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膩少啊!這四弘誓願那一個不會念?那一個人記不得呢?四弘誓願不但是大菩提心,連修學的程序都給我們說出來了,佛法從那裏學?從發願學。首先你要發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就跟佛同心同願,佛的心願就是普度衆生,你要發真正的願。發願之後從那裏修起呢?煩惱無盡誓願斷,從這修起。所以祖師講你業識未消,你煩惱沒斷;叁昧未成,這個心不清淨嘛!煩惱沒斷、心不清淨,不能學法門。先斷煩惱,煩惱斷盡了,叁昧成就了,這個時候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佛不是在世的時候就講得很清楚嗎?我們不聽話,前面兩個不要了,度衆生也不要,斷煩惱也不要,就從法門無量誓願學,從這下手;好象蓋樓房,一樓、二樓我不要,我只要蓋第叁層,你能蓋得出來嗎?這大錯特錯,所以光陰都虛度了,精力都浪費了,這我們一定要真正明了,確實戒除。最後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我們在此地,我們這個四弘誓願,我教同學們,我們這一生在娑婆世界修前面兩條;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我修後面兩條。這穩穩當當,一點都不會錯誤。所以在這個世界要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用在執持名號上,念得成熟,煩惱就沒有了,都變成佛號了,念佛叁昧也成就了,這是我們在娑婆世界迫切要辦的大事。
下一句跟前面這個有連帶的關系,「入理深談,且緩數年!」就是廣學多聞再遲幾年,不礙事,先把佛號念好。實在說,這一句佛號真念好了,那些法門請你去學,你都不太願去學了,爲什麼呢?一切法門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所以念到一心不亂,無量無邊的法門自然就通達了,這個方法真的是不可思議。
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很重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還有多余的啊!「不學他法,又有何憾?」其它的法門縱然統統沒有學,有什麼遺憾?沒有啊!這話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把這一個事實,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菩薩在圓通章裏面,一開端就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一句話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大乘菩薩位次五十個,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個;再往上加上等覺,五十一;妙覺成佛,五十二。大勢至菩薩說,他與這五十二個位次的人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同倫就是志同道合,用什麼方法成就呢?一句佛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圓滿成佛啦!一句佛號,圓滿成佛啦!這個是世間一等聰明人一定采取,簡單容易。聰明人不會找自己的麻煩,聰明人不會繞圈子,不會拐彎抹角,一直就到達,這是最有智能、最聰明的人。所以世尊介紹這個法門,也是要找智能第一的人跟他說。像彌陀經上,找的舍利弗說,他不找別人說;唯獨智能第一,他聽了馬上就接受,他就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這是勸勉我們死心塌地一門深入,對于修學其它法門的人,我們見到恭敬贊歎,這就對了。他要說我是無知無識,是下根劣智,我們統統承認;我樣樣都不如你,你可以學那個高等的佛法,我呢?只配念阿彌陀佛,這就沒有爭執了,不要跟他爭;他不明了,我們清楚啊!
「汝雖于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骛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前面講過學愚,愚好啊!笨著好啊!聰明伶俐不好;這個聰明伶俐表現在外面時間不長久,這個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遠,能廣能大,這個真正是淺識的人見不到。祖師在這裏,我們看這個文句,這也是有人向他請教的。所以他說汝,「汝」是你;雖然對淨土法門也有信心,可是習氣很重,好高骛遠,這個習氣大多數的人都有,一定要放下,真正發心學佛將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遇到人,像剛才說的我不如人,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真不如人。現在這些人,或者是我有智能、有聰明、有才藝,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他人不如我;假如我們能想到那些往生的人,我們比得上那一個呢?要能比得上他,我們不也往生了嗎?比不上啊!一想到這個地方,那個貢高我慢的心自然就沒有了。不要跟世間這些人比,跟那些往生的人比,這就對了。所以一定要學愚夫愚婦,他們念佛真能成就;你要問問他爲什麼能成就呢?他就是我什麼都不如人,就成就了。你說這個我也行,那個我也行,人都不如我,你來世還搞六道輪回。所以這個不如人這一念,這是與真誠恭敬相應;我不如你,我對你自然真誠、自然恭敬;我覺得我很行,傲慢心就起來了。所以要學一個處處不如人,事事不如人,樣樣不如人,一天到晚老實念佛,那就對了。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這也是事實。佛門當中,無論是出家、在家的居士長老,真的很多。通宗是參禅的;通教是對于教理、經教有很深很廣泛研究的這些人,這些人不念佛。講到淨土法門,這是不屑一顧,輕視,沒有看在眼裏。我們勸人念佛,如果遇到這些人就知道,他之不能接受念佛法門,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的態度呢?你學你的,我學我的;我不幹涉你的,你也不能幹涉我的,個人學各人的就好。他如果勸我們去學經教、去學他的法門,我們可以很坦誠的告訴他,我沒有你那樣的智能、沒有你那麼樣的聰明、沒有你那樣學術的修養,對他捧捧,贊歎贊歎,我不如你啊!如果他再要勸你呢?我怕麻煩,這話不就解決了嗎?我喜歡簡單,我怕麻煩。這一句阿彌陀佛多簡單,學個經教不容易,太繁瑣了。這也是實在的,到後來的結果,所學的那個宗門教下臨命終時,統統用不上,這個時候麻煩。
我過去,這是民國五十七年在佛光山,佛光山是剛剛開山,只有一棟佛學院,一片荒山;這星雲法師找我去當他的教務主任,那個時候教書的幾位老師,有很多都不在了,龐一玄居士、方倫居士都不在了,鍾景德老居士現在還在,這一位老居士大概快九十歲了,年歲大我很多,學佛的時間當然比我長,雖然是在家居士,他佛法很有成就,參過禅,學過教也還學密,他樣樣都學,叫大通家。大概是五年前,我到屏東去講經,我在屏東冬山山寺,天計法師請我去講演,我講好象叁天的樣子,他來看我,那個時候他是八十五、六歲了,這差不多五年了,應該他有九十歲了,現在還在。他見到我之後,拉著我的手,他說法師,我現在念阿彌陀佛了,我說好啊!恭喜你,爲什麼念佛呢?年歲大了,禅跟教,學的那些法門,密啊!都不得力啦!我現在老實念佛,統統放下啦!好,這個覺悟,肯回頭。他念佛,一天念叁萬聲佛號,走叁萬步,在屏東鄉下,他在那個鐵路寺,鐵路寺等于屏東****,他就在鄉下每天走路,所以他身體很健康,八十五、六歲紅光滿面,音聲宏亮,手腳很零活。念佛心清淨,他走叁萬步,這是運動,非常好的運動;這個就是經行念佛,所以這功夫很得力。
如果堅決排斥念佛法門,臨命終時確確實實手忙腳亂,這真的,像這個地方我們都應當要提高警覺。印祖接引大衆,確確實實是一門深入,無論你是什麼人,你見他,他總是誠誠懇懇的勸你念佛。通宗通教的人見他的面,他也是誠懇老實勸你念佛,這個就是真真實實的過來人。他對于事實真相清楚明了,這通宗通教都在那裏摸索,事實真相沒搞清楚。
第九十一,「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這一些向大師請教的人真的是自利利他,是他自己的毛病,這個毛病是很多人都有的;大師教導他,也就教導了許許多多的大衆。妄想就是念頭,我們念頭太多了;遍天遍地是說你妄想多,妄想廣,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知道息心念佛,這個息心,息妄想心,不知道啊!這個就是宗門所講的,禅宗所講的向外馳求,這個打妄想是向外馳求,爲什麼呢?清淨心裏頭沒有妄想。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講本心,自己的真心,真心本來一個妄想都沒有。神秀大師所謂的塵埃,就是比喻妄想。妄想怎樣把它除掉呢?怎樣才能作到息心念佛呢?大師教給我們返照回光,這是息妄想的一個好方法。
返是回頭,跟後面那個回是一個意思。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說出了他自己修持的方法,就是這個辦法,返聞聞自性,**成無上道。觀音菩薩肯回頭,我們不肯回頭。所以佛門裏頭常說回頭是岸,世間聖人。我們中國古時候,古聖先賢他們也真的是有功夫,不是簡單人物;他教給我們,回首如意;回頭你就如意了,就自在了。所以古人手上常常拿著一把如意,拿這個是什麼呢?那個如意的頭上是回過來的,扭轉過來的;看到這個樣子,快快回頭啊!回頭就如意,就是取的這個意思。手上這一個如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富貴人家,到了巅峰的時候要回頭,再不回頭,禍害就來了。所以這個大富大貴的人家手上常常拿著如意,客堂臥室陳設著如意,看到這個提醒自己,知道回頭。
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這個回頭意思非常的深刻,因爲我們的目標、志向跟世間人不相同,世間人求富貴,求功名利祿,他求的是這個,也要知足,所以勸他要回頭。我們這個法門目標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回頭的比他那個要深,我們要從一切妄念裏面回頭,要恢複自己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清淨平等覺,這個叫返照回光。光是智能,往內照,不要往外。
下面九十二,「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衆,多是好高骛遠,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這是大師痛切感慨之言,看到出家的男衆、女衆,在家男衆、女衆,這叫四衆。初入佛門都是發的好心,好心出家,好心來學佛;可是這個發心的時候是好,很難保持。佛門有一句俗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這個初學佛的人非常恭敬,非常認真,實在是難得。學佛二年呢?佛就在西天了,這時間久了,故態複萌,也不把佛當作一回事了。說學佛叁年,佛化雲煙了,沒了,就變成老油條了。這是我們佛門一個老話,也是常見的一個現象。假如…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