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做到。我們一生目標只有一個,求生淨土;我們心裏面只執持一樣東西,六字洪名,這就對了,其它都不是我們需要的。你能這樣去修學,那就自然有一段清香了,這個香在佛法裏叫五分戒香,這個確實是有。
下面這一段是彭二林居士講的,就是彭際清居士,二林就是彭際清;他有一個無量壽經的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作的,彭二林作的。他是清朝幹隆時間的人,是貴族出身,他的父親是幹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長;雖然出身在貴族,他沒有作官,他學佛,在佛法上很有成就,念佛求生淨土的,在往生傳上有他,他生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從今以後,願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竈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複作度人妄想。」這一段話實在講就是老實念佛的批注,什麼叫老實?這就是老實了,這真正老實了。遁世就是隱居,古時候有許多有德行、有才幹的人,沒有出來做事,好象對社會也沒有什麼貢獻,但是那個曆史上給他立傳。我最初讀二十五史,我是在二十多歲時候讀的,看到這一篇,二十五史裏有叫隱轶傳,我那個時候讀這些東西,心裏非常感慨,很迷惑;這些人雖然有道德、有學問,對社會國家沒什麼貢獻,他有什麼資格立傳,想不通啊!以後學了佛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對社會國家貢獻特大,他什麼貢獻呢?就是現身說法,與人無爭,于事無求。如果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不爭不求,這天下就太平了嘛!所以臺灣在早年社會上選舉好人好事,那個時候我在臺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有一天老師興致來了,黑板上寫了一個好人好事,那個好事上他把它圈一圈,好人ㄏㄠ、事;這社會上好事的人多了,就動亂了,就不安啦!所以這一些好人不好事,他不是沒有能力給人爭,他有能力,不爭;沒有能力叫與人無爭,那個沒有意思。真有能力給你爭,不爭;有能力求,不求,那才真正叫做不爭不求,那是德,是施德。所以曆史上給他們立傳,很有道理。
這個地方末後一句,我們要知道他真正的用意。「今生不敢複作度人妄想。」彭二林居士度了不少人,在世的時候講經說法,注書立說,度人很多啊!怎麼說不敢複作度人妄想呢?諸位把金剛經多念幾遍就明了了,雖然度一切衆生,實無衆生得度者,他心裏頭從來沒有說是我度了多少衆生,沒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對了。如果說是我有能力度衆生,那些衆生都被我度,這個人心就不清淨了,貢高傲慢習氣就起來了,那就錯了。所以一定要學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盡心盡力去作,心裏頭不留一點痕迹,幹幹淨淨。淨宗只准你心裏頭留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之外,一切放下,什麼都不留,這就對了。底下兩段都是彭際清居士說的。
「幸賴善緣,得聞法要」,這個幸是自己慶幸,有這個善緣聞到法要;這個法要是念佛法門,他一生自己念佛,也是專門弘揚念佛法門的人。你看他讀華嚴,這個很了不起,他讀了華嚴,作了一篇華嚴念佛叁昧論,把華嚴經的修行方法統統歸到念佛,這個叫真正把經念通啦!普通人作不到;還有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就是彭二林講的,這個都不是泛泛者能說得出來的。他的確入了華嚴境界,的確證得念佛叁昧,否則的話,這個話說不出來。所以得聞法要,這一句就是聽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最精要的,任何一個人得到這個法門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此千生萬劫」,這一句是講它的可貴,千生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你就成功了,你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永脫輪回,圓成佛道。「轉凡成聖之時」,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
「尚複徘徊岐路,乍前乍卻」,卻是後退,前是前進。進進又退退,這就是信心不足,雖然遇到了信心不足。則更曆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徘徊岐路就是還想學其它的法門,宗門教下還沒有把它放下,甚至于還有世間這些東西,興趣還正濃,這都叫徘徊岐路,不肯專修專學,這真叫可惜,進進退退啊!「則更曆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這樣的心態,縱然是遇到了第一殊勝的法門,也不能成就;縱然是千生萬劫之後,也就如此而已啊!這一句話正是講到我們現前的狀況,我們在過去無量劫之前遇到這個法門,就是彭二林講的咱們在徘徊岐路,進進退退,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這個可怕,沒有把這個機會抓住,沒有專修專學,所以才落得這樣一個地步。
「況」,況是何況。「輾轉淪陷」,輾轉淪陷就是叁途輪回,叁途六道的輪回。「更有不可知者哉?」這一句話講得很悲痛啊!所以說是一定要把這個機會抓住,這才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能的人,咱們其它的事情不能再幹,再幹之後就不得了,六道生死輪回可怕。
底下講「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六道衆生就是這樣的,想稍稍停止一下,都不可能,都得不到。「猶複熙如登春臺?曾不知佛與菩薩,爲之痛心而慘目也!」六道生死輪回,一般衆生迷惑在其中,不肯出離。六道裏頭輪回就像登春臺,春臺是什麼?春天遊春,放春假遊春熱鬧得很,搞六道輪回就像搞那麼熱鬧一樣,佛與菩薩看的這個衆生,看這個現象,痛心哪!流淚啊!但是這一些迷惑顛倒的衆生不知不覺,麻木不仁,有什麼法子呢?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無非是喚醒我們;曆代的祖師大德苦口教導,也無非是喚醒我們而已。佛祖與我們的恩德,就是從這一方面說的;要不是他們提醒我們,我們確確實實不容易覺悟。再看底下一段。
「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遊,好結交,實爲修行一大障,祈沈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這個是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節錄下來的,不知道是老法師給那一個人寫的信,汝一定是確有其人的,這文鈔裏頭抄出來的,它只是印光大師的法語,沒有說明印光大師給什麼人說的,但是值得我們警惕,看看我們有沒有這個毛病。信心頗深,這個好事,這是我們這一生脫離輪回,往生淨土的好因緣。在沒有障礙才能成就,如果有障礙,縱然好因緣還是不能成就,他障礙在那裏呢?好張羅,好事啊!好人好事,這麻煩大啦!還喜歡遊玩,這個遊玩是指遊山玩水。喜歡交友,交友是交結朋友,交結朋友當然應酬就很多了。喜歡這一些,實爲修行一大障,這個是修行人的大障礙。所以你對淨土信心再深,這個障礙障礙你的願行;換一句話說,你信心雖然有,你的願行這叁資糧,還有兩個有絆腳石,你成就就困難了。所以大師教給他,要沈潛杜默,把這一些不是最要的應酬,統統遠離,統統斷絕,要把心定下來,一心專念才能成功,所以這個利益那就無量了。由此可知,交友張羅,喜歡場面,喜歡形式,喜歡熱鬧,與實際的修行,沒有好處。下面都是印光大師文鈔裏頭的。
「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鹹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這一句我們想想,弘一大師把它節錄下來,作爲自己警惕自己的,這個一百0一條都是弘一大師自己警惕自己的。弘一大師是什麼根機啊!他節錄這一條,就等于印光大師直接跟他一樣,他接受過去了嘛!他不管跟誰的,他接受過去了。弘一大師是什麼根機,還這樣的警惕,再想想我們是什麼根機,我們跟弘一大師比一比,行嗎?你還想去作個通家,通宗通教,廣學多聞,那就是要好看,要面子;到頭來呢?依然六道輪回。大師這一句話就是教人要專,要精,要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放下,爲什麼呢?我們不是這個根器嘛!作不了通家。我們對于古來的祖師大德,那樣樣精通的,只有五體投地,佩服他,景仰他,不能學他,學不到啊!學個什麼呢?前面講的,我們學一個齋公齋婆,就好啊!一句佛號念到底,還真有成就;到臨命終時,遇知時至,是自在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還多的是,那就叫真正的成就。所以蓮池大師年輕的時候,真的通家,他學的東西多啊!遇到淨土法門之後,再不學了,全部都放下了。所以蓮池講,叁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不幹啦!八萬四千行,饒予他人行。自己只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真的徹底放下了,所以他才有成就。我們今天比蓮池、比蕅益,甚至比弘一大師差遠啦!他們都覺得沒有能力去搞,我們還有什麼能力啊?
所以我在過去講經的時候,一再提醒同修,在我們這個時代一生一部經,上等根機;如果說一部經太枯燥,想多學一點,好吧!你學淨土五經,五經一論六樣啦!我跟你講那叫中等根機;五經一論還嫌少了,枯燥無味,再多學一點,還可以,再可以給你加一個淨土十要,淨宗這一些語錄,那叫下等根機;你說這裏面還少,還想多學一點,保證老兄依然六道輪回,你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我說的真話,都是老實話。所以我們對于這個大通家,這個心要死掉,要老老實實,踏踏實實,一門深入,這是真智能。決定不能夠學雜了,決定不能夠學亂,這是真正要緊的事情。
四十八條,「當主敬,存誠,于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這是教平時我們自己用功。主敬,一切恭敬。存誠,我們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處世待人接物。別人對我苛薄,我對他要誠敬,爲什麼呢?我學佛,我要求生西方世界,我不能跟世間人一般知見,這才行。那我這樣作,我不是處處要吃虧?吃虧,怕什麼啊!不肯吃虧,西方世界就去不了啦!這個世間我們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棄,一切都不要去計較;以真誠恭敬心來相待,縱然吃虧上當,也歡歡喜喜;遭人家侮辱毀謗,我們也歡歡喜喜,我們的業障才銷掉啊!我們的道業,這清淨心成就了啊!所以虛浮、懈怠、疏忽,這叫大意,這種相沒有,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見得到的。所以一個真正修行人,無論做什麼,他小心謹慎,心很細;這個粗心大意,這是怠忽之相,這心什麼?心不誠不敬。心果然誠、果然敬,他做事情,處世待人,一定小心謹慎,樣樣都做得很圓滿。所以從日常生活當中…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