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夠見佛。不管是上品、下品,決定不退轉,而且是圓證叁不退,這一個法門、這一個世界殊勝無比,這真實不虛,所以要珍惜這一個因緣。「參禅病著相」,參禅的人就怕著相,一執相,他就不能開悟了,他的目的就達不到了。我們同修當中,那幾個參禅的,你們有沒有著相?不著相難哪!我不什麼都不著,著了!著了一個什麼都不著,實在不容易啊!我見到許多參禅的人,我看他們都著了相,可見得不容易,非常非常難。「念佛貴斷疑」,這比參禅容易太多了,念佛人怎麼樣呢?只要不懷疑,就行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決定成功。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往生,實在講,他的病在夾雜。這個念佛的人真的對西方極樂世界懷疑還不多,夾雜就太多了,所以最怕的是夾雜,要專,不能夾雜。你看那個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一段開示,多重要啊!我把它印在佛卡的後面,好象這個後面好多,那前面也有,常常看看;連作法會都是夾雜,看這個不是淨土經論的經典,也是夾雜。所以念佛人不夾雜,也是談何容易啊!不夾雜怎麼樣?人情佛事統統放下。還要爲了人情,必定夾雜。「實實有淨土,實實有蓮池。」實是真實,實實在在。確確實實有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蓮花化身,我們對這個相信,一點都不懷疑。這個往生品位的增上,只要不夾雜、不間斷,決定可以達到。
第 六 卷 完 畢
《晚晴集》之研習 第七卷 達拉斯 檔名:B20-6-7
請看七十九段「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相;」這兩句是說淨宗修行的楷模。彌陀名號不僅是西方教主圓滿的名字,實在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名號是梵語,它的含義是無量覺,阿翻成中國是無,彌陀翻成量,佛是覺。諸位就知道了,那一尊佛不是無量覺呢!所以念這一句名號,所有一切諸佛統統念到了,所以名號是正覺圓滿之名。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教主大慈大悲方便建立接引成就一切有緣的衆生,這個有緣就是說我們的善根福德統統都成熟了,對于彌陀名號能信、能願、能持,這個就是因緣成熟了。這個世界清淨莊嚴之相,我們要常常念在心中。「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這個法門跟禅宗、跟性宗修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禅宗跟性宗是要離相,決定不能有一絲毫執著,所以這個法門難,不著相是真難。這個法門教我們執持名號,換一句話說,就是要執著,這個執著對我們來講不難,很容易,咱們那一個人不執著呢?只是把執著的對象換一換,把我們往常所執著的對象放下,專門用來執著阿彌陀佛,所以說這個執著就怕你不真切,你真切的執著那就好啦!這個真切的執著名號,你世間所有一切自然都放下了。「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世間種種都不是實不在的,都是如幻化,這個你可以把它放下,可以舍離了。這一段裏頭前面這個兩句非常重要,顯示法門無比的殊勝。
再看八十,「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這個以下都是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的教誨。這是真正說明念佛不間斷,無論在什麼環境,工作繁忙也好,悠閑也好,佛號不要間斷。初學的人在需要用思考的時候,我們把佛號放下,做你的工作;工作做完之後,工作就放下了,佛號就提起來,這就對了。假如我這個工作不需要思考,是一種機械式的,都作得很娴熟了,那麼你一面工作,一面也可以念佛,那就是工作跟佛號一起來作,這是不妨礙的。順境,這是稱心如意;逆境,這是事事都不如意,這是指兩種不同的環境。念佛人無論在什麼環境,時時刻刻不忘往生西方,這個願就切了。假如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這個願不真實,往生西方的條件是信願行。行就是念佛;講信,決定不懷疑。所以說不懷疑、不夾雜,佛號不間斷,這就決定得生。
八十一大師教給我們,「誠與恭敬,實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這一句是印祖回答那一位的信,我記不得了,但是我還是有個印象。有一個人寫信給印光大師,向他請教,他已經知道佛法很好,請教他學佛有沒有秘訣,叫我們很快速、很容易地成就。印光大師就答複他這一封,這一封信裏面最主要的他就講了兩個字,他說這個秘訣有,誠、敬,這就是解釋的。他先說出誠、敬,誠是真實,一絲毫虛假都沒有,這個叫誠。真誠就是大乘佛法裏面講的無上菩提心,就是真誠之心。不但佛法講,儒家也講誠意正心,所以儒家的學問也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但是菩提心,這個真誠,有淺深程度上的不同。儒家講的真誠不是圓滿的,佛法講這個真誠是圓滿的。
我們知道菩提心一發,就是誠與恭敬真正發起的時候,你就從凡夫地超越二乘,就證得圓教初住的地位了,這個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以下,沒有發菩提心,還用的是虛情假意,不是用的真心。我們現在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這個假心常常會變,時時刻刻在變;真心永遠不變,那是真的。所以阿羅漢、權教菩薩都用的是假心,就是意識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用的是這個心;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他們用的是真心。從圓教初住到佛的果位,是四十二個階級,這就顯示出這個真誠有四十二種不同程度的淺深差別。那麼儒家講的這個誠意正心,可能就是十住菩薩這個位子,那也很了不起了。恭敬是真誠起的作用,真誠心起用就是恭敬,內真誠,表現在外面是恭敬,所以不發大菩提心,不能圓成佛道。
祖師在此地給我們用最淺顯、最明白的文字,開導我們這一樁大事。「誠與恭敬,實爲超凡入聖」,你看你心一發就是圓初住了,那不是普通人,是法身大士。「了生脫死」,不但了這個叁界分段生死,同時也了變異生死,這個超出就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是極妙的秘訣。
第八十二,「業障重,貪瞋盛」,瞋恚心重,常常容易起現行,容易發作。這個起現行就是發作,貪瞋重。「體弱」,這個身體衰弱。「心怯」,膽虛,就是膽小,心裏面常常畏懼,常常恐懼,這什麼原因呢?這個心裏頭有毒啊!這個貪瞋癡是叁毒。叁毒特別重,心理就影響生理,一定是這個現象,所以這個病根就是貪瞋癡。所有一切病,病根就是貪瞋癡,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鹹愈。」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了,確確實實能把無始劫來這個貪瞋的習氣拔除。所以念佛能治病,這個才叫根本治療,究竟徹底的治療。所以這一句佛號要認真念,要努力的去念。
第八十叁,「佛固不見棄于罪人,當承茲行以往生耳。」這一句話是勉勵有一類人自己知道他造的罪業很多,他不敢學佛,他說佛菩薩會見怪他,佛菩薩瞧不起他,佛菩薩不能收容他;那麼這一些都是屬于自己的誤會,完全把佛菩薩看作凡人了,這樣的人我遇到很多。甚至于不敢進寺廟,不敢見佛像,你說這個人怎麼樣呢?這個人實在是好人,他有慚愧心,自己造作罪業不好意思見佛菩薩,連佛像都不好意思見。我們遇到這個情形要幫助他,要給他開導,要給他說明,佛對于造作五逆十惡罪的這個罪人,都包容,都不見棄,只要你肯念佛,一律平等的收容;不但收容,往生的品位看你忏悔的功夫,知道自己有罪,知道自己有過失,這正是時候。如果不求往生淨土,那就必定叁惡道,這個不能錯啊!
第八十四,「須信娑婆實實是苦」,實是真實,實實在在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極樂世界是真實,無比的快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這個人就是真正覺悟的人,就是真正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這叁樣東西成熟了,那就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祖師這一句話是苦口婆心,真實的教誨,我們要能夠體會到。
後面這一條,「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我們發願求生,願要懇切,願要真實。懇切真實的樣子,大師在此地舉了一個例子,「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這個蝥屍坑在美國沒有,諸位如果到大陸去觀光旅遊,到鄉下有;鄉下還是蝥屍坑,我到那邊去看過,跟四十年前沒有兩樣。。人要掉到糞坑裏去,還願意在那裏多待一個時期嗎?不可能,趕緊求出來啊!這就比喻咱們娑婆世界就是糞坑,我掉在這個裏面,苦不堪言,趕緊求出離,用這個比喻說明願切之相,這個樣子。「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諸位沒有坐過監牢,也沒有這個感觸。這個犯罪的人關到監牢裏頭,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他一心一意就盼望著早一天出獄。這也是說明願的懇切真實。「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自己跳不出來,一定要求人幫忙。在糞坑裏面掉下去了,自己爬不上來,求別人幫助,拉你一把,拉出來。坐在監牢裏面也要求人幫助,使你的過失能夠減輕,刑期能夠減輕,能夠早一天出來。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知道這是個極苦的地方,這我們知道了,我們沒有能力出去;佛在諸經上講的理論,講得很清楚;佛法也講得很周詳,我們作不到啊!佛教我們斷煩惱,我煩惱斷不了;不但斷不了,天天還在增加;佛教給我們修戒定慧,這戒定慧都不能成就,依然每一天還搞貪瞋癡。這個戒定慧就是對治貪瞋癡的。貪瞋癡是病,戒定慧是藥。戒幫助我們斷貪欲,定伏滅我們的瞋恚,慧破我們的愚癡。所以叁學是藥,叁毒是病;我們都清楚,可是作不到,無從下手;就是找到下手之門,依然用功不能得力。這個才在無可奈何之下,不能不聽諸佛如來的勸導,咱們念佛求阿彌陀佛,那就行了;只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好,決定帶業往生。
第八十六,「業識未消,叁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這對我們現代初學佛的同修,特別是受過教育,所謂高等知識分子,這是當頭一棒。知識分子學佛都想作大通家,通宗通教,博學多聞。你看看祖師給你講的真實話,你業障沒消,叁昧沒有成就,這些東西全都落空了,都是空談,沒有利益。所以學佛人實在講,粗心大意的人太多了,心思細…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