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方人壽命無量,在理論上講還是有量的,阿彌陀佛滅度之後,觀世音菩薩繼承佛位。然而阿彌陀佛何時入滅,無量壽經上講的很清楚。目犍連神通廣大,他可以在二十四小時內算出娑婆世界衆生的數目。假使十方世界衆生悉成緣覺,壽萬億歲,神通如目犍連,盡其壽命悉共推算,亦無法推算無量壽佛的壽命。由此可知生到西方壽命無量,菩提路上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等覺菩薩爲了速疾圓成佛道,所以皆願往生西方。
《經》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解》釋提桓因。此雲能爲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衆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釋提桓因”譯爲“能爲主”,即忉利天王,欲界第二層天,叁十叁天之天主,又名帝釋天,中國人俗稱玉皇大帝。其他宗教所說天主,即是忉利天王。我們細心觀察各宗教的典籍,以及其理論修行方法,似乎都離不開忉利天,再往上必須有禅定工夫,修清淨心。假如禅定修成功即生到色界四禅天。如有禅定基礎而未修成功謂之“未到定”,只能生到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想生四禅天,除禅定外,尚須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才能生到色界。諸佛菩薩何處緣熟即到何處教化衆生,叁途中及諸天均有佛菩薩講經說法。唯四空天不接受佛法,他們以爲已證大涅槃。如果說其他宗教排斥佛教,乃是暫時的,他如生天,將來與其天主均蒙佛菩薩教化,日後仍會學佛。上從等覺下至地獄衆生均爲淨土法門所攝,九法界平等修行,平等成佛。佛四十九年說法,唯此一經爲普被叁根,利鈍全收。到此通序中之證信序講完,以下是發起序,亦稱別序。
(二)、別序
《解》發起序也。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倡依正名字爲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衆。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經下卷。自倡位號雲。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淨土爲何稱之爲“妙門”?知其妙之所在,才能體會其殊勝。妙在方法簡單,只要能老實念佛,不管懂不懂,皆有成就。把理論搞清楚,念佛謂之理念;如不懂,只老實念下去謂之事念。工夫平等,所以這個法門普度一切衆生,一生平等成佛,此之謂妙。我們選擇這個法門與文殊普賢菩薩相同,修行方法也一樣,生到西方所得的果位當然也相同。
此法門至爲深妙,不但普通人問不出來,大智舍利弗乃至智慧第一法王子文殊菩薩也問不出來。佛說法要有人啓請,這個法門太深了,誰也想不到。所以佛觀察與會大衆機緣成熟,不需弟子啓請,自動宣說這個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在十二分教中稱爲“無問自說”。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圓成佛道時,他就想把這個法門向大家宣說。但在當時衆生機緣未熟,所以先從大小乘經教說起。俟機緣成熟,不問自說,使衆生獲四種利益,稱之爲“四悉檀”。“悉”是“普遍”,“檀”是“施與”。(一)世界悉檀。把世間一切事實真相向衆生宣布,令其生信樂之心。佛法首先必須令衆生生歡喜心,如不能使衆生和睦相處,必導致社會不安,故佛法以世間利益爲第一。(二)爲人悉檀。觀察衆生機緣,對機說法,得生善利。如今天的大病缺乏倫理道德,社會不安。爲其說四維八德,使衆生起善願善行。(叁)對治悉檀。說法對治衆生的毛病,使其斷惡。(四)第一義悉檀。前叁種屬世間法,第四種屬出世間法,使衆生悟道證果。
現在佛介紹西方確有極樂世界,也確實有阿彌陀佛。衆生聽了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此爲世界悉檀。聽了之後,執持名號,善根福德圓滿現前,得到生善的利益,即是爲人悉檀。以真誠恭敬之心,晝夜不斷念一句佛號,身口意惡業不起現行,把煩惱壓下去即是對治悉檀。念佛念到工夫成片,生西有把握,想何時去,就何時去,可以生死自如,即第一義悉檀。
下面一段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蕅益大師判爲發起序,乃大師獨到之見。古來大德均判爲正宗分,但大師也有例可援。他說隋朝智者大師注解梵網經菩薩戒本,將前面偈頌判作發起序,這是他的根據,也是大師謙虛之表示。中國出家人受菩薩戒均以梵網經戒本爲依據。臺灣近年來亦有用優婆塞戒經中之璎珞戒本,比梵網經戒少,只有六重二十八輕。前面有四句偈:“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智者大師把這段經文判作序分。佛未經啓請就把自己地位名號說出來,與此處經文的例子很接近,判作發起序。
《經》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此段經文提出叁項事實:(一)從娑婆世界往西方去,經十萬億佛國土有一個極樂世界。(二)其土確有一位阿彌陀佛。(叁)阿彌陀佛現在正在那邊說法。
《解》淨土法門。叁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西方者。橫亘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叁千大千世界。通爲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叁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雲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聚苦。第一安穩之謂。如下廉釋。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實報無障礙土。次第叁觀證入者穢。一心叁觀證入者淨。
淨土法門確爲甚深難信之法。佛在本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智慧者善根福德圓滿具足,能直下承當,深信不疑。一切衆生無論什麼根性,淨土法門都能包容使其成就。如上上根文殊普賢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就要墮阿鼻地獄衆生都有份。其他經典度脫對象不等。如華嚴、法華只能度上上根人,下中輩無份。阿含經度中下根人,上上根不契機。惟此經叁根普被,絕待圓融。祖師們所說,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了四句宗旨。第一是唯心爲宗。所有一切大小乘經典皆是唯心爲宗。第二是唯佛爲宗。此佛即指阿彌陀佛,只要稱念阿彌陀佛即能成就。第叁是絕待圓融爲宗。如華嚴、法華可以當之,本經亦不例外,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第四是超情離見爲宗。
從古德所說之宗旨觀之,乃知此法門超出一切大經大論,根據曆代祖師大德觀察所得的結論大致不差。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解中所引用隋唐古德所說,一切圓收圓超經典以華嚴爲第一,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算圓滿。華嚴與無量壽經比,以無量壽經爲第一,把華嚴比下去了。無量壽經是夏蓮居老居士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內分四十八章,以第六章四十八願爲第一,在四十八願中,古德公認第十八願爲第一。佛說阿彌陀經就是解釋第十八願,十八願說十念必生。由此可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由此生起真誠信心,乃是有大善根大福德者。念這一句佛號就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深信一句佛號包括戒定慧叁學。一心執持名號無一雜念,即是諸惡莫作。一句佛號無量功德均在其中,即是衆善奉行,大乘菩薩戒具足了。一心稱念,一心是定,定學具足了。信願持名是第一智慧,慧學具足了。此叁學是究竟圓滿的叁學。古德說,此是修學成佛最近的路。大乘與小乘比,大乘走近路,大乘法門與禅宗比,禅又超近。禅與淨相比,淨又更近。經中說一日至七日即能往生,在往生傳及淨土聖賢錄中不乏其例。證明經中所說真實不虛。道理明白,一聽就相信,如法修持,並不懷疑,此人的根性在菩薩之上。
“西方”是標示極樂世界現在的處所,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看似遙遠,其實臨終時佛來接引,往生乃刹那間事,不必再打妄想。羅什大師譯此經時,顧念我們都是帶業之人,凡情未斷,難免有想家時候。西方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可以看到家親眷屬在那一道。如欲照顧他們,刹那間即可返回娑婆世界。“從是西方”乃指大千世界之西,而非地球之西。現在天文學有所謂黃極,我們地球有南北極,銀河系也是轉的,它的軸端即叫黃極。從前一般人猜想,佛講的叁千大千世界大概就是指的銀河系。佛的法運不過一萬二千年,銀河系的角度可能只轉一、二度,這種說法也講得通。如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說法,一個銀河系就是佛經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所以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根據經文說,一個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一千個四天下名爲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一個大千世界。
或者有人要問,爲什麼極樂世界在西方?如果極樂在東,又要問何故在東?這種發問等于開玩笑。況且若在十一萬億佛土,回頭看極樂,則極樂又在東邊,方位焉有一定。身體是正報,身體靠以生存者如飲食衣服居住環境以及世界謂之依報。此世界名“娑婆”,意爲“堪忍”。世與界二字在六書中謂之會意。叁十年爲一世,過現未謂之世爲時間。橫約十方,以定疆隅爲空間。時空合一謂之“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稱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衆苦第一安穩之謂。西方世界分四土:
(甲)凡聖同居土。帶業…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