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晴集之研習▪P17

  ..續本文上一頁例子,學一部經都要學幾十遍,不是一遍就算數啦!像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我們前面提過他,他是專學戒律,而且是專修四分律;這個四分律藏,臺灣這些年來有單行本流通,我們看看那個份量,從前線裝書是二十冊,現在這個精裝、這麼厚的是四本。道宣律師聽別人講四分律藏,就聽了二十一遍;那裏有大德講這個,他都去聽,從前聽經苦啊!這諸位能想象得到,沒有交通工具啊!聽說某一省、某個道場、某個法師在講四分律藏,他就到那裏去,都是靠步行,這樣的精神我們現在人沒有了;現在人我們這裏講經,那個地方開車到這裏來要半個鍾點,太遠了,算了,不去啦!怎麼能有成就呢?再一說,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還要再聽嗎?聽過一遍,他就不想聽第二遍了;聽兩遍的,還會聽第叁遍嗎?古來大德聽經都是幾十遍,人家這功夫深,所以他有成就。

  我在臺中的時候,李老師講經,有的時候在臺中講,有的時候在霧峰講,在其它地方講同樣的經,我們都是重複的去聽,遍遍不相同。他辦慈光佛學講座,編的這個十四講表,佛學概要,我聽他聽了十一遍,每一學期他都要講,我都聽;以後離開臺中了,所以才沒有再去了,我在臺北講經,沒有再去了。如果我不講經,他每講一遍,我都要去聽,這叫學習。論語上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才有法喜啊!一、兩遍沒有用處,得不到法喜,沒有領會之處,所以一定要多聽、要常聽。這就是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假如沒有時間聽全部的觀無量壽經,你就聽這一章上品上生章。

  求上品往生,千萬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這個志氣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還有中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這一生不就錯過了嗎?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達不到中品,下品確實還有份;千萬不能定得太低,太低沒有把握。

  「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見到阿彌陀佛,就明心見性了;禅宗裏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悟無生。這個悟無生在佛學裏面有一個術語,叫無生法忍,證得無生法忍。見到阿彌陀佛,就證得無生法忍了。證得無生法忍,就有能力度衆生了。這個度衆生,那裏有緣,就到那個地方去度;現在我們有能力,所以到外面去幫助別人,自己受很多的辛苦,勞碌奔波,如果從西方世界打個轉回來的話,那就有神通自在了,就沒有這個苦事了。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普門品裏面所說的這個叁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有那樣的智能神通,自在的德用。所以還來度一切。有慈悲大願的人,悲憫一切衆生,應當趕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裏去求智能、學本事,這回來才真正能幫助衆生;否則的話,你那個願,悲願是空的啊!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那能幫助別人呢?

  再看底下這一偈,「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這是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的成就,也很不可思議。事情一定要看淡,一定要看破,不爲世間情愛所累,我們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娑婆世界的活計,這個活計就是生活,在生活裏面去計較、去經營,這是世間人所不能夠避免的。佛祖教給我們,我們生活能勉強過得去就行了,不要求奢侈,不要求豐盛,能夠減輕一分,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一分的把握,這個心專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計上,這就對了。盡情追求生活的享受,道心就退失了,往生西方就沒有把握了。

  底下兩句說,「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大師這個話跟袁宏道說的是一個意思。彈指是講快速,應該快快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閻浮提這個世界五濁惡世,不可逗留,西方世界去得愈早愈好。有沒有辦法提早去呢?有,怕的是諸位不肯,爲什麼不肯呢?舍不得此地,那就沒法子了。你若真舍得,真肯放下,確實這個往生是可以自在的。

  七十叁句也是這個意思,「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這個大慈父就是阿彌陀佛,歸命就是歸依的意思,所以歸依也翻成歸命。

  再看下面一段,「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這個話我們相信,我們也會同意。「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這我們也知道,所謂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是往往我們疏忽了,我們大意了,我們把光陰都浪費掉,這真正可惜。所以我們聽聽念佛機,就很慚愧,它一分一秒都不空過,我們能夠學成它,那決定往生。所以我勸同修們念佛機應該隨身帶,現在人都挺時髦的,那挂一個耳機,隨身聽,我們聽阿彌陀佛。

  「一念淨即佛界緣起」,這個阿彌陀佛是淨念。「一念染即九界生因」,起一個妄念,動了貪瞋癡,就是九法界的業因。我們一天到晚不曉得造多少業因,那一個緣強,那一個緣業因就先受報,就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十法界的業因都具足,我們把阿彌陀佛這一個種子特別加強它,這個緣上加強它,這個因就先受報,先結果,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原理就是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十法界的種子。「可不珍重乎?」這是教給我們起心動念要珍重,曉得這一念頭後來有結果的,善念有善果,惡念有惡報。「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這是教給我們必須要把握著光陰,必須抓緊了機會;世俗也常說,機不可失,機會失掉之後,再想得到,不容易。我們以這一個道理來看,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法門,這是機緣;如果要失去,那就不曉得那一生那一劫才再遇到,這是實實在在的話。「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我們的精力要用得正當,用得有意義、有價值,不可以把它浪費掉。「則念念執持佛名」,這執持名號是一切功德裏面第一功德,一切殊勝裏面無比的殊勝;我們要把精神用在執持名號上。「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念念相續就是光陰沒有虛度。佛號失掉了,不管你搞什麼,光陰都是虛度了;唯獨這一句佛號,光陰絕不虛度。

  看底下這一段,「悲哉衆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這是彭際清居士說的,這是佛菩薩眼睛裏面看衆生,這衆生可憐憫者。可憐在什麼地方呢?欲是欲望,就是煩惱;妄是妄想,念頭是妄想。煩惱妄想沒斷,只要這兩樣東西在,這個道的根就産生了障礙了,被這兩樣東西毀壞了。所以諸位要想道業成就,先要把欲念斷除,縱然不能斷除,要一天一天把它看輕,把它放下,這才有救;如果欲念未除,天天在增長,那就沒希望了,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是枉然,還是要搞六道輪回,所以「佛之視汝,將何以堪?」。

  第七十六,「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爲六塵所染;內不爲七情所锢;汙泥中便有蓮華出現也。」子是尊稱,古時候對男子的尊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先生,這是對人的尊稱。既然發願歸向極樂,發願修淨土法門,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我們有了這個願了,這個願要怎樣才完成呢?二林居士說,必須要有一副鐵心腸,這才能成功。鐵心腸是比喻外面不會被六塵所染汙,裏面也不會被煩惱所動搖,這個叫鐵石心腸;在禅宗裏面,這叫做禅定。簡單說,外絕對不受誘惑。六塵所染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的誘惑。色聲香味觸這是外境,外面的五塵;法是內塵,法塵。所以世間法不能誘惑我們,出世間佛法也不能誘惑我們;我們既然老實念佛了,什麼禅宗、天臺、賢首、密教統統我都不沾染,不會受它誘惑,這個心是定的,只求見阿彌陀佛,其它一切諸佛如來,我都不理不睬;諸佛來了都不理不睬,何況什麼菩薩羅漢善知識呢?一概不理會,只要見彌陀,這就對了。內裏面絕對不起心動念,這是定;外不被誘惑,是禅。內裏面如如不動,不起心動念,這是定。修行有這樣的止觀,有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功夫,那那有不成就呢?所以汙泥中便有蓮華出現,這是講的成就,決定有成就。

  這個七十七所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蓮華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十方世界的衆生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長出一朵蓮花,蓮苞。這個蓮苞還有你自己的名字,絕對不會錯的。你的心清淨,心地真誠,念佛懇切,功夫不斷,這個蓮花愈長愈大,光色是天天的好,一天比一天好啊!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是拿這一朵蓮花來接引你,蓮花化身。如果你念佛念了一陣子退心了,想想禅不錯,參禅去吧!密也不錯,念咒去吧!搞神通去吧!不念佛了,這一朵花慢慢就枯掉了,就沒有了。極樂世界其它的東西都是萬古常春,只有蓮花池這個蓮花看到**,有生有滅,極樂世界在其它的是不生不滅的,只有蓮花是有生有滅,蓮花開的不少,枯的也很多;你看念佛人半路退心了,蓮花就沒有了。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個事情是真實不虛,你就曉得古德講,咱們這個世界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我們自己能帶得去的,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什麼也沒帶來;將來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力支配你六道輪回。我們今天不造這個業,專造淨業,念阿彌陀佛是淨業;阿彌陀佛這個業成熟了,六道裏頭沒有這個果報,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自自然然他就往生了。何況阿彌陀佛有願,凡是去往生的人,不要去打妄想,西方世界在那裏?我會不會把方向搞錯?很多人有這個懷疑,說西方那麼大,極樂世界這個星球到底是那個星球?搞錯了不是完了嗎?不要操這個心,到時候阿彌陀佛來帶你去,這個好啊!不用自己操一點心,不須要認識路,他來帶我去,這個多自在。所以我們盡管放心,阿彌陀佛的願,願願真實,決定不虛,這是真的時不相待,要珍重要珍重。

  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也非常重要。「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這極樂世界的殊勝,上品往生的,到那裏去,就見到阿彌陀佛了;下品往生的,到那個地方,還要有一段時間的修行,才能…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