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晴集之研习▪P10

  ..续本文上一页见地,这样的决心毅力,这才能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什么叫放下?不再把它挂在心上了,这叫做放下。我们里头牵挂着是什么呢?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这就对了,这就是蕅益大师在此地讲的超方特达。方是十方,超方是超越十方,达是通达无碍。你这个心,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我们的真心显露了。诸佛与大菩萨用真心,我们也用真心,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三十八节,「善友罕逄,恶缘偏盛」,这八个字把我们这个世间的现象可以说说尽了。善知识很难遇到啊!偶而遇到了,你也不会喜欢他,为什么呢?你看他的样子,听他说话啦!都觉得不入耳,那叫真善知识,善知识讲话就苦口良药,不太受人欢迎。恶缘就是时时刻刻会遇到,遇到你还很欢喜跟他交往,到以后吃亏上当,遭了灾难了,后悔莫及,那来不及了。善知识到那里去求呢?真的不容易了,所以今天有许多同修来问我,我们在这个时代到那里去找老师?到那里去找同参道友?真正善知识绝不标榜自己,必定谦虚,自己无德无能,我不能教你,那是真善知识;要拍拍胸膀,我多才多艺,什么都行,那未必是善知识。所以善知识找不到了。

  在过去还有一个方法能够找到,现在不行了,现在这个方法被人破坏了。从前是什么方法呢?闭关住茅蓬,一个闭关在山上住茅蓬了,不肯见人了,这个人一定是善知识,你去找他决定没错。他是什么呢?闭关养道,他的道业已经成就了。成就之后,当然他的大事因缘就是弘法利生,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没有人来请他。这个法是很尊贵的,要请法;你不是诚心诚意来请,这个善知识不会来找你,我会讲经,我替你们讲一部经,好不好?这个是笑话,没有这个道理的,一定要很虔诚来礼请的,这个才能去的。这个善知识自己道业成就了,外头也没有人知道,那怎么办呢?就宣布闭关,住山,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他,我的道业成就了,可以作众生的老师了,但是没有人请我。所以闭关住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修他自己。从前出去参学的人,这参访善知识就专门找这些人,心里头有疑惑不能解决的,求他来指点,求他来开导。如果你找他,他没有能力帮你破除疑惑,你就可以把他关房门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闭关,所以闭关不容易。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呢?现在还没出家就可以闭关了,现在是民主自由社会讲求人权,谁也不能干涉谁,所以什么人都可以宣布闭关,什么人也可以去住山。所以这个标准没有了,现在这个闭关住山跟从前不一样,这是我们在现前找善知识,还真的不好找了,真的难了。

  那怎么办呢?最好的,我们是以佛为师,以经为友。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就想到这个事情;现在的人好朋友少,古人多。我上有古人,我往上面去,我跟古人作朋友;古人也不在了,怎么给他作朋友呢?书在,读他的文章,读他的诗词,就是跟他作朋友。以后学了佛了,这个更欢喜了,佛是大圣人,以佛为师,那是决定靠得住。所以以经为友,这个是决定错不了的。

  底下一句说,「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这两句是形容用心之苦。要有刚毅的志气,独立不拔的精神,成就自己的道业,绝不能够同流合污。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坚守原则,虽然是很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要成就功德,在恒顺随喜里面,要把握自己的原则,不能够舍弃,这样才能成就。

  下面一节也是蕅益大师说的,「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能?」这一句话我们真的能够深深体会蕅益大师的苦口婆心,世间人一生能觉悟就非常难得了。觉悟要早,愈早愈好,你的成就愈大,你的成就愈扎实;晚了总是勉强,很难得。所以这一句话,如果自己没有真实功夫,蕅益大师的苦心不容易体会到。我们看佛教的历史、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古人修行二十几岁、三十岁就明心见性,就大彻大悟了,得禅定的、得一心的都成就了;我们今天搞一辈子,前途还是渺渺茫茫,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个原因在那里呢?不能不去探讨,他们觉悟的早,放下的早啊!所以他就早成就了。我们闻法太晚了,放下就更晚了;这放下才有一点成就,若不放下是毫无成就可言,一定要放下啦!「幻梦尘劳」,就是通常讲的身心世界,前面蕅益大师三十七段讲的身心世界,这幻梦尘劳;这个就是把一切虚妄不实、假的统统放下。尘是污染的意思,染污。劳是劳苦,没有一点利益,这个要放下。「戒定智能」是性德,是真实的,所以要勤修戒定智能,在这上真正下功夫。戒定智能充满在我们生活范畴之中,你要时时刻刻见得到,时时刻刻会修,那就对了。

  第四十节,「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这是读书人的毛病、习气,喜欢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障碍你清净心,为什么呢?它是激发你感情的。这诗词歌赋引发人的感情,喜怒哀乐,这就障了道,道是什么呢?是清净心,是如如不动。所以佛教戒初学,你看八关斋戒就清清楚楚教导我们,不可以唱歌跳舞看戏,这个不可以的,这是决定有碍道心的。诗词歌赋跟这个是一类的,所以不可以贪着,这是妨碍正法,要把它舍弃得干干净净。在没有学佛之前学的这些东西,学佛之后拿它作为接引众生的工具,这个很好,未尝不可。以前没有学,现在出了家,再去拼命去学,那就大错特错了。弘一大师他这个艺术是在没有出家之前学的,出家之后他用书画来接引大众,跟这个众生结文字缘结得很深,这个可以的,为什么呢?这个它已经不妨碍道心了,它不妨碍了,所以这情形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过去没有学,现在就不要再学了,一心一意去读经去念佛,这是我们的正事,这是正法。

  「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逐是追逐,不可以随顺,不可以希求。悭是吝啬,贪是贪爱,嫉妒,我慢就是贡高我慢,这一些都是烦恼习气。烦恼已经断都断不了了,还要天天增长,那还得了吗?我们每一天念佛,念佛求什么?念佛求一心不乱,念佛要求功夫成片。你有了这些障碍,作不到啦!所以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警惕的,烦恼一定要远离,分别执着一定要舍掉,这把我们念佛功夫上的障碍就排除了,我们得一心、得念佛三昧那就有指望,这一生往生才有把握啊!

  第四十一,「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无我啦!谁有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谁有过失?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看到别人都有过失、都不顺眼,这就是有相、有我相。金刚经上讲四相都具足,这四相具足经上说得很好,即非菩萨,这不是菩萨。这四相都没有,这就是菩萨啦!这是诸佛心目当中承认的菩萨。你如果还有我相、还有人相,纵然受了许许多多次的菩萨戒,你也不是菩萨,这个要知道的。三归五戒,菩萨戒,戒是可以重受的;多受几次,受戒这个的熏习可以的,那里有传戒都可以去受,一次一次的熏习。归依只有一次,你们同学们要记住,归依一生只有一次就够了,我们是归依三宝,不要搞人情佛事;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某一个法师,所以受归依三宝的时候,这一个法师是代表僧团来传受归依,不是归依他一个人,所以归依只有一次。假如归依的意义不懂得,我们这边有传受三归依的录音带,回去多听几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重受,没有这个必要,所以不要搞人情佛事。我们这个归,归是回头,是依靠。三宝是自性三宝,觉正净。自性觉是佛宝,自性正是法宝,自性清净是僧宝,这个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而不是归依某一个人。说我归依某一个法师,这个是大错特错;这个话说出来,要叫真正懂得佛法的人笑话你啊!你在佛教门外,你还没入门,什么叫佛法你还不懂,所以这个一定要搞清楚。

  「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一味痴呆,这是讲真正修行人的态度。特别是禅宗,禅宗在参究,那个功夫得力的时候,真的是如痴如呆。这是形容用功的样子。深自惭愧!我们比古时候人,比不上;比起这一个时代民国初年这一些大德们,我们也比不上,有什么好贡高我慢的呢?所以跟他们比一比,我们实在是惭愧之极,人家都那样发愤、勇猛精进,我们自己还在这里懈怠,这怎么能成就呢?自以为聪明,叫劣智,不是真智能。慢心是我慢,自以为了不起而瞧不起别人,这个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大师在此地教我们,要痛自改革。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把这个修正过来,这叫修行,首先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然后才把这个过失修正,这样功夫得力,功夫才能够进展。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他就无行可修了。经论里头常常给我们说,等觉菩萨都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过失,还在认真的痛自改革,他才能成佛啊!何况我们在凡夫位,那里说没有过失呢?过失、毛病、习气太多太多了,我们为什么要读经、为什么要读圣贤书?印光大师劝初学的人念了凡四训,念感应篇,念安世全书,为什么?无非是找自己的毛病而已。这三部书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天拿这个镜子照照自己;我们每天照镜子,看脸上有没有骯脏,把脏去掉;读经是看心里头有没有骯脏?你的思想、见解、心地清不清净?帮助我们改过自新,这个太重要了,这叫真正修行。所以说功夫得力不得力,都在这里。每一天因循茍且,一天一天混日子,不得了啊!这个光阴空过了,没有比这个更可惜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一定要知道的。

  下面一段这是一首偈,「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这是讲菊花,篱笆旁边开得高高低低。「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禅师的意思在后面这两句,菊花开在篱笆旁边,不跟其它的花争奇斗妍,取这个意思。一个修道人,不要去跟人比,道业成就那就是自吐霜中一段香,这是形容自己的道业成就。不要跟人比,知足常乐;理得心安,道理明了了,心就定了;不给人争,所谓是「与人无争,于事无求。」要真正…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