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够见佛。不管是上品、下品,决定不退转,而且是圆证三不退,这一个法门、这一个世界殊胜无比,这真实不虚,所以要珍惜这一个因缘。「参禅病着相」,参禅的人就怕着相,一执相,他就不能开悟了,他的目的就达不到了。我们同修当中,那几个参禅的,你们有没有着相?不着相难哪!我不什么都不着,着了!着了一个什么都不着,实在不容易啊!我见到许多参禅的人,我看他们都着了相,可见得不容易,非常非常难。「念佛贵断疑」,这比参禅容易太多了,念佛人怎么样呢?只要不怀疑,就行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决定成功。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往生,实在讲,他的病在夹杂。这个念佛的人真的对西方极乐世界怀疑还不多,夹杂就太多了,所以最怕的是夹杂,要专,不能夹杂。你看那个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一段开示,多重要啊!我把它印在佛卡的后面,好象这个后面好多,那前面也有,常常看看;连作法会都是夹杂,看这个不是净土经论的经典,也是夹杂。所以念佛人不夹杂,也是谈何容易啊!不夹杂怎么样?人情佛事统统放下。还要为了人情,必定夹杂。「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实是真实,实实在在。确确实实有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是莲花化身,我们对这个相信,一点都不怀疑。这个往生品位的增上,只要不夹杂、不间断,决定可以达到。
第 六 卷 完 毕
《晚晴集》之研习 第七卷 达拉斯 檔名:B20-6-7
请看七十九段「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这两句是说净宗修行的楷模。弥陀名号不仅是西方教主圆满的名字,实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通号。名号是梵语,它的含义是无量觉,阿翻成中国是无,弥陀翻成量,佛是觉。诸位就知道了,那一尊佛不是无量觉呢!所以念这一句名号,所有一切诸佛统统念到了,所以名号是正觉圆满之名。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教主大慈大悲方便建立接引成就一切有缘的众生,这个有缘就是说我们的善根福德统统都成熟了,对于弥陀名号能信、能愿、能持,这个就是因缘成熟了。这个世界清净庄严之相,我们要常常念在心中。「如此滞着,只怕未能切实;」这个法门跟禅宗、跟性宗修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禅宗跟性宗是要离相,决定不能有一丝毫执着,所以这个法门难,不着相是真难。这个法门教我们执持名号,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执着,这个执着对我们来讲不难,很容易,咱们那一个人不执着呢?只是把执着的对象换一换,把我们往常所执着的对象放下,专门用来执着阿弥陀佛,所以说这个执着就怕你不真切,你真切的执着那就好啦!这个真切的执着名号,你世间所有一切自然都放下了。「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世间种种都不是实不在的,都是如幻化,这个你可以把它放下,可以舍离了。这一段里头前面这个两句非常重要,显示法门无比的殊胜。
再看八十,「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这个以下都是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的教诲。这是真正说明念佛不间断,无论在什么环境,工作繁忙也好,悠闲也好,佛号不要间断。初学的人在需要用思考的时候,我们把佛号放下,做你的工作;工作做完之后,工作就放下了,佛号就提起来,这就对了。假如我这个工作不需要思考,是一种机械式的,都作得很娴熟了,那么你一面工作,一面也可以念佛,那就是工作跟佛号一起来作,这是不妨碍的。顺境,这是称心如意;逆境,这是事事都不如意,这是指两种不同的环境。念佛人无论在什么环境,时时刻刻不忘往生西方,这个愿就切了。假如我们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这个愿不真实,往生西方的条件是信愿行。行就是念佛;讲信,决定不怀疑。所以说不怀疑、不夹杂,佛号不间断,这就决定得生。
八十一大师教给我们,「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这一句是印祖回答那一位的信,我记不得了,但是我还是有个印象。有一个人写信给印光大师,向他请教,他已经知道佛法很好,请教他学佛有没有秘诀,叫我们很快速、很容易地成就。印光大师就答复他这一封,这一封信里面最主要的他就讲了两个字,他说这个秘诀有,诚、敬,这就是解释的。他先说出诚、敬,诚是真实,一丝毫虚假都没有,这个叫诚。真诚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无上菩提心,就是真诚之心。不但佛法讲,儒家也讲诚意正心,所以儒家的学问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但是菩提心,这个真诚,有浅深程度上的不同。儒家讲的真诚不是圆满的,佛法讲这个真诚是圆满的。
我们知道菩提心一发,就是诚与恭敬真正发起的时候,你就从凡夫地超越二乘,就证得圆教初住的地位了,这个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以下,没有发菩提心,还用的是虚情假意,不是用的真心。我们现在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个要知道。这个假心常常会变,时时刻刻在变;真心永远不变,那是真的。所以阿罗汉、权教菩萨都用的是假心,就是意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用的是这个心;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他们用的是真心。从圆教初住到佛的果位,是四十二个阶级,这就显示出这个真诚有四十二种不同程度的浅深差别。那么儒家讲的这个诚意正心,可能就是十住菩萨这个位子,那也很了不起了。恭敬是真诚起的作用,真诚心起用就是恭敬,内真诚,表现在外面是恭敬,所以不发大菩提心,不能圆成佛道。
祖师在此地给我们用最浅显、最明白的文字,开导我们这一桩大事。「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你看你心一发就是圆初住了,那不是普通人,是法身大士。「了生脱死」,不但了这个三界分段生死,同时也了变异生死,这个超出就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是极妙的秘诀。
第八十二,「业障重,贪瞋盛」,瞋恚心重,常常容易起现行,容易发作。这个起现行就是发作,贪瞋重。「体弱」,这个身体衰弱。「心怯」,胆虚,就是胆小,心里面常常畏惧,常常恐惧,这什么原因呢?这个心里头有毒啊!这个贪瞋痴是三毒。三毒特别重,心理就影响生理,一定是这个现象,所以这个病根就是贪瞋痴。所有一切病,病根就是贪瞋痴,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这一句佛号功夫得力了,确确实实能把无始劫来这个贪瞋的习气拔除。所以念佛能治病,这个才叫根本治疗,究竟彻底的治疗。所以这一句佛号要认真念,要努力的去念。
第八十三,「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这一句话是勉励有一类人自己知道他造的罪业很多,他不敢学佛,他说佛菩萨会见怪他,佛菩萨瞧不起他,佛菩萨不能收容他;那么这一些都是属于自己的误会,完全把佛菩萨看作凡人了,这样的人我遇到很多。甚至于不敢进寺庙,不敢见佛像,你说这个人怎么样呢?这个人实在是好人,他有惭愧心,自己造作罪业不好意思见佛菩萨,连佛像都不好意思见。我们遇到这个情形要帮助他,要给他开导,要给他说明,佛对于造作五逆十恶罪的这个罪人,都包容,都不见弃,只要你肯念佛,一律平等的收容;不但收容,往生的品位看你忏悔的功夫,知道自己有罪,知道自己有过失,这正是时候。如果不求往生净土,那就必定三恶道,这个不能错啊!
第八十四,「须信娑婆实实是苦」,实是真实,实实在在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极乐世界是真实,无比的快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这个人就是真正觉悟的人,就是真正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这三样东西成熟了,那就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祖师这一句话是苦口婆心,真实的教诲,我们要能够体会到。
后面这一条,「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我们发愿求生,愿要恳切,愿要真实。恳切真实的样子,大师在此地举了一个例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这个蝥尸坑在美国没有,诸位如果到大陆去观光旅游,到乡下有;乡下还是蝥尸坑,我到那边去看过,跟四十年前没有两样。。人要掉到粪坑里去,还愿意在那里多待一个时期吗?不可能,赶紧求出来啊!这就比喻咱们娑婆世界就是粪坑,我掉在这个里面,苦不堪言,赶紧求出离,用这个比喻说明愿切之相,这个样子。「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诸位没有坐过监牢,也没有这个感触。这个犯罪的人关到监牢里头,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他一心一意就盼望着早一天出狱。这也是说明愿的恳切真实。「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自己跳不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在粪坑里面掉下去了,自己爬不上来,求别人帮助,拉你一把,拉出来。坐在监牢里面也要求人帮助,使你的过失能够减轻,刑期能够减轻,能够早一天出来。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知道这是个极苦的地方,这我们知道了,我们没有能力出去;佛在诸经上讲的理论,讲得很清楚;佛法也讲得很周详,我们作不到啊!佛教我们断烦恼,我烦恼断不了;不但断不了,天天还在增加;佛教给我们修戒定慧,这戒定慧都不能成就,依然每一天还搞贪瞋痴。这个戒定慧就是对治贪瞋痴的。贪瞋痴是病,戒定慧是药。戒帮助我们断贪欲,定伏灭我们的瞋恚,慧破我们的愚痴。所以三学是药,三毒是病;我们都清楚,可是作不到,无从下手;就是找到下手之门,依然用功不能得力。这个才在无可奈何之下,不能不听诸佛如来的劝导,咱们念佛求阿弥陀佛,那就行了;只要把这一句佛号念好,决定带业往生。
第八十六,「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这对我们现代初学佛的同修,特别是受过教育,所谓高等知识分子,这是当头一棒。知识分子学佛都想作大通家,通宗通教,博学多闻。你看看祖师给你讲的真实话,你业障没消,三昧没有成就,这些东西全都落空了,都是空谈,没有利益。所以学佛人实在讲,粗心大意的人太多了,心思细…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