斷煩惱。四禅八定叫世間禅定。小乘羅漢的功夫修到九次第定,即超出叁界。(叁)無疑解脫羅漢,其定功智慧境界,非前二種可比,此種人皆大開圓解,一切疑難問題均能解答,故稱“無疑”,乃法身大士。

  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釋迦一人作主角,還得有配角,配角中很多古佛再來,佛佛道同,互相擁護,絕無名份之爭。一切爲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法身大士”通指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者,別教初地菩薩以上,圓教初住以上。本經屬圓教,與華嚴、法華同。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示現作聲聞或國王大臣,如波斯匿王、只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法身大士變現的,來表演的,凡夫作不到。佛說不思議法,這些人來作證,幫助佛來轉法錀。佛教的標志最常見的有叁種,輪是圓滿的象征,蓮花表清淨,卍字表吉祥。佛法講的是真理,即諸法實相。真相非空非有,輪的周是有而心找不到,顯示空有不二,空有一如。輪的作用是要轉動。轉法錀有叁義:(一)輪有摧碾義,如壓路機,喻佛法能把心地煩惱壓平。(二)輪有運載義,能把衆生由生死道路運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我們修淨土法門,可以把我們由五濁惡世運載到西方極樂世界。(叁)輪有圓滿義,輪有輻有軸有周。

  釋迦佛當年示現于此世界,在迹象上與人無兩樣,也是父母所生,受良好教育,出家修行證道,然後赴各地弘法。但各地區皆需要佛說法講道。佛有很多弟子,有學問,有道德,赴各地助佛弘化,爲一般大衆所熟識。

  《經》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诃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解》德臘俱尊。故名長老。身子尊者。聲聞衆中。智慧第一。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爲初祖。頭陀行第一。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慶富尊者。佛之堂弟。複爲侍者。多聞第一。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余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爲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衆。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爲影響衆。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複名當機衆矣。

  佛的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此處略舉十六位有代表性的弟子。每部經中代表人物不盡相同,大弟子均各有專長,如第一位舍利弗智慧第一,第二位目犍連神通第一,難道舍利弗就沒有神通嗎?目犍連就沒有智慧嗎?看到經首所舉的弟子是什麼人就知道此會屬何性質。“德臘俱尊,故稱長老”。此十六位長老示現的身份均爲阿羅漢。有人認爲念佛法門是老太婆所學的,智識份子應當學相宗性宗的大經大論。如今看到此經,發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接受這個法門,就把平時自負的情緒降伏了。第二位目犍連神通第一,神通非常接近現代的科技,目連是專家。第叁位摩诃迦葉,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佛門中衆所周知的禅宗,當初佛傳法于迦葉。迦葉是禅宗初祖,阿難是二祖,傳到二十八代達摩,來到中國,傳到六祖惠能大師才把禅宗發揚光大。從前出家人都是各修各的,到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提倡共修,才把佛教教學製度化。叢林就等于佛教大學。禅宗如不修淨土,單靠修禅甚難成就。所以禅宗祖師晚年專修淨土者甚多。迦葉尊者,苦行第一,爲頭陀行者。第四位摩诃迦旃延,文飾尊者,爲婆羅門種,出身貴族,論議第一。第五位摩诃拘絺羅,大膝尊者,答問第一。此人博學多聞,舍利弗的舅父,他姐姐身懷舍利弗時,辯才無礙。尊者每次與姐辯論時必輸,以前不如此,他想到其姐所懷嬰兒必有大智慧,如將來外甥出世,我作舅舅的辯不過他,豈不尴尬,故發奮讀書,印度所有典籍幾乎讀盡,因太勤苦,連手指甲都無暇剪,故又稱爲“長爪梵志”。第六位離婆多,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其父母祈禱于星宿而生,代表正覺不迷。第七位周利槃陀伽,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此尊者禀賦很鈍,記憶奇差,其兄先出家,他也想出家。兄命讀四句偈,他念了叁個月都記不住,兄令其回家,他涕泣不願走。佛知道,留之,教其兩句偈,念上句,下句忘了,念下句,上句忘了。世尊知其宿命,對弟子們說,此人前世爲叁藏法師,能說法而吝法,故今生得愚癡果報。第八位難陀,喜尊者,佛之胞弟,斛飯王之子,儀容第一。佛有叁十二…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