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晴集之研習▪P12

  ..續本文上一頁能看出,你是不是真正做得了誠敬。普賢大願第一句禮敬諸佛,就是主敬存誠的意思。

  「及與世人酬酢」,酬酢就是應酬,跟世間人往來。「唯以忠恕爲懷。」跟人往來一定要忠信,這就是真誠心的對人。恕,是對于一切人的過失,決定不分別,決定不執著,不挂在心上,這是恕。恕的發展,就是大慈大悲;這個大慈悲心,就是從恕裏頭産生的。不計較一切人的過失,我們這個心量才大,心地才清淨。所以「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我們要想斷惡、要想修善,這真的是基礎。我們想斷惡修善,惡斷不掉,善修不成功,原因在那裏呢?把這一段多念幾句就知道了,就能發現那個根源在什麼地方。

  上卷末後這一段,「直須將一個死字挂到額顱上。」這印光大師常常用這個字,他底下講,原注雲此字好得很。印光大師自己的佛堂好簡單,靈岩山我去看,好簡單,就是一尊佛像,上面挂一個死字,陳設非常的簡陋;人一心真是向道,常常念到死,死了一樣也帶不去,什麼都是假的,一場空啊!一心一意求生淨土。

  後面這個小注是傳貫法師注的,這個小注要把它放到前面就有意思了,這說明《晚晴集》是怎麼來的,弘一律師自號晚晴老人。這是他的號很多,他那個別號大概有七、八十個,搞都搞不清楚,大概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個晚晴老人是從李義山詩句裏頭,「天意憐幽草,人間愛晚晴」。所以他就用晚晴,作爲自己的一個號。律師于辛已年掩關本寺,就是在西禅寺閉關,在關房裏面集佛經祖語警句二卷,這是上卷,底下是下卷,所以叫做《晚晴集》。這個《晚晴集》是這麼來的。

  第 四 卷 完 畢

  

  《晚晴集》之研習 第五卷 達拉斯 檔名:B20-6-5

  請看第五十條,「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爲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這一句是從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裏面節錄出來的。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意思是一樣的,他寫的不一樣。他是綜合其它各種本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若有衆生,得聞佛聲」,就是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音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爲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他這個會集的本子意思就很圓滿,也非常的清晰。這一個法門,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說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無論他是用某一種方式入門的,或者是一聽到就生歡喜心,或者是經過許許多多挫折之後,才信受奉行,這是每一個人的因緣都不相同。但是總而言之,那都是善根福德因緣的成熟,決定不是偶然的。這是我們要深深相信,佛沒有妄語,佛沒有诳語,說話從來也不誇張,也不會過份,我們要深信不疑。

  弘一大師節錄這一句,不但是自己慶幸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善根因緣成熟了,值得慶幸的;同時也能夠叫我們生歡喜心,知道我們過去生中,確確實實有深厚的善根,而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樣殊勝的因緣,當然現前必定得到諸佛如來冥冥當中的加持。我們對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能精進不退,這個不是偶然的,所以要珍惜希有難得的因緣。

  下面這一節,「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這是無量壽經上的經文。佛告訴我們的,實實在在對于人生、對于這個世界,要有厭離心,住久了,住厭煩了,有離開了,一定要有這個意念,這樣你才真正能放得下,西方淨土才容易得到。這個世間生死老病,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痛苦,不但貧窮人有痛苦,富貴人一樣有痛苦。惡露是說我們這個身體不幹淨,毛細孔流的汗是汙穢的,七竅所流出來都是不幹淨的,叫惡露;這個在四念處裏頭觀身不淨,我們這個身體不幹淨。不浮就是不真實,是虛假的,而且是非常脆弱的,這都是我們自己要知道的,這是事實真相,有什麼可樂呢?念佛這個法門,叫作一生成就的法門;不但是一生成就,它實實在在是一生究竟圓滿的成就,所以是非常非常的希有啊!爲什麼念佛不能往生呢?身心世界放不下啦!佛這幾句話是告訴我們身心世界的真相,這個真相你要是看到了,自然就肯放下了,曉得這個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沒有什麼值得歡樂的,這才能真正放下;這一放下,你往生淨土的障礙就沒有了,這西方路上才能夠一帆風順。

  底下一節觀無量壽佛經韋提希尊者所說的,就是韋提希夫人講的,我們看她覺悟了;我們有沒有覺悟呢?「無憂惱處」,無憂惱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她親眼看見的,她在那個當時是遭了家庭的變故,是很大的災難,痛不欲生,求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好的地方,她想去往生,這個世界她不願意住了。佛很慈悲,並沒有給她一個地方,而是把十方的世界以佛的神力變現在她的眼前,讓她自己去看;看來看去,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地方好。所以她就請求世尊幫助她,我想生到阿彌陀佛的世界,這個是她自己選擇的,不是世尊介紹的。「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閻浮提是指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地方的環境不好,不喜歡這個地方多住,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韋提希夫人這一個舉動,實實在在是驚醒我們這一些迷惑顛倒留戀娑婆世界的人,讀了以後應當要警惕。

  「纔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這個話跟普通人來講不雅,你們學佛的人未免太消極了,都未免作得太殘忍了;才有一點病痛,就想求死了。其實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世間人以爲我們很消極,不想活在這個世間,想求早一點死,他不知道事實真相。淨土法門是不死的法門,善導大師用的這個字,用得很重,在當時確實能給大衆很高的警覺;現在人看到呢?一定會提出反對的意見,現在人妄想多,貪生怕死。那要是把這個話改一改,大家就歡喜了,就是「一心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這個大家就沒有意見了,一心等佛來接引,這個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並沒有死,並沒有斷氣,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歡歡喜喜跟他去的啊!這才把這個臭皮囊舍掉,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當有病痛的時候,不但有病痛,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在床上一躺,就要想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多好呢!天天這樣想,天天這樣盼望,我們求生這個念頭很懇切,求生這個願真實,到臨終那一個時候不害怕;我天天在這裏等阿彌陀佛,這一天等到了,那怎麼不歡喜呢?那還有什麼悲傷的呢?每一天晚上躺在床上作如是觀,就是作這個想法,想阿彌陀佛來接我;這就是到無論是病痛,在往生的時候,真的無有恐怖。一般凡人在生死交關時候,是最恐怖的時候,所以他痛苦啊!平常天天就這樣訓練,到那個時候就很自然、很輕松、很潇灑的走了。

  五十四段,「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瞋恚,願生阿彌陀。」這個是兩首偈,這是第一首。第二首「若人如恒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淨土。」這個清淨土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因爲它前面一首是阿彌陀,後頭這個清淨土當然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偈子裏面教訓非常清楚明白,這是佛說的。佛說我從來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說一個慈悲心的人還會惱害別人,這沒有聽說。行菩薩道的人,心都慈悲,憐憫衆生,成就一切衆生的善行善願,那裏會障礙、那裏會惱害衆生呢?不會的。彼此互相還瞋恚、還嫉妒,這樣的人他願生阿彌陀,他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只是想而已啊!決定去不了的,這個要知道,這是決定去不了的。那要怎樣才能去呢?把這個反過來。若人如恒河,這個恒河是數量,是指的多,什麼東西多呢?惡口、刀杖,別人加給他的,他統統都能夠忍受,如是皆能忍,能忍辱。所以佛經上常講,忍辱如大地;地能忍,你給它香水灑在地上,它接受;再汙穢的東西倒地,它也不拒絕,統統能忍。忍辱要像大地一樣,這樣的人心清淨,心淨則土淨,與西方淨土就相應了,這個才是生淨土很重要的條件,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從忍辱裏面去修學。

  五十五節是靈芝律師的,「生宏律範,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這是大師教給我們專修專弘。靈芝一生專弘戒律,提倡持戒念佛,求生淨土,他成功了,在淨土聖賢錄、往生錄裏面都有他。那這也是給我們作一個榜樣,我們的修學要專,不能太雜。律是一切宗派共同的一個科目,不管學那一宗、學那一個法門,不能不持戒;所以佛教雖然宗派很多,它有叁個法門是共同科目,一定要修的。第二個就是法相唯識,它是理論,通各宗各派的,都不能違背這個原理。第叁個是淨土,是歸宿,無論你修學那個法門,你要以淨土爲歸宿,那就對了,就決定不錯,決定成就。所以這個靈芝大師提倡持戒念佛,對于修淨的人有很大的貢獻。

  五十六條,「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爲惡行」,這一段長,我們一句一句的看,先看這一句。這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你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消災,阿彌陀佛能消業障。過去灌頂法師,這是幹隆年代佛門的一位大德,這個, 人也很了不起,通宗通教,他的注書很多,序藏經裏面都收著的。他在觀無量壽經批注裏面說到,他觀無量壽經的批注,叫觀經之指,這個題目很簡單,只有四個字,是慈雲灌頂大師作的。他裏面告訴我們,他說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最重的業障,一切經法、忏法都忏不了的,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把它消除掉,阿彌陀佛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啊!所以有些人提到消災,要去拜粱皇忏、拜水忏、拜大悲忏,不曉得阿彌陀佛比那個更有效啊!那些忏悔法忏不了的業障,一句阿彌陀佛能忏得幹幹淨淨,這就看你相信不相信了。所以一切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把心定下來,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確實消災免難哪!同時要有願,這個願就更不可思議了,就像華嚴經淨行品一樣,這個願隨時會生,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