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地,這樣的決心毅力,這才能把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什麼叫放下?不再把它挂在心上了,這叫做放下。我們裏頭牽挂著是什麼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這就對了,這就是蕅益大師在此地講的超方特達。方是十方,超方是超越十方,達是通達無礙。你這個心,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我們的真心顯露了。諸佛與大菩薩用真心,我們也用真心,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叁十八節,「善友罕逄,惡緣偏盛」,這八個字把我們這個世間的現象可以說說盡了。善知識很難遇到啊!偶而遇到了,你也不會喜歡他,爲什麼呢?你看他的樣子,聽他說話啦!都覺得不入耳,那叫真善知識,善知識講話就苦口良藥,不太受人歡迎。惡緣就是時時刻刻會遇到,遇到你還很歡喜跟他交往,到以後吃虧上當,遭了災難了,後悔莫及,那來不及了。善知識到那裏去求呢?真的不容易了,所以今天有許多同修來問我,我們在這個時代到那裏去找老師?到那裏去找同參道友?真正善知識絕不標榜自己,必定謙虛,自己無德無能,我不能教你,那是真善知識;要拍拍胸膀,我多才多藝,什麼都行,那未必是善知識。所以善知識找不到了。
在過去還有一個方法能夠找到,現在不行了,現在這個方法被人破壞了。從前是什麼方法呢?閉關住茅蓬,一個閉關在山上住茅蓬了,不肯見人了,這個人一定是善知識,你去找他決定沒錯。他是什麼呢?閉關養道,他的道業已經成就了。成就之後,當然他的大事因緣就是弘法利生,但是沒有人知道他,沒有人來請他。這個法是很尊貴的,要請法;你不是誠心誠意來請,這個善知識不會來找你,我會講經,我替你們講一部經,好不好?這個是笑話,沒有這個道理的,一定要很虔誠來禮請的,這個才能去的。這個善知識自己道業成就了,外頭也沒有人知道,那怎麼辦呢?就宣布閉關,住山,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他,我的道業成就了,可以作衆生的老師了,但是沒有人請我。所以閉關住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修他自己。從前出去參學的人,這參訪善知識就專門找這些人,心裏頭有疑惑不能解決的,求他來指點,求他來開導。如果你找他,他沒有能力幫你破除疑惑,你就可以把他關房門打開、出來,跟我一道去參學,你還不夠資格閉關,所以閉關不容易。現在爲什麼不行了呢?現在還沒出家就可以閉關了,現在是民主自由社會講求人權,誰也不能幹涉誰,所以什麼人都可以宣布閉關,什麼人也可以去住山。所以這個標准沒有了,現在這個閉關住山跟從前不一樣,這是我們在現前找善知識,還真的不好找了,真的難了。
那怎麼辦呢?最好的,我們是以佛爲師,以經爲友。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就想到這個事情;現在的人好朋友少,古人多。我上有古人,我往上面去,我跟古人作朋友;古人也不在了,怎麼給他作朋友呢?書在,讀他的文章,讀他的詩詞,就是跟他作朋友。以後學了佛了,這個更歡喜了,佛是大聖人,以佛爲師,那是決定靠得住。所以以經爲友,這個是決定錯不了的。
底下一句說,「非咬釘嚼鐵,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這兩句是形容用心之苦。要有剛毅的志氣,獨立不拔的精神,成就自己的道業,絕不能夠同流合汙。也就是說在社會上處世待人接物,一定要堅守原則,雖然是很恒順衆生,隨喜功德;要成就功德,在恒順隨喜裏面,要把握自己的原則,不能夠舍棄,這樣才能成就。
下面一節也是蕅益大師說的,「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能?」這一句話我們真的能夠深深體會蕅益大師的苦口婆心,世間人一生能覺悟就非常難得了。覺悟要早,愈早愈好,你的成就愈大,你的成就愈紮實;晚了總是勉強,很難得。所以這一句話,如果自己沒有真實功夫,蕅益大師的苦心不容易體會到。我們看佛教的曆史、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古人修行二十幾歲、叁十歲就明心見性,就大徹大悟了,得禅定的、得一心的都成就了;我們今天搞一輩子,前途還是渺渺茫茫,一點把握都沒有,這個原因在那裏呢?不能不去探討,他們覺悟的早,放下的早啊!所以他就早成就了。我們聞法太晚了,放下就更晚了;這放下才有一點成就,若不放下是毫無成就可言,一定要放下啦!「幻夢塵勞」,就是通常講的身心世界,前面蕅益大師叁十七段講的身心世界,這幻夢塵勞;這個就是把一切虛妄不實、假的統統放下。塵是汙染的意思,染汙。勞是勞苦,沒有一點利益,這個要放下。「戒定智能」是性德,是真實的,所以要勤修戒定智能,在這上真正下功夫。戒定智能充滿在我們生活範疇之中,你要時時刻刻見得到,時時刻刻會修,那就對了。
第四十節,「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這是讀書人的毛病、習氣,喜歡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障礙你清淨心,爲什麼呢?它是激發你感情的。這詩詞歌賦引發人的感情,喜怒哀樂,這就障了道,道是什麼呢?是清淨心,是如如不動。所以佛教戒初學,你看八關齋戒就清清楚楚教導我們,不可以唱歌跳舞看戲,這個不可以的,這是決定有礙道心的。詩詞歌賦跟這個是一類的,所以不可以貪著,這是妨礙正法,要把它舍棄得幹幹淨淨。在沒有學佛之前學的這些東西,學佛之後拿它作爲接引衆生的工具,這個很好,未嘗不可。以前沒有學,現在出了家,再去拼命去學,那就大錯特錯了。弘一大師他這個藝術是在沒有出家之前學的,出家之後他用書畫來接引大衆,跟這個衆生結文字緣結得很深,這個可以的,爲什麼呢?這個它已經不妨礙道心了,它不妨礙了,所以這情形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過去沒有學,現在就不要再學了,一心一意去讀經去念佛,這是我們的正事,這是正法。
「勿逐悭,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逐是追逐,不可以隨順,不可以希求。悭是吝啬,貪是貪愛,嫉妒,我慢就是貢高我慢,這一些都是煩惱習氣。煩惱已經斷都斷不了了,還要天天增長,那還得了嗎?我們每一天念佛,念佛求什麼?念佛求一心不亂,念佛要求功夫成片。你有了這些障礙,作不到啦!所以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警惕的,煩惱一定要遠離,分別執著一定要舍掉,這把我們念佛功夫上的障礙就排除了,我們得一心、得念佛叁昧那就有指望,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啊!
第四十一,「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無我啦!誰有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誰有過失?覺得自己很能幹、很了不起,看到別人都有過失、都不順眼,這就是有相、有我相。金剛經上講四相都具足,這四相具足經上說得很好,即非菩薩,這不是菩薩。這四相都沒有,這就是菩薩啦!這是諸佛心目當中承認的菩薩。你如果還有我相、還有人相,縱然受了許許多多次的菩薩戒,你也不是菩薩,這個要知道的。叁歸五戒,菩薩戒,戒是可以重受的;多受幾次,受戒這個的熏習可以的,那裏有傳戒都可以去受,一次一次的熏習。歸依只有一次,你們同學們要記住,歸依一生只有一次就夠了,我們是歸依叁寶,不要搞人情佛事;是歸依叁寶,不是歸依某一個法師,所以受歸依叁寶的時候,這一個法師是代表僧團來傳受歸依,不是歸依他一個人,所以歸依只有一次。假如歸依的意義不懂得,我們這邊有傳受叁歸依的錄音帶,回去多聽幾遍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重受,沒有這個必要,所以不要搞人情佛事。我們這個歸,歸是回頭,是依靠。叁寶是自性叁寶,覺正淨。自性覺是佛寶,自性正是法寶,自性清淨是僧寶,這個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說我歸依某一個法師,這個是大錯特錯;這個話說出來,要叫真正懂得佛法的人笑話你啊!你在佛教門外,你還沒入門,什麼叫佛法你還不懂,所以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一味癡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一味癡呆,這是講真正修行人的態度。特別是禅宗,禅宗在參究,那個功夫得力的時候,真的是如癡如呆。這是形容用功的樣子。深自慚愧!我們比古時候人,比不上;比起這一個時代民國初年這一些大德們,我們也比不上,有什麼好貢高我慢的呢?所以跟他們比一比,我們實在是慚愧之極,人家都那樣發憤、勇猛精進,我們自己還在這裏懈怠,這怎麼能成就呢?自以爲聰明,叫劣智,不是真智能。慢心是我慢,自以爲了不起而瞧不起別人,這個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大師在此地教我們,要痛自改革。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說法,把這個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首先必須要知道自己的過失,然後才把這個過失修正,這樣功夫得力,功夫才能夠進展。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他就無行可修了。經論裏頭常常給我們說,等覺菩薩都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過失,還在認真的痛自改革,他才能成佛啊!何況我們在凡夫位,那裏說沒有過失呢?過失、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我們爲什麼要讀經、爲什麼要讀聖賢書?印光大師勸初學的人念了凡四訓,念感應篇,念安世全書,爲什麼?無非是找自己的毛病而已。這叁部書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天拿這個鏡子照照自己;我們每天照鏡子,看臉上有沒有骯髒,把髒去掉;讀經是看心裏頭有沒有骯髒?你的思想、見解、心地清不清淨?幫助我們改過自新,這個太重要了,這叫真正修行。所以說功夫得力不得力,都在這裏。每一天因循茍且,一天一天混日子,不得了啊!這個光陰空過了,沒有比這個更可惜了,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一定要知道的。
下面一段這是一首偈,「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這是講菊花,籬笆旁邊開得高高低低。「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禅師的意思在後面這兩句,菊花開在籬笆旁邊,不跟其它的花爭奇鬥妍,取這個意思。一個修道人,不要去跟人比,道業成就那就是自吐霜中一段香,這是形容自己的道業成就。不要跟人比,知足常樂;理得心安,道理明了了,心就定了;不給人爭,所謂是「與人無爭,于事無求。」要真正…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