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序分▪P5

  ..續本文上一頁往生者所居,帶業輕重不同,故又分叁輩九品。修行應盡量消除業障,生西品位可以增高。“五濁”一詞,茲先略予說明:(一)劫濁。“濁”是汙染,“劫”指時間。衆生罪惡深重所感召之亂世,人民疾苦,在曆史上所謂黑暗時代。(二)見濁。即衆生對人生宇宙的觀察生錯誤之見,而自以爲對。(叁)煩惱濁。對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訓懷疑,違其教化,不肯奉行。又行事鈔資持記曰:煩惱濁即五鈍使。(四)衆生濁。乃見濁煩惱濁之果報,即生活環境的汙染,例如空氣水資源以及其他環境汙染,氣候異常變化皆屬之。(五)命濁。壽命減短,不能享天年,爲修行之最大障礙。今天讀到這段經文,深知佛有先見之明,幾乎完全針對現在這個時代說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可知斷除諸惡,恢複清淨,必須由心地上下功夫,心淨則土淨。身心是正報,環境是依報。佛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故修心爲第一。

  (乙)方便有余土。權教菩薩以及阿羅漢辟支佛所居。西方世界無二乘純是菩薩。帶業往生,煩惱未斷,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也是菩薩身份,不是小乘。不過初信位菩薩只一年級,若到了七年級,見思煩惱斷了,真正得到身心清淨,即到達方便有余土。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即生到方便有余土。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以及權教菩薩,執著重,用分析方法,覺悟了身心世界都不是真實相,知萬物是一合相。無論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由一個基本物質組合的。由析空觀契悟實相,這種方法拙笨。另外一種聰明人,一聽佛說即能悟到體空觀,謂之體空巧度,比較巧妙。若用天臺四教來比,藏通別圓四教,根性最利的是圓教,其次爲別教,再次爲通教藏教。以上所述似較複雜,惟依大師解釋,佛土有四,各分淨穢。“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雖在同一佛土,其中淨穢仍有等級之不同,希善于體會。

  (丙)實報無障礙土。又稱實報莊嚴土,即華嚴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到達這個境界,乃見性地位。就淨宗說,爲理一心不亂。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密訣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不要問,水到渠成。若要問如何才算是理一心,就沒有希望了,因爲心不清淨。鄉下老太婆,什麼都不懂,她可能念到了事一心或理一心,臨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次第叁觀”與“一心叁觀”均爲天臺宗的名詞。天臺大師講修行方法有“叁止叁觀”。先觀空,再觀假,後再觀中。此爲次第叁觀,契中下根之機。利根人在一念中即空即假即中,圓滿叁空叁觀,沒有界限。在一念中修叁觀即在一句佛號中。能念之心在那裏?不可得。所念之佛在那裏?亦不可得。從體上觀察,俱不可得,當體即空。事上有是假有,事相宛然。空與假是一,空不礙假,假不礙空,空假一如即中道,在一念當中,空假中均具足。理事明了之後,統統放下,不去理會,這一句佛號與一心叁觀相應,真正念成功了,見思塵沙無明都沒有了,就圓斷叁惑,圓證叁德,就見性了,般若智慧現前,通達一切法,過現未均現在眼前,得大自在,達此境界,得到念佛叁昧,也不要生歡喜心,一歡喜這個境界就沒有了。

  《解》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叁淨土也。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廉釋。佛有叁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雖辨單複叁身。實非一非叁。而叁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複即報即法也。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幹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丁)常寂光土。一般大乘經中說常寂光淨土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天臺家講法,藏通二教只斷見思煩惱,未破無明,當然就不算了。別教成佛證入常寂光土,但別教與圓教比較,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謂之法身大士,十地菩薩加等覺,無明破十一品,妙覺就成佛了。成佛共破十二品無明。無明總共有四十二品,才破十二品,還有叁十品未破,此爲別教佛。其所證的境界是常寂光土中之穢土,圓教佛四十二品無明統統斷盡,圓滿證得佛果,他的境界是常寂光土中之淨土。淨土法門非常奇特,即使帶業往生者生到凡聖同居土,亦能享受常寂光土的境界,其他經論法門所無。因爲上面叁土不是我們凡夫在一生中能夠證得的。我們想斷煩惱實在不容易。縱然斷了見思煩惱,也不過是小乘阿羅漢或圓教七信位菩薩的地位。若想生到方便有余土,一生難以作到。至于實報土與寂光土更甭提了。惟有凡聖同居土,只要能伏住煩惱就行,伏比斷容易。但是伏煩惱也要下一番工夫,煩惱雖有,使其不起作用。在通途方面用定,定可以伏住。淨宗法門用一句佛號即可伏住,比禅定容易太多了。念佛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行了。正念就是一句佛號,古德常說:萬緣放下,提起正念。除一句佛號外,所有一切念頭都是妄想,沒一樣真實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有爲法”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念頭。

  我們只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往上升不可能,不過其余叁土的受用均能得到,實在不可思議。其他諸佛世界必須見思煩惱斷了,才能享受方便土的受用,無明破一分,才能得到實報土的受用,一定要憑工夫。

  經上講到達西方即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如不能同時享受上叁土的境界,如何能見到諸上善人。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而我們見不到阿羅漢菩薩,更見不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在西方天天與他們見面,因爲有這種事實,佛在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讀到此處,了知信願持名,必能得到經中所說的殊勝功德利益。

  佛有叁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理,報身化身是事。理是能變,事是所變。理即經中所說真如本性,華嚴說一真法界,又說不思議解脫境界,都說的是這一樁事情。與此一真法界同義的名詞術語有幾十種之多。何以說許多名詞?目的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叫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才能真正體會到其真相。哲學家講宇宙萬有的本體即是法身。報身是講智慧。報身是能證之智,法身是所證之理。理與智是一不是二。在哲學裏能與所是相對的。佛法講能證之智與所證之理是一個,不能分開。化身又叫應身是利益衆生的。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諸佛菩薩是隨衆生而應的。諸佛菩薩的叁身明顯,我們的叁身不明顯,因我們的心被妄想執著七情五欲所迷。佛的教學只是破迷開悟,悟了,法身即證得了。我們現在的身是業報身,隨業受報。六道輪回是自己迷失了自性,造善惡業變現出來的。如何恢複叁身,如何得叁身的受用,乃是佛所教導我們的主要課題。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理與事是一,性與相是一,此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是法身。“報身單”,指能證的功德智慧,徹底正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謂之智慧,稱之爲報身。“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此是他受用。爲什麼有生老病死?因爲我們有自受用,即自己圖享受。諸佛菩薩沒有自受用,身也沒有相,其相是他受用,所以他沒有生老病死。佛法講無我,對自己講無我,對別人講有我,有我是他受用,爲教化衆生覺悟的工具,所以佛菩薩身是隨衆生感應而現。觀音叁十二應身是大類,完全無心也無念頭才能感應。如敲鍾,大敲大鳴,小敲小鳴。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都是逢問即答,不加思量。所以學佛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一念不生,單用一句阿彌陀佛,以一念止一切妄念。此法門巧妙容易,一念比無念容易修。過去看到許多大德接引衆生的方法是用身教,無言語。有的用言教,爲其詳細解說。因人因事而異,均能使衆生得益。法門無量無邊,其目標是一個,殊途同歸。

  “法身複者”,第一種自性清淨法身。此指本體,亦即法身單,我們大家都有。第二種離垢妙極法身。從事相上講,“垢”是無明煩惱,亦圓教如來果位,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稱他爲“離垢妙極法身”,因爲等覺菩薩尚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不能稱爲妙極。妙極法身成佛者有,菩薩以下沒有。“報身複者”,分自受用報身與他受用報身。般若經講的實智即是自受用報身。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自受用是無知。佛爲衆生說法是權智,佛自己受用是實智。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其心是真清淨。

  “化身複者”,分示生化身與應現化身。示生化身如佛住世間,同世人一樣,講經說法,八十歲圓寂。應現化身是臨時感應出現。過去周邦道先生的夫人在抗戰前住在南京,遇到地藏王菩薩化緣,乃是菩薩應現化身。周家住宅甚大,有叁進。有一天一位出家人到他家向周夫人化緣,化五斤香油。當時周夫人尚未學佛,未曾首肯,把這位出家人敷衍走了。周夫人事後想起我家有叁道門,均未開啓,這位出家人如何進來,殊屬不解。後來到臺灣將此事向李老師談及,李老師說,這位出家人就是地藏菩薩。周先生夫婦聽後非常後悔。

  “佛界化身,隨類化身”。此單指以佛的身相示現,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他各種現身即隨類化身。“雖辨單複叁身,實非一非叁,而叁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大師唯恐我們聽後生執著就壞了。從理上講有體相用,從佛界講有叁身,這叁件事是圓融的,不縱橫,亦無差別,如有執…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