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序分

  序分

  净空法师讲述

  (一)、通序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一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佛。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独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无纪录,与中国孔老夫子讲学一样。佛入灭后,弟子们认为老师在世所说法要,如不整理记录保存,年代久远,可能失传。于是弟子们公推阿难主持其事。阿难是世尊的堂弟,又是侍者。世尊成道日阿难降生。世尊讲经讲了二十年阿难才出家,以前所讲未曾听过,所以当其出家时,要求佛将以前所讲为他重述一遍,佛允之。又一说,阿难修得法性觉自在三昧,能于定中彻了一切法,故结集法藏,必推阿难。当结集时有五百罗汉参加,都是世尊在世时的弟子。订有规约,阿难登座转述佛在世所说经教内容,如有一人对某一言词提出异议,即取消不录,以取信于后世,非少数服从多数。在会中阿难一升座,有佛力加持,其相貌很像佛,参加的人认为佛又出世,或他方佛来,或阿难成佛。俟阿难说出第一句“如是我闻”,则群疑顿释。凡是经典一开端必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若干人俱等语,如会议记录,谓之证信序;其次述说这次法会发起的因缘,谓之发起序。“如是我闻”的意思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这么说的,我重复说出来,不增不减。“一时”,我初学佛时怀疑为什么不把年月日写出来。佛在世时印度尚是部落时代,大小国众多,各有各的历法。中国商周时代亦有许多部落而历法则同。此“一时”二字乃标机感,众生与佛感应道交的时候,如时间倒流,可以回到过去。智者大师隋朝人,距佛有一千多年。他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时,入定,见到佛仍在灵鹫山讲法华经,他听了一座。出定后,告其徒众,灵山一会,依然未散。“一”是“一心”,一心是真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佛”是主讲人,讲堂在祇树给孤独园。“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其中之理至妙。在大乘经中常讲“体、相、用”,“体”是理体,“相”是现象,“用”是作用。一而三,三而一。“如”是永远不变。“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可见念佛一事是有理论根据的,最崇高、最真实、最圆满的理论依据。如完全通达而无怀疑,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即实相念佛。若还有一丝毫放不下或疑惑,就不是实相念佛而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生到西方再把理搞清楚也不迟。

  “实相”即自己的真心本性,古德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与净土是事相,心性是实相。心性是“如”,弥陀净土是“是”。我们身体是自性变现的,十方无量无边刹土唯心所变。芸芸众生,山河大地,皆是唯心所现。真心变现真土真身,妄心变现幻土幻身。我们的身心世界是虚幻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幻”是刹那变化的,“真”是不变的。西方世界是我们的真心变现出来的,妄想心刹那生灭,所以我们的世界是生灭的世界。禅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教也是根据这个道理修的,念佛亦不例外。法门虽多,殊途同归。实相念佛即是用真诚之心念佛。曾国藩先生在其读书笔记中把“诚”字下一定义,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念佛心中无杂念,把一切妄源舍弃掉,不必想过去未来,一切都不想,真心即显露。心中有我是妄念,心中若有个无我也是妄念,有与无是对立的。空有也是对立的,两边皆无是真清净。六祖不得已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也没有,什么都说不上,此乃性德全体之显露。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执著这个身是我,人我是非,纠缠不断。佛要住在真实境界,一句话也不说,众生如何能开悟?必须随顺众生而说,大家才能懂。大家都说这个身体是我,佛亦说我,佛是随顺众生而说有我,他并不执著我。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耳根接触外面声音谓之“耳识”,亦称了别。“亲聆圆音”即阿难亲自听佛讲的。“如空印空,名闻”,心地永远清净,“如空印空”谓之“闻”。时与空皆非实在,“时”有过现未,“空”有四方上下,皆由抽象概念中产生的,列于不相应行法。百法中分五类:(一)心法,即心理现象。(二)心所法,即心理的作用。(三)色法,即物质。(四)心不相应行法,非心非心所亦非物质,属于抽象的东西。(五)无为法,即无生无灭法。“师资道合”,教学相长,教学相契谓之“道合”。教是由心性中流露出来的教导,一举一动皆为教学的手段。学生领悟教导的含义,说听周足,机缘相合谓之“一时”。善导大师说,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今天遇缘乃无比的殊胜,上品往生,人人有份。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福德人,世间的财富、权利、名声、地位都是假的,只有到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是真的。

  人生苦短,生死疲劳,亟须自救,且起码亦应救度家人眷属。只要生到西方,无论家属在何世界,落何道中,都能看到,且有能力帮助他们。如不生净土,俟业报身终了时,各随业力流转,谁也帮不了谁。

  “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简故称佛。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即圆满成佛。

  “大师”之“大”字有平等性。佛称大师,对一切众生一律平等,菩萨无明未断尽,不能称大师,只能称大士或正士。对出家人更不能称大师,只能称法师。智者大师是天台宗子孙尊敬他而称之,祖师若知一定要诃斥他们。

  “舍卫”,中印度大国之名,梵文音译,义为“闻物”,即名人很多,文化水准高,物产丰富,波斯匿王之首都。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昔日与他国交战,凯旋归来时所生。匿王有一大臣名须达多,译为给孤独,乐善好施,喜救济贫苦。给孤独长者闻释迦佛是一位有学问之人,想邀请他来舍卫大城讲经说法。世尊的学生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需一大场所,最后看中只陀太子的花园很适合,房间亦多,乃向太子商购。太子即向给孤独长者开玩笑说:“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若把我花园铺满黄金,就卖与你。”给孤独长者信以为真,即派工运金铺地。太子又问其为何购买此园如此郑重?他说:“我请释迦佛来此讲经说法。”太子一听甚为感动就说:“这个功德我们两个人作,园内土地算你的,树木算我的。”故称此园为祇树给孤独园。佛亦未辜负他们,在此处住很久,许多重要大经都是在此园讲的。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此段解文说明与会大众排列的顺序。声闻列为第一位,为佛的小乘弟子,皆出家众,常随佛学,又称为常随众。佛法靠僧团维系承传,特别受到尊重,故列为第一。菩萨众通常代替老师教化一方。在中国供养有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其中只有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其余三位均在家相。中国出家人多数受菩萨戒,具有菩萨身份,与南传比丘不同。菩萨亦代表中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随缘度众。六道凡夫住生死,无法脱离轮回。小乘人证到四果罗汉,超出三界,住于涅槃。天人列后属四众之一,多为佛在家归依弟子,品类很杂,如华严五十三参,其中出家者只有五位,其余均为在家菩萨,其身份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均有,所以学佛不妨碍任何行业。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大比丘。受具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比丘”上加个“大”字,属大乘比丘,亦即大乘菩萨,此经为大乘经典。比丘为受具足戒的出家人。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以托钵乞食为生,士为读书人。在中国以乞讨为生者叫乞丐,令人看不起。印度乞士有学问有道德,受人尊敬,文化背景不同。佛制出家人全部财产即三衣一钵。印度天气热,三衣够用。中国在地球纬度上偏北,三衣不足以御寒,故仍穿中国衣服,平时即穿海青。海青是汉时读书人之服装,遇有法会典礼时,外加一件袈裟。中国式的袈裟比印度袈裟缩小三分之一,用钩环搭在身上。日本法师穿西装,其袈裟更小,只有一、二寸,放在西装袋中,有法会时拿出来带上。可见佛教之适应能力非常圆融,作到了本土化与现代化。

  出家以后即无家,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心才安定,能达三昧现前。“专求出要”,“出”是出离三界,“要”是最重要的修学方法,出家志趣在此。所以对世间一切法都不可留恋。过去可以行得通,只要出家受戒,…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序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