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晴集之研习▪P11

  ..续本文上一页做到。我们一生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我们心里面只执持一样东西,六字洪名,这就对了,其它都不是我们需要的。你能这样去修学,那就自然有一段清香了,这个香在佛法里叫五分戒香,这个确实是有。

  下面这一段是彭二林居士讲的,就是彭际清居士,二林就是彭际清;他有一个无量寿经的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作的,彭二林作的。他是清朝干隆时间的人,是贵族出身,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虽然出身在贵族,他没有作官,他学佛,在佛法上很有成就,念佛求生净土的,在往生传上有他,他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这一段话实在讲就是老实念佛的批注,什么叫老实?这就是老实了,这真正老实了。遁世就是隐居,古时候有许多有德行、有才干的人,没有出来做事,好象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但是那个历史上给他立传。我最初读二十五史,我是在二十多岁时候读的,看到这一篇,二十五史里有叫隐轶传,我那个时候读这些东西,心里非常感慨,很迷惑;这些人虽然有道德、有学问,对社会国家没什么贡献,他有什么资格立传,想不通啊!以后学了佛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对社会国家贡献特大,他什么贡献呢?就是现身说法,与人无争,于事无求。如果这个世间每一个人都不争不求,这天下就太平了嘛!所以台湾在早年社会上选举好人好事,那个时候我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兴致来了,黑板上写了一个好人好事,那个好事上他把它圈一圈,好人ㄏㄠ、事;这社会上好事的人多了,就动乱了,就不安啦!所以这一些好人不好事,他不是没有能力给人争,他有能力,不争;没有能力叫与人无争,那个没有意思。真有能力给你争,不争;有能力求,不求,那才真正叫做不争不求,那是德,是施德。所以历史上给他们立传,很有道理。

  这个地方末后一句,我们要知道他真正的用意。「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居士度了不少人,在世的时候讲经说法,注书立说,度人很多啊!怎么说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呢?诸位把金刚经多念几遍就明了了,虽然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他心里头从来没有说是我度了多少众生,没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就对了。如果说是我有能力度众生,那些众生都被我度,这个人心就不清净了,贡高傲慢习气就起来了,那就错了。所以一定要学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尽心尽力去作,心里头不留一点痕迹,干干净净。净宗只准你心里头留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一切放下,什么都不留,这就对了。底下两段都是彭际清居士说的。

  「幸赖善缘,得闻法要」,这个幸是自己庆幸,有这个善缘闻到法要;这个法要是念佛法门,他一生自己念佛,也是专门弘扬念佛法门的人。你看他读华严,这个很了不起,他读了华严,作了一篇华严念佛三昧论,把华严经的修行方法统统归到念佛,这个叫真正把经念通啦!普通人作不到;还有说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就是彭二林讲的,这个都不是泛泛者能说得出来的。他的确入了华严境界,的确证得念佛三昧,否则的话,这个话说不出来。所以得闻法要,这一句就是听到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最精要的,任何一个人得到这个法门一生当中决定能成就。「此千生万劫」,这一句是讲它的可贵,千生万劫难遭遇;遇到了,能够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你就成功了,你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够永脱轮回,圆成佛道。「转凡成圣之时」,真的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我们遇到了。

  「尚复徘徊岐路,乍前乍却」,却是后退,前是前进。进进又退退,这就是信心不足,虽然遇到了信心不足。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徘徊岐路就是还想学其它的法门,宗门教下还没有把它放下,甚至于还有世间这些东西,兴趣还正浓,这都叫徘徊岐路,不肯专修专学,这真叫可惜,进进退退啊!「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这样的心态,纵然是遇到了第一殊胜的法门,也不能成就;纵然是千生万劫之后,也就如此而已啊!这一句话正是讲到我们现前的状况,我们在过去无量劫之前遇到这个法门,就是彭二林讲的咱们在徘徊岐路,进进退退,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这个可怕,没有把这个机会抓住,没有专修专学,所以才落得这样一个地步。

  「况」,况是何况。「辗转沦陷」,辗转沦陷就是三途轮回,三途六道的轮回。「更有不可知者哉?」这一句话讲得很悲痛啊!所以说是一定要把这个机会抓住,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能的人,咱们其它的事情不能再干,再干之后就不得了,六道生死轮回可怕。

  底下讲「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六道众生就是这样的,想稍稍停止一下,都不可能,都得不到。「犹复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六道生死轮回,一般众生迷惑在其中,不肯出离。六道里头轮回就像登春台,春台是什么?春天游春,放春假游春热闹得很,搞六道轮回就像搞那么热闹一样,佛与菩萨看的这个众生,看这个现象,痛心哪!流泪啊!但是这一些迷惑颠倒的众生不知不觉,麻木不仁,有什么法子呢?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无非是唤醒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苦口教导,也无非是唤醒我们而已。佛祖与我们的恩德,就是从这一方面说的;要不是他们提醒我们,我们确确实实不容易觉悟。再看底下一段。

  「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沈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这个是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节录下来的,不知道是老法师给那一个人写的信,汝一定是确有其人的,这文钞里头抄出来的,它只是印光大师的法语,没有说明印光大师给什么人说的,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看看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信心颇深,这个好事,这是我们这一生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的好因缘。在没有障碍才能成就,如果有障碍,纵然好因缘还是不能成就,他障碍在那里呢?好张罗,好事啊!好人好事,这麻烦大啦!还喜欢游玩,这个游玩是指游山玩水。喜欢交友,交友是交结朋友,交结朋友当然应酬就很多了。喜欢这一些,实为修行一大障,这个是修行人的大障碍。所以你对净土信心再深,这个障碍障碍你的愿行;换一句话说,你信心虽然有,你的愿行这三资粮,还有两个有绊脚石,你成就就困难了。所以大师教给他,要沈潜杜默,把这一些不是最要的应酬,统统远离,统统断绝,要把心定下来,一心专念才能成功,所以这个利益那就无量了。由此可知,交友张罗,喜欢场面,喜欢形式,喜欢热闹,与实际的修行,没有好处。下面都是印光大师文钞里头的。

  「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这一句我们想想,弘一大师把它节录下来,作为自己警惕自己的,这个一百0一条都是弘一大师自己警惕自己的。弘一大师是什么根机啊!他节录这一条,就等于印光大师直接跟他一样,他接受过去了嘛!他不管跟谁的,他接受过去了。弘一大师是什么根机,还这样的警惕,再想想我们是什么根机,我们跟弘一大师比一比,行吗?你还想去作个通家,通宗通教,广学多闻,那就是要好看,要面子;到头来呢?依然六道轮回。大师这一句话就是教人要专,要精,要把所有一切佛法统统放下,为什么呢?我们不是这个根器嘛!作不了通家。我们对于古来的祖师大德,那样样精通的,只有五体投地,佩服他,景仰他,不能学他,学不到啊!学个什么呢?前面讲的,我们学一个斋公斋婆,就好啊!一句佛号念到底,还真有成就;到临命终时,遇知时至,是自在往生,站着走,坐着走的,还多的是,那就叫真正的成就。所以莲池大师年轻的时候,真的通家,他学的东西多啊!遇到净土法门之后,再不学了,全部都放下了。所以莲池讲,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不干啦!八万四千行,饶予他人行。自己只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他真的彻底放下了,所以他才有成就。我们今天比莲池、比蕅益,甚至比弘一大师差远啦!他们都觉得没有能力去搞,我们还有什么能力啊?

  所以我在过去讲经的时候,一再提醒同修,在我们这个时代一生一部经,上等根机;如果说一部经太枯燥,想多学一点,好吧!你学净土五经,五经一论六样啦!我跟你讲那叫中等根机;五经一论还嫌少了,枯燥无味,再多学一点,还可以,再可以给你加一个净土十要,净宗这一些语录,那叫下等根机;你说这里面还少,还想多学一点,保证老兄依然六道轮回,你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我说的真话,都是老实话。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大通家,这个心要死掉,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一门深入,这是真智能。决定不能够学杂了,决定不能够学乱,这是真正要紧的事情。

  四十八条,「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这是教平时我们自己用功。主敬,一切恭敬。存诚,我们是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处世待人接物。别人对我苛薄,我对他要诚敬,为什么呢?我学佛,我要求生西方世界,我不能跟世间人一般知见,这才行。那我这样作,我不是处处要吃亏?吃亏,怕什么啊!不肯吃亏,西方世界就去不了啦!这个世间我们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一切都不要去计较;以真诚恭敬心来相待,纵然吃亏上当,也欢欢喜喜;遭人家侮辱毁谤,我们也欢欢喜喜,我们的业障才销掉啊!我们的道业,这清净心成就了啊!所以虚浮、懈怠、疏忽,这叫大意,这种相没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见得到的。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无论做什么,他小心谨慎,心很细;这个粗心大意,这是怠忽之相,这心什么?心不诚不敬。心果然诚、果然敬,他做事情,处世待人,一定小心谨慎,样样都做得很圆满。所以从日常生活当中…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