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晴集之研习▪P15

  ..续本文上一页,他说了好多啊!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息世杂善,因为这个善,果报还是在轮回里面。

  不贪名利,名与利一定要舍掉,知道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好东西,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要这个东西干什么?可是世间人确确实实,他每一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为什么呢?就是为名利。这两个字看不破,就没有办法脱离生死轮回;可以说生死轮回从那里来的?从名利来的。名利是因,轮回是果。过去我们自己不知道,每一天在追逐,要不是佛给我们点醒,我们怎么会晓得?佛对我们的恩惠无量无边,就是点醒我们这个迷关,我们从今而后把名利给断掉,一切随缘,专心在道业。将过归己,所有一切过失我们自己承当,消除业障,愿意接受这个果报,消自己的业障。捐弃伎能,这个世间技术、才艺,也是搞六道轮回的;所以真正觉悟,那博士不要念啦!你们无谓的工作,不要去搞啦!你问世间什么事情好呢?最好的是念阿弥陀佛。你念佛,谁给饭给我吃呢?阿弥陀佛给饭给你吃,真的,你不要操心。有人问,假如全世界的人统统都念阿弥陀佛,都不工作了,那这饭从那里来?有,诸佛如来天天送供养来,这个不假。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干?你自己本身就不肯干,你还说什么呢?一定要知道,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纵然这个大地众生统统出家修行了,释迦牟尼佛白毫光中里面有一分的供养,供给这些人足足有余啊!这是佛眉间白毫当中一分的供养。奈何人不相信,那有什么法子呢?所以我们对佛要真正有信心,真正信得过。惟求往生,一心一意,只有这一个目标,这样的人那有不成功的,那有不往生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道业,今天我们讲的最殊胜的果报,都能够得到;衣食住行这些小问题,这还用得着挂心吗?不用牵挂,要信佛啊!

  第 五 卷 完 毕

  

  《晚晴集》之研习 第六卷 达拉斯 檔名:B20-6-6

  请看六十四段,「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大师这一句话,就是佛门里面常常讲的「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就是这个意思。嗜好是一切众生都有的,此地讲这个爱,就是讲的嗜好。只要你有嗜好,这个就是牵引你六道轮回的原因;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必须要将自己一切的嗜好统统断干净,统统舍弃,统统放下,往生净土才不会有障碍。这个地方它的重点就是丝毫茍且不得,有一样就是麻烦事情。这个发心出家,出家修行了,将世间的五欲六尘都放下了。喜欢经典,这妨不妨碍呢?妨碍,你在经典上起了贪爱之心,贪爱的念头没断,只是换了对象而已;把世间五欲六尘换成佛法,那贪还是还没有断,这就是障碍。有一些人喜欢佛像,收集这个古董佛像,还珍惜得不得了,那就是他来生依旧搞六道轮回的原因。所以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不可以贪爱,要把这个贪恋之心舍得干干净净,那就对了。往生最重要的就是一向专念,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的;弥陀经的标准就更高了,一心不乱。如果我们参杂着其它的念头,这个一向专念就作不到了;专念尚且不成,那个一心不乱当然得不到的。所以念要专一,嗜好爱欲要统统放下,决定不能有。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文比较长一点,也是幽溪大师说的。「若生恩爱时」,这就是你心里面起了这个念头,念头起来不怕。所以诸位初学的人说,我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这个是正常的现象,一点也不希奇,不要在乎。把我们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号上;念头不管它有多少,一概不要理会,这样时间长了,你的妄念自然就少了,佛号渐渐就得力了,所以不要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幽溪法师在此地教我们一个观法,就是观想的方法,当我们这个恩爱念头起来的时候,「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你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这一些烦恼统统断尽了,决定没有了;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也看到,生到西方世界,还有这个念头起来,阿弥陀佛说我决定不成佛;他现在成佛了,他这个愿兑现了,所以决定没有这个念头生起。所以想到西方世界那个地方的人,心地那么样的清净,我们应当「远离此爱」。这个恩爱的念头,一定要把它舍弃,把它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平等,这就对了。

  「若生瞋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瞋。」瞋恚,瞋是面孔很难看;这个恚呢?虽然面孔上没有表情,心里头有一点不自在,有一点不高兴,没有表现在面孔上,当然这是比较轻了;或者是这个人比较上有修养,喜怒不形于色,但是他心里头还有,这心里头不是没有,有这么一点也是障碍。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我们讲带业往生,这个带业就是贪瞋痴慢没有断,这样子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就蒙阿弥陀佛无量光的摄受,佛光一照,你的烦恼就消除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去是带业去的;去到那个地方之后,所有一切烦恼统统都不会现行了,换一句话说,等于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果烦恼没有了,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就没有;虽然不是阿罗汉,等于阿罗汉。这个世界不可思议,所以称之为难信之法。在他方世界修行、在娑婆世界修行非常非常困难,这个烦恼断不了,这一生到西方就断掉了。

  净土眷属就是西方净土去往生的这些人。无有触恼,触是接触。我们这个世间,人跟人一接触就生烦恼,西方极乐世界人没有,一切人接触都生欢喜心,不会有烦恼。所以想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把瞋恚放下,要舍弃,这个与道就相应了。

  「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要翻翻古今中外的历史,今世的这个乱象,历史上所没有的;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里,怎能不苦呢?不苦这不可能哪!只是受的苦,有深有浅之不同。这个福报大的人,受的苦比较轻一点;福报薄的人,受的苦比较重一点,统统都在受苦受难。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西方极乐世界,极乐啊!那没苦;我们要想离苦得乐,那就赶快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会帮助我们产生求愿往生强烈的愿望。你们作这个想,就很好了。

  「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我们这个世间有时候也有一点小乐,但遇到乐事并不是天天有,一年会碰到几次,很欢乐的这个日子;在这个境界当中,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无有穷尽的,是不需要等待的。在此地要等待一个假日,才有欢乐,这个待就是等待。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中断的,不需要等待,是享受不尽的,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

  大师给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然后总结给我们说,「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这个话说得好,会用功的人,一切时、一切处,他的功夫都得力,为什么呢?他心可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凡夫自己心作不了主,随着境界转,那就苦了。修行人他聪明,他的心作得了主,心转境界,那个功夫就得力啦!所以给我们讲,历是经历,我们一天到晚所遭遇到的人、所遭遇到的事;这个缘就是人事环境;境是物质环境,我们从早到晚所接触的,无论是顺境、无论是逆境,苦境或者是乐境。只要我们把这个意思来把它转换过来,那就行了。所以说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净土的助行,也是修行人真实的功夫。华严最后一分,这是清凉大师把这一部大经分成四分,信解行证;最后这一分,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是作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在修行,怎么个修行法?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来修?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那叫历事练心;就是此地讲的凡历缘境,在这个里面锻练自己,成就自己。样样清楚,是智能增长;如如不动,是大定圆满,这是定慧等修,定慧一起修,这也是这一个义趣。

  请看六十六,「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这个猬是刺猬,刺猬我们同修当中可能有人没有见到过,但是那个电视里头,动物奇观里头有,你们看到的时候你就晓得,刺猬那个刺很硬,它遇到大的动物来侵害它,它就缩成一团,周身的刺张开,那是自卫的一种方式,那个自卫确实非常有效果。这刺猬刺之多,那个刺就是个苦事;不举别的动物,他举刺猬,这个刺就好比是苦事,娑婆世界苦事就太多太多,说之不尽啊!我们自己必须要知道,必须要认清楚;换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不适宜我们在这个地方居住,苦难太多了。

  六十七这是袁宏道讲的,袁居士也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在净土圣贤录里头有记载,居士传里头有他的传记,他是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在边地;无量寿经上讲的边地疑城,他生在这个地方。虽然生在这个地方,他觉悟得很快,没有等到五百岁,他去的时候大概没多久,很快就觉悟了,所以他也有入品之功。

  「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这个几句话特别适合于当前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善知识难遇,我们亲近谁好呢?那个是好老师呢?我在讲席里面跟大家介绍的是阿弥陀佛。你们同修没有归依的,归依阿弥陀佛;佛是我们的老师,作阿弥陀佛的弟子,决定没有错啊!你们将来出去了,你归依那一个的?我归依阿弥陀佛的,这就对了,这个要牢牢的记住。家里面设阿弥陀佛的像,如果有佛堂,布置一个佛堂;没有佛堂,也可以请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供养,这是我们的老师,常常想着老师,常常念着老师;念老师的修行,念老师的功德,念老师的慈悲,念老师度众生的悲愿,这叫念老师啊!所以通常我们讲执持名号,这个名号里面把老师无量智能德能统统包括在其中。一称名号,弥陀的德能完全在我们心中显现出来,这叫真念佛啦!这个念佛就有意义了。

  古时候古圣先王所有一切的制度仪规都是教化众生的,真的都是教学。诸位读礼记,…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