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能夠保持初心,古人講成佛有余,奈何初心保持不住,隨著時間它就變質了,隨著環境它就動搖了。不肯認真專修淨業,這一句話說的是尤其深刻,值得我們時時刻刻警惕。要究其根本的原因,那就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什麼叫善根?世間善根,佛說有叁種,無貪、無瞋、無癡,叫叁善根,這世間的叁善根翻過來,貪瞋癡叫叁毒;把叁毒轉過來,叫叁善根。世間善根少,貪瞋癡叁毒煩惱常常起作用。如果叁毒不起作用,怎麼可能好高骛遠呢?好高骛遠就是貪瞋癡在作祟。出世間的善根就是精進,只有一條。這個好高骛遠的人就是懈怠懶惰,豈不是宿世善根淺薄呢?佛法的善根、世法的善根,都淺薄。今生未遇通人,這一生機緣不好,沒有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來指導,這個是緣。這個師生是緣,緣可遇不可求,到那裏去找一個好老師教導我們呢?所以在今日末法時期找不到真正善知識,我們唯一的一個辦法就是**佛。
我在臺中求學的時候,我跟同學們講過,李老師是很了不起的人,用這一段經文來觀察他老人家,他老人家的善根深厚。世法裏面,他沒有貪瞋癡;佛法裏面,他精進不懈。自己非常謙虛;他教我們,把我們看作同學伴侶,不以爲自己是老師,把我們看作同學伴侶,勸導我們以印光法師爲師,學印光法師;那印光法師又不在了,文鈔在,每一天讀文鈔,依照他老人家的教訓去作,這就是他的學生,他就是我的老師。那麼李老是印光法師的學生,他是教我們也以印光大師爲老師,謙虛啊!這值得我們尊敬的,所以不敢以師心自居。
這個地方的通人是通達,對于事實真相真正通達明了;真正通達明了的人,沒有不念佛求生淨土的。在中國曆史上,無論是禅宗、無論是教下,早年沒有通達,廣學多聞,到晚年通達了,統統都放下了,一心念佛。像我剛才講的鍾景德老居士,晚年一切放下了,一心念佛,這個對啊!這才叫真正通人。能夠遇到這樣的善知識,這是善緣;用現在的話來講,機會好,給你碰上了;沒有機會的話,這找也找不到。機會遇到了,不能錯過,要抓得牢牢的,才有成就。
九十叁,「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臥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于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印光大師是民國叁十幾年圓寂的,是在抗戰期間當中,叁十幾年圓寂的,他老人家八十歲才走,他是八十歲圓寂的,那個時候正是二次大戰的時候,今天我們的世道局勢跟那個時候相比,不見得比那個時候好,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現代要發生戰爭,其慘烈就不是那個時候戰爭可以相比的了。今天世道人心上來說,不如那個時候,這差不多是五十年前;那個時候的人心跟現在一比,相差很遠,人都純樸,忠實,老沈,貪瞋癡慢這個心、這個念頭薄弱,不像現在。現在表面看起來好象是承平的,其實所存在的危機遠遠的超過五十年前。下面這個比喻一個人睡在積薪之上,這個薪是柴火。這個比喻現在人也很難懂,因爲現在在家燒飯不用柴火;在中國大陸,現在農村裏面還是燒柴火。柴火堆積起來的,堆得很高,堆得很多;人睡在那個上面,下面火已經燒燃了,你說這個多危險,這用這個比喻。表面上雖然承平,實際上危機四伏;一下爆發之後,逃避都來不及。怎麼可以悠悠度日呢?一天一天的混日子,這個不得了啊!所以教我們要專志求救,什麼方法真能幫助我們,什麼方法真正能夠救度我們,就這一句佛號。
李炳老在往生的前一天,下午帶著幾個學生散步,就已經把消息透露給同學了,他要走了,不想再住了,告訴同學說時局已經亂了,即使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條生路,自己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李老師最後交待的話。我在臺北,那邊的同學傳給我。老師去逝七年了,我們觀察時局跟他所講的完全相應,所以要專志求救于一句佛號。如果不是認真這麼做的,那就是前面所說的善根淺薄,沒有見識啊!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觀察眼前的世界,諸位從電視上、從報紙都能看到現在整個世界不景氣,都在衰退。人口愈來愈多,失業率愈來愈多,這是社會非常嚴重的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真的就是李老師講的,諸佛如來、神仙下凡都解決不了的。所以有這麼一個小小地方、有這麼一個念佛的環境,在這個地方要不用功,要不認真去辦道,就是念佛,不認真念佛,太可惜了。有些人想念佛,找不到場所;此地一切設備齊全,真念佛的人不多啊!我們現在這個場地夠啦!念佛堂地下還是硬的好,軟的地毯不理想,我這一次看到我們吳一無那個大廳上鋪上的地磚,很滿意,還是這種場所好;那一邊樓上念佛堂雖然鋪的地毯是辦公室用的,那個也很好;我們這個地方將來地毯用髒了、用壞了之後,要換的話,看看最好換地磚、鋪地磚;要不鋪地磚的話,鋪這個辦公室的這種地毯,這個繞佛經行好,這個太軟了。所以時間光景一定要把握,這個世界你看穿了、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就好了,沒事啦!不必再了,可以走啦!這個沒有看過覺得很希奇,看完之後不希奇了,應當要走,這就是我們認真努力念佛求生淨土的時候了。
下面一條九十五條,「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爲如來弟子耳。」這一段是教給我們要以淨宗祖師作榜樣,嚴格的遵守淨宗的家風,就是老實念佛。這個地方的持齋是講的素食,不是日中一食,本來這個齋的意思是日中一食,所以此地當作素食來說,就是與一切有情衆生斷絕了惡緣,培養自己的慈悲心,老實念佛。改惡修善,要從內心裏面去改,了凡四訓、安世全書、感應錄彙篇都是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的。他底下這個叁句都在這叁本書裏面,怎樣改惡修善,知道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怎麼樣去植福?怎麼樣去培德?在這上下功夫,能夠消除現生的業障,能夠幫助我們將來往生的時候神智清楚;這個正念就是神智清楚,一點都不迷惑,走的時候自在。我們在臺灣看到許許多多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們能辦得到,我們爲什麼辦不到?他們這個叁句做到了,業障消除了,換一句話說,臨走不自在,我們現生的業障沒有消除幹淨,臨終的障礙啊!真正照這個教誨去作,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了,這一生那就真正的有意義,真正的有價值。這才是如來弟子,才是叁寶弟子。
第 七 卷 完 畢
《晚晴集》之研習 第八卷 達拉斯 檔名:B20-6-8
請看講義第九十四段,這個下面都是印光大師文鈔裏面節錄出來的,「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爲善因緣。」這種事情許多人都有經驗。學佛的人要有這個現象一定要覺悟到,這個是過去的惡業種子在夢中現行,才有這些現象。那麼這些現象如果我們明白了,不必介意;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夢中的相是虛妄的,即使我們眼前這個森羅萬象也不是真實的。覺悟跟不覺悟的人差別在那裏呢?覺悟的人曉得是自己業習種子現行。那麼善的種子就現善境界,惡的種子就現惡境界,善惡境界都不能夠脫輪回。佛祖教給我們,像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佛跟我們凡夫不一樣,佛有能力轉境界,我們凡夫被境界所轉。轉境界,是好事,唯有大菩薩他們有這個能力,我們怎麼轉法?印祖在此地教給我們,專心念佛。人對于善的境界往往就疏忽掉了,惡境界生起恐怖的心;其實,善惡境界都要轉,統統都要轉;這個專心念佛就轉境界了。這個樣子就是惡的因緣變成善因緣,因爲唯有這個惡因緣,我們想不起來念佛;因爲這個因緣常常現前,我們念佛的警覺性就提高了。這是在夢中,每一天晚上都作夢;不管這個夢境是善是惡,要想到念佛轉境界。白天沒有作夢,雖沒有作夢,也有這一些善惡因緣的纏繞;遇到順境了,遇到逆境了,這個心裏****了、心裏頭不自在了,也要想到念佛;專心念佛就能夠轉這個境界。
九十五昨天講過了,我們接著講九十六,「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燥心,怨天尤人。」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無量因緣所生,佛在華嚴裏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法相裏面講四緣是歸納,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成四大類,這四大類是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是歸納爲這四大類;這個四大類一展開,無量無邊。所以世間一切法沒有偶然而生的,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就是印祖爲什麼教我們熟讀了凡四訓,道理就在此地,讓我們真正認識因果,知道因果非常複雜。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接觸的,說實在話,就不外乎因緣果報,就是這些瑣碎事情。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受了一點委曲,就怨天尤人,不知道這是自作自受。自己過去造的因,或者是前世造的因,現在遇到緣起現行了,果報現前了,那當然要承受。造善因,受的是善果;造惡因,受的是惡報,不能避免的。我們過去造的惡多善少,所以我們在一生當中稱心的事情少,不稱心的事情多,這就是過去造的惡業多,這叫做業障。障什麼呢?障礙了清淨心,障礙了真如本性。如何把這個業障消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清朝初年,慈雲灌頂大師給我們說的,世間最重的業障,所有一切經法都忏除不了的,還有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把它消除,所以念佛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議,許許多多人不知道。也有同修說,這個念佛既然這麼好,效果這樣殊勝,我念了不少年了,爲什麼業障消不掉呢?這不但怨天尤人,連佛菩薩也見怪起來了,這是我們自己念的不如法。怎麼不如法呢?第一個心不真誠,第二個念佛裏頭有夾雜;古德給我們說,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所以這非常非常重要。真正作到以真誠心、恭敬心、不懷疑、不夾雜,這個佛號念的就有力量了,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就念的相應了,這個相應就一定能夠…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