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晴集之研习▪P17

  ..续本文上一页例子,学一部经都要学几十遍,不是一遍就算数啦!像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我们前面提过他,他是专学戒律,而且是专修四分律;这个四分律藏,台湾这些年来有单行本流通,我们看看那个份量,从前线装书是二十册,现在这个精装、这么厚的是四本。道宣律师听别人讲四分律藏,就听了二十一遍;那里有大德讲这个,他都去听,从前听经苦啊!这诸位能想象得到,没有交通工具啊!听说某一省、某个道场、某个法师在讲四分律藏,他就到那里去,都是靠步行,这样的精神我们现在人没有了;现在人我们这里讲经,那个地方开车到这里来要半个钟点,太远了,算了,不去啦!怎么能有成就呢?再一说,这个经我已经听过了,还要再听吗?听过一遍,他就不想听第二遍了;听两遍的,还会听第三遍吗?古来大德听经都是几十遍,人家这功夫深,所以他有成就。

  我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讲经,有的时候在台中讲,有的时候在雾峰讲,在其它地方讲同样的经,我们都是重复的去听,遍遍不相同。他办慈光佛学讲座,编的这个十四讲表,佛学概要,我听他听了十一遍,每一学期他都要讲,我都听;以后离开台中了,所以才没有再去了,我在台北讲经,没有再去了。如果我不讲经,他每讲一遍,我都要去听,这叫学习。论语上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才有法喜啊!一、两遍没有用处,得不到法喜,没有领会之处,所以一定要多听、要常听。这就是上品上生章非常重要。假如没有时间听全部的观无量寿经,你就听这一章上品上生章。

  求上品往生,千万不要说,我下品下生就可以,这个志气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还有中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这一生不就错过了吗?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达不到中品,下品确实还有份;千万不能定得太低,太低没有把握。

  「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见到阿弥陀佛,就明心见性了;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悟无生。这个悟无生在佛学里面有一个术语,叫无生法忍,证得无生法忍。见到阿弥陀佛,就证得无生法忍了。证得无生法忍,就有能力度众生了。这个度众生,那里有缘,就到那个地方去度;现在我们有能力,所以到外面去帮助别人,自己受很多的辛苦,劳碌奔波,如果从西方世界打个转回来的话,那就有神通自在了,就没有这个苦事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像观世音普门品里面所说的这个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有那样的智能神通,自在的德用。所以还来度一切。有慈悲大愿的人,悲悯一切众生,应当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那里去求智能、学本事,这回来才真正能帮助众生;否则的话,你那个愿,悲愿是空的啊!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那能帮助别人呢?

  再看底下这一偈,「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这是蕅益大师说的。蕅益大师的成就,也很不可思议。事情一定要看淡,一定要看破,不为世间情爱所累,我们念佛功夫就得力了。娑婆世界的活计,这个活计就是生活,在生活里面去计较、去经营,这是世间人所不能够避免的。佛祖教给我们,我们生活能勉强过得去就行了,不要求奢侈,不要求丰盛,能够减轻一分,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分的把握,这个心专在道上,不要用在生计上,这就对了。尽情追求生活的享受,道心就退失了,往生西方就没有把握了。

  底下两句说,「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大师这个话跟袁宏道说的是一个意思。弹指是讲快速,应该快快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阎浮提这个世界五浊恶世,不可逗留,西方世界去得愈早愈好。有没有办法提早去呢?有,怕的是诸位不肯,为什么不肯呢?舍不得此地,那就没法子了。你若真舍得,真肯放下,确实这个往生是可以自在的。

  七十三句也是这个意思,「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这个大慈父就是阿弥陀佛,归命就是归依的意思,所以归依也翻成归命。

  再看下面一段,「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这个话我们相信,我们也会同意。「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这我们也知道,所谓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是往往我们疏忽了,我们大意了,我们把光阴都浪费掉,这真正可惜。所以我们听听念佛机,就很惭愧,它一分一秒都不空过,我们能够学成它,那决定往生。所以我劝同修们念佛机应该随身带,现在人都挺时髦的,那挂一个耳机,随身听,我们听阿弥陀佛。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这个阿弥陀佛是净念。「一念染即九界生因」,起一个妄念,动了贪瞋痴,就是九法界的业因。我们一天到晚不晓得造多少业因,那一个缘强,那一个缘业因就先受报,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十法界的业因都具足,我们把阿弥陀佛这一个种子特别加强它,这个缘上加强它,这个因就先受报,先结果,就到极乐世界去了。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原理就是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十法界的种子。「可不珍重乎?」这是教给我们起心动念要珍重,晓得这一念头后来有结果的,善念有善果,恶念有恶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这是教给我们必须要把握着光阴,必须抓紧了机会;世俗也常说,机不可失,机会失掉之后,再想得到,不容易。我们以这一个道理来看,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这是机缘;如果要失去,那就不晓得那一生那一劫才再遇到,这是实实在在的话。「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我们的精力要用得正当,用得有意义、有价值,不可以把它浪费掉。「则念念执持佛名」,这执持名号是一切功德里面第一功德,一切殊胜里面无比的殊胜;我们要把精神用在执持名号上。「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念念相续就是光阴没有虚度。佛号失掉了,不管你搞什么,光阴都是虚度了;唯独这一句佛号,光阴绝不虚度。

  看底下这一段,「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这是彭际清居士说的,这是佛菩萨眼睛里面看众生,这众生可怜悯者。可怜在什么地方呢?欲是欲望,就是烦恼;妄是妄想,念头是妄想。烦恼妄想没断,只要这两样东西在,这个道的根就产生了障碍了,被这两样东西毁坏了。所以诸位要想道业成就,先要把欲念断除,纵然不能断除,要一天一天把它看轻,把它放下,这才有救;如果欲念未除,天天在增长,那就没希望了,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是枉然,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所以「佛之视汝,将何以堪?」。

  第七十六,「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也。」子是尊称,古时候对男子的尊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先生,这是对人的尊称。既然发愿归向极乐,发愿修净土法门,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有了这个愿了,这个愿要怎样才完成呢?二林居士说,必须要有一副铁心肠,这才能成功。铁心肠是比喻外面不会被六尘所染污,里面也不会被烦恼所动摇,这个叫铁石心肠;在禅宗里面,这叫做禅定。简单说,外绝对不受诱惑。六尘所染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色声香味触这是外境,外面的五尘;法是内尘,法尘。所以世间法不能诱惑我们,出世间佛法也不能诱惑我们;我们既然老实念佛了,什么禅宗、天台、贤首、密教统统我都不沾染,不会受它诱惑,这个心是定的,只求见阿弥陀佛,其它一切诸佛如来,我都不理不睬;诸佛来了都不理不睬,何况什么菩萨罗汉善知识呢?一概不理会,只要见弥陀,这就对了。内里面绝对不起心动念,这是定;外不被诱惑,是禅。内里面如如不动,不起心动念,这是定。修行有这样的止观,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功夫,那那有不成就呢?所以污泥中便有莲华出现,这是讲的成就,决定有成就。

  这个七十七所说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莲华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十方世界的众生真正发心念佛求生净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长出一朵莲花,莲苞。这个莲苞还有你自己的名字,绝对不会错的。你的心清净,心地真诚,念佛恳切,功夫不断,这个莲花愈长愈大,光色是天天的好,一天比一天好啊!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是拿这一朵莲花来接引你,莲花化身。如果你念佛念了一阵子退心了,想想禅不错,参禅去吧!密也不错,念咒去吧!搞神通去吧!不念佛了,这一朵花慢慢就枯掉了,就没有了。极乐世界其它的东西都是万古常春,只有莲花池这个莲花看到**,有生有灭,极乐世界在其它的是不生不灭的,只有莲花是有生有灭,莲花开的不少,枯的也很多;你看念佛人半路退心了,莲花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一个事情是真实不虚,你就晓得古德讲,咱们这个世界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我们自己能带得去的,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什么也没带来;将来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力支配你六道轮回。我们今天不造这个业,专造净业,念阿弥陀佛是净业;阿弥陀佛这个业成熟了,六道里头没有这个果报,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自自然然他就往生了。何况阿弥陀佛有愿,凡是去往生的人,不要去打妄想,西方世界在那里?我会不会把方向搞错?很多人有这个怀疑,说西方那么大,极乐世界这个星球到底是那个星球?搞错了不是完了吗?不要操这个心,到时候阿弥陀佛来带你去,这个好啊!不用自己操一点心,不须要认识路,他来带我去,这个多自在。所以我们尽管放心,阿弥陀佛的愿,愿愿真实,决定不虚,这是真的时不相待,要珍重要珍重。

  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也非常重要。「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这极乐世界的殊胜,上品往生的,到那里去,就见到阿弥陀佛了;下品往生的,到那个地方,还要有一段时间的修行,才能…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