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說了好多啊!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息世雜善,因爲這個善,果報還是在輪回裏面。
不貪名利,名與利一定要舍掉,知道這個東西絕對不是好東西,對自己有百害而無一利,要這個東西幹什麼?可是世間人確確實實,他每一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爲什麼呢?就是爲名利。這兩個字看不破,就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回;可以說生死輪回從那裏來的?從名利來的。名利是因,輪回是果。過去我們自己不知道,每一天在追逐,要不是佛給我們點醒,我們怎麼會曉得?佛對我們的恩惠無量無邊,就是點醒我們這個迷關,我們從今而後把名利給斷掉,一切隨緣,專心在道業。將過歸己,所有一切過失我們自己承當,消除業障,願意接受這個果報,消自己的業障。捐棄伎能,這個世間技術、才藝,也是搞六道輪回的;所以真正覺悟,那博士不要念啦!你們無謂的工作,不要去搞啦!你問世間什麼事情好呢?最好的是念阿彌陀佛。你念佛,誰給飯給我吃呢?阿彌陀佛給飯給你吃,真的,你不要操心。有人問,假如全世界的人統統都念阿彌陀佛,都不工作了,那這飯從那裏來?有,諸佛如來天天送供養來,這個不假。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你自己本身就不肯幹,你還說什麼呢?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縱然這個大地衆生統統出家修行了,釋迦牟尼佛白毫光中裏面有一分的供養,供給這些人足足有余啊!這是佛眉間白毫當中一分的供養。奈何人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呢?所以我們對佛要真正有信心,真正信得過。惟求往生,一心一意,只有這一個目標,這樣的人那有不成功的,那有不往生的?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道業,今天我們講的最殊勝的果報,都能夠得到;衣食住行這些小問題,這還用得著挂心嗎?不用牽挂,要信佛啊!
第 五 卷 完 畢
《晚晴集》之研習 第六卷 達拉斯 檔名:B20-6-6
請看六十四段,「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爲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爲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大師這一句話,就是佛門裏面常常講的「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就是這個意思。嗜好是一切衆生都有的,此地講這個愛,就是講的嗜好。只要你有嗜好,這個就是牽引你六道輪回的原因;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必須要將自己一切的嗜好統統斷幹淨,統統舍棄,統統放下,往生淨土才不會有障礙。這個地方它的重點就是絲毫茍且不得,有一樣就是麻煩事情。這個發心出家,出家修行了,將世間的五欲六塵都放下了。喜歡經典,這妨不妨礙呢?妨礙,你在經典上起了貪愛之心,貪愛的念頭沒斷,只是換了對象而已;把世間五欲六塵換成佛法,那貪還是還沒有斷,這就是障礙。有一些人喜歡佛像,收集這個古董佛像,還珍惜得不得了,那就是他來生依舊搞六道輪回的原因。所以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可以貪愛,要把這個貪戀之心舍得幹幹淨淨,那就對了。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一向專念,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的;彌陀經的標准就更高了,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參雜著其它的念頭,這個一向專念就作不到了;專念尚且不成,那個一心不亂當然得不到的。所以念要專一,嗜好愛欲要統統放下,決定不能有。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文比較長一點,也是幽溪大師說的。「若生恩愛時」,這就是你心裏面起了這個念頭,念頭起來不怕。所以諸位初學的人說,我念佛的時候妄念很多,這個是正常的現象,一點也不希奇,不要在乎。把我們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念頭不管它有多少,一概不要理會,這樣時間長了,你的妄念自然就少了,佛號漸漸就得力了,所以不要怕,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幽溪法師在此地教我們一個觀法,就是觀想的方法,當我們這個恩愛念頭起來的時候,「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你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這一些煩惱統統斷盡了,決定沒有了;我們在四十八願裏面也看到,生到西方世界,還有這個念頭起來,阿彌陀佛說我決定不成佛;他現在成佛了,他這個願兌現了,所以決定沒有這個念頭生起。所以想到西方世界那個地方的人,心地那麼樣的清淨,我們應當「遠離此愛」。這個恩愛的念頭,一定要把它舍棄,把它放下,恢複到心地清淨平等,這就對了。
「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瞋恚,瞋是面孔很難看;這個恚呢?雖然面孔上沒有表情,心裏頭有一點不自在,有一點不高興,沒有表現在面孔上,當然這是比較輕了;或者是這個人比較上有修養,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心裏頭還有,這心裏頭不是沒有,有這麼一點也是障礙。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我們講帶業往生,這個帶業就是貪瞋癡慢沒有斷,這樣子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前面也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蒙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攝受,佛光一照,你的煩惱就消除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去是帶業去的;去到那個地方之後,所有一切煩惱統統都不會現行了,換一句話說,等于證得阿羅漢果了;阿羅漢果煩惱沒有了,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就沒有;雖然不是阿羅漢,等于阿羅漢。這個世界不可思議,所以稱之爲難信之法。在他方世界修行、在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困難,這個煩惱斷不了,這一生到西方就斷掉了。
淨土眷屬就是西方淨土去往生的這些人。無有觸惱,觸是接觸。我們這個世間,人跟人一接觸就生煩惱,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一切人接觸都生歡喜心,不會有煩惱。所以想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把瞋恚放下,要舍棄,這個與道就相應了。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天下大亂的時代。要翻翻古今中外的曆史,今世的這個亂象,曆史上所沒有的;那麼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裏,怎能不苦呢?不苦這不可能哪!只是受的苦,有深有淺之不同。這個福報大的人,受的苦比較輕一點;福報薄的人,受的苦比較重一點,統統都在受苦受難。在這個時候,我們想想西方極樂世界,極樂啊!那沒苦;我們要想離苦得樂,那就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會幫助我們産生求願往生強烈的願望。你們作這個想,就很好了。
「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我們這個世間有時候也有一點小樂,但遇到樂事並不是天天有,一年會碰到幾次,很歡樂的這個日子;在這個境界當中,我們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快樂,是無有窮盡的,是不需要等待的。在此地要等待一個假日,才有歡樂,這個待就是等待。西方極樂世界的快樂是不中斷的,不需要等待,是享受不盡的,所以稱之爲極樂世界。
大師給我們舉出這幾個例子,然後總結給我們說,「凡曆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這個話說得好,會用功的人,一切時、一切處,他的功夫都得力,爲什麼呢?他心可轉境界,不被境界所轉;我們凡夫自己心作不了主,隨著境界轉,那就苦了。修行人他聰明,他的心作得了主,心轉境界,那個功夫就得力啦!所以給我們講,曆是經曆,我們一天到晚所遭遇到的人、所遭遇到的事;這個緣就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苦境或者是樂境。只要我們把這個意思來把它轉換過來,那就行了。所以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淨土的助行,也是修行人真實的功夫。華嚴最後一分,這是清涼大師把這一部大經分成四分,信解行證;最後這一分,就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是作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我們在修行,怎麼個修行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來修?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那叫曆事練心;就是此地講的凡曆緣境,在這個裏面鍛練自己,成就自己。樣樣清楚,是智能增長;如如不動,是大定圓滿,這是定慧等修,定慧一起修,這也是這一個義趣。
請看六十六,「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猬毛!」這個猬是刺猬,刺猬我們同修當中可能有人沒有見到過,但是那個電視裏頭,動物奇觀裏頭有,你們看到的時候你就曉得,刺猬那個刺很硬,它遇到大的動物來侵害它,它就縮成一團,周身的刺張開,那是自衛的一種方式,那個自衛確實非常有效果。這刺猬刺之多,那個刺就是個苦事;不舉別的動物,他舉刺猬,這個刺就好比是苦事,娑婆世界苦事就太多太多,說之不盡啊!我們自己必須要知道,必須要認清楚;換一句話說,這個世界不適宜我們在這個地方居住,苦難太多了。
六十七這是袁宏道講的,袁居士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在淨土聖賢錄裏頭有記載,居士傳裏頭有他的傳記,他是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在邊地;無量壽經上講的邊地疑城,他生在這個地方。雖然生在這個地方,他覺悟得很快,沒有等到五百歲,他去的時候大概沒多久,很快就覺悟了,所以他也有入品之功。
「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爲師,經論爲侶。」這個幾句話特別適合于當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善知識難遇,我們親近誰好呢?那個是好老師呢?我在講席裏面跟大家介紹的是阿彌陀佛。你們同修沒有歸依的,歸依阿彌陀佛;佛是我們的老師,作阿彌陀佛的弟子,決定沒有錯啊!你們將來出去了,你歸依那一個的?我歸依阿彌陀佛的,這就對了,這個要牢牢的記住。家裏面設阿彌陀佛的像,如果有佛堂,布置一個佛堂;沒有佛堂,也可以請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供養,這是我們的老師,常常想著老師,常常念著老師;念老師的修行,念老師的功德,念老師的慈悲,念老師度衆生的悲願,這叫念老師啊!所以通常我們講執持名號,這個名號裏面把老師無量智能德能統統包括在其中。一稱名號,彌陀的德能完全在我們心中顯現出來,這叫真念佛啦!這個念佛就有意義了。
古時候古聖先王所有一切的製度儀規都是教化衆生的,真的都是教學。諸位讀禮記,…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