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序分▪P3

  ..續本文上一頁相,他有叁十相。第九位阿難陀,慶喜尊者,多聞第一,佛之堂弟,又是侍者,亦爲結集經藏之主持人。第十位羅侯羅,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他年紀小,天天在外面玩耍,在遊玩中成就自己的定慧。他是實行者,不標榜在口頭上。第十一位憍梵波提,牛司尊者。佛說他過去世是小沙彌時,看見老比丘誦經,嘴動,嘲笑他像老牛吃草。老比丘說:“我已證得羅漢果,你輕視我,將來會得果報。”他趕緊忏悔。到了第二世即托生爲牛,作了五百世牛,今生幸得人身,其嘴巴仍有咀嚼習氣。佛對他說:“你不要出去托缽,你已經證果,如被人譏笑,使人造罪,以後你接受天人供養。”天人有天眼,知其得道,不會譏笑他。第十二位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此尊者喜歡顯神通,被佛發現,給他懲罰,不許他入滅,常住世間,爲世人種福田。此尊者已有叁千多歲,不露身份。第十叁位迦留陀夷,黑光尊者,數學最好,爲佛使者,教化第一。第十四位摩诃劫賓那,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他是由父母祈禱星宿而生,通達天文,爲天文學家。第十五位薄拘羅,善容尊者,年歲最大,時已有一百六十歲。過去世毗婆屍佛時代,他曾經供養一位病僧,出于真誠,感得九十一劫果報,容貌端正,健康長壽,壽命第一,顯示善因善果。第十六位阿冕樓馱,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久遠劫前,世有饑荒,有一位辟支佛出來托缽,找不到食物。飲食供身體之能量,其消耗量每人不同,百分之九十消耗在妄想上。出家人心靜,妄想少,常在定中,每天一餐就夠了。羅漢一星期托缽一次,辟支佛定功更深,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當這位辟支佛出來托缽時,阿冕樓馱尊者即以其自己的一份食糧供養辟支佛,因此他得到九十一劫不受貧窮果報。同時他又是天眼第一,他出家後很懈怠,在佛座下聽經時打瞌睡,佛見到申斥他說,如蚌蛤一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被訓一頓,心中非常難過,就拚命用功,七天七夜未睡,把眼睛搞瞎。佛教他修一種定叫樂見光明定,修成之後,得天眼通,可觀察叁千大千世界。

  蕅益大師判本經爲叁分信願行。序分中亦有信願行叁分。此十六位尊者即是證信,他們都可以作爲我們的榜樣。修淨土者見賢思齊,如以爲自己聰明,舍利弗比我們更聰明,他都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有何理由不肯念佛。如認爲自己太笨,總比周利槃陀伽好的多,他都能成就,我們修學也必能成就。其余沒有列名的常隨衆皆是法身大士,此十六人不過代表而已。

  “增道損生”,此句解文特別贊歎淨土法門,由此可知這些人隨佛一生,皆專修淨土者,在其他法會中,他們是影響衆,在淨宗裏他們是當機衆。法身大士的知見純正,對理論事實方法境界都徹底明了,悟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毫無懷疑,增長道業,了斷了六道輪回的生死。同時也可以了斷叁界以外的變易生死。如不往生西方,從羅漢菩薩到成佛還有變易生死,生西以後才真正得到無量壽。

  《經》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序分中有信願行,前面十六位聲聞衆勸信,此處菩薩衆前面二位勸我們發願。“文殊師利法王子”,佛子很多,如帝王亦多子,要選一個作太子,將來繼承王位。佛家用比喻稱爲法王子。文殊菩薩在諸大菩薩中智慧第一。華嚴會上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與普賢菩薩同時發願。他二人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助手,稱爲“華嚴叁聖”。前面阿羅漢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到西方之後,斷兩種生死,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圓成佛道,還可以理解。文殊普賢是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都是後補佛,他們到西方世界作什麼?如果西方世界不超過華藏世界,他二人去就毫無意義。因此可知佛法無論學那個法門,到最後的歸宿都是華藏世界,到華藏之後,遇到文殊普賢,他們還是勸行者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各位好好想一想,我們走直路,不必先到華藏繞個大圈子,遇到任何法門都不要理會。有人懷疑,此法門既然如此之好,佛爲什麼還說了許多法門呢?要知道這個法門是對機緣成熟將要成佛的人說的,如未到成佛的階段,也只好學其他博大精深的諸大乘法門。我從前對于這個念佛法門發生信心,就是因爲讀華嚴看到文殊普賢以及善財童子一個個都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我才認真反省,仔細思量,回過頭來放棄一切經教,認真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是這些人給我的啓示,雖然老師苦口婆心勸導還是很難接受。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賢劫中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彌勒菩薩是第五尊佛。他是後補佛,現住兜率內院。有人造謠說,釋迦佛已退位,彌勒佛在掌盤,這完全是胡說。彌勒下生經中說,以我們的時間計算,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生人間成佛。他現在兜率天,兜率天的壽命四千歲,兜率天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以四千乘叁六○,再乘四百,即是彌勒下生人間的年歲。無量壽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半部彌勒當機。有人想到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下生人間,也可隨其來世間弘化。但兜率天並不容易去,要有定功,且彌勒是唯識專家,門檻很高,要修“唯心識定”,修成功才可以去。應知生西以後即彌陀弟子,彌勒菩薩也是彌陀弟子,與他是同學身份,可以隨時到兜率內院參觀。乾陀诃提菩薩之名是不休息,常精進菩薩之名亦含有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精進不退之意。此二菩薩是勸行。

  符按:依上面兜率天壽命四千歲推算之結果爲五億七千六百萬年,與下生經所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不符。蓋印度億字是計算數字的單位,若幹爲億,其說不一,共有四種:(1)十萬爲億,(2)百萬爲億,(3)千萬爲億,(4)萬萬爲億。我們只能想像彌勒菩薩在久遠的將來才降生人間,有個時間很長的印象就行了。

  《解》菩薩摩诃薩。此雲大道心。成就衆生。乃智悲雙運。自他兼利之稱。佛爲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衆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爲要務。故列次。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之略。華人喜簡,文字與語言,取簡要詳明。玄奘大師譯爲“覺有情”,古譯爲“大道心衆生”,指真正發願修學要圓成無上大道。“摩诃”名“大”,叁賢稱菩薩,登地菩薩稱爲“菩薩摩诃薩”。聲聞緣覺只有自利之心,不主動幫助衆生,稱爲小乘。菩薩無條件主動度化衆生,悲智雙運。菩薩衆代表人物不多,只舉四位。“佛爲法王”,佛在一切法中得到大自在,故稱“法王”,乃比喻稱謂。文殊智慧第一,繼承佛陀教化衆生事業,故稱“法王子”。佛法教學與傳承,以智慧爲第一。慧是佛法終極的目標,戒與定是手段與方法,故稱佛學爲智慧之學。每一位菩薩之智慧神通德能都是一樣的,平等的,爲了表法,每一位菩薩標榜一個特長,如文殊智慧第一。這個念佛法門需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接受,我們聽了這個法門就生大歡喜,發大願依教奉行,就是最智慧的抉擇,與文殊菩薩與舍利弗沒有兩樣。這個智慧是實智,非世間人的聰明智慧,所以文殊排列第一。“彌勒”是梵語,意爲“慈悲”,故又稱“慈氏”。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字。學佛同修天天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如何莊嚴呢?彌勒菩薩是以究竟莊嚴清淨佛國爲要務。阿彌陀佛慈悲歡迎我們到西方世界,還有衆多菩薩個個都是清淨莊嚴佛國土,而我們如不清淨,造成其國土之汙染,如何能容納我們?應知莊嚴佛國土,現在就要作,心淨則土淨。爲什麼念佛?爲什麼讀經?目的是要把染汙的心修正爲清淨的心。身是正報,土是依報。如念佛讀經心不清淨就變成福報,將來的果報在六道,不能出叁界。慈氏菩薩是娑婆世界的後補佛。現居等覺,他是大慈大悲。在佛門中慈悲上加個“大”字,說明這個慈悲是平等的清淨的。心有等差分別就不清淨,福慧兩種莊嚴具足是往生淨土必要條件。文殊代表智慧,彌勒代表福德莊嚴。

  最後兩位菩薩勸行,不休息是在修行中從不懈怠懶惰。中國人常說:“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例如每天以四小時用功,尚有二十小時間斷。印度講時間是晝叁時夜叁時。日間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中國從前把時間分成十二個單位,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分十二個時辰,現在已采用晝夜二十四小時製。印度一時就是中國的四小時。佛陀在世時,出家人睡眠在中夜分,晚上十點就寢,兩點鍾就要起床,他們只在中夜睡四個小時,有二十小時修行。若想有成就,不能不把握時間發奮用功。另外還要學常精進菩薩,自己修是自利,還要幫助別人,利人就是自利。心中清淨一塵不染,沒有執著、得失、貢高我慢,作到“作而無作,叁輪體空”,如此才能無疲倦。

  以上所舉文殊等四位大士皆是等覺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生淨土有幾種好處,第一是不離見佛,第二是不離聞法,第叁是親近供養海會大衆,且能速疾圓滿菩提。以等覺菩薩言,有能力隨時到十方刹土,爲什麼還要生極樂世界呢?華嚴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隨普賢菩薩求生淨土,顯示西方具有無比壯觀的大場面,說明到了西方見佛聞法,親近諸善知識,沒有一分一秒間斷,顯示西方環境特別殊勝。等覺菩薩雖有能力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亦難免有間斷之時。釋迦牟尼佛在世只有七十九歲,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時間並不長,其法運也只有一萬二千年,過後即無佛法,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下生,才有佛法,中斷的時間太長了,其他諸佛刹土,類皆如此。…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