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消業障。所以在平常有這個現象現前,這個業習業障現前,決定不能煩燥,心要定下來,要靜下來,要想到佛號,要認真去念,當然更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造罪業;這個罪業已經很重了,繼續再造,那怎麼得了呢?那一天能消除掉呢?這也就是這個業障消除不掉的,雖然一面在消,一面又再造,造的比消的還要多,這個怎麼能消除的了呢?所以事理都要明白。
再看下面這一段,「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縛是比喻,繩索捆綁叫縛,這個是比喻煩惱的纏縛、憂慮牽挂的纏縛,就好象許多條繩索捆綁著自己一樣,就是煩惱業障深重的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這一類凡夫假如他要沒有貧窮疾病這些苦惱,這個貧窮疾病是果報,如果沒有這些果報,好不好呢?不見得是好事情。爲什麼說不見得是好事情呢?貧窮疾病他是在受報,就好象在還債一樣;過去造的惡業,現在在受報,報盡就好了。如果沒有這一些果報在纏繞著,免不了又要造業;這個底下說了,要沒有貧窮疾病這些苦惱的事,他又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我們世間俗話講,吃喝玩樂,又去搞這些去了,又去造罪業去了。貧窮的人沒有力量去造罪業,這些場合都要花錢的。疾病的人他沒有體力造業,真的避免了許許多多造惡業的緣,所以這個靡爛的生活很不容易回頭,很難覺悟。大師下面說,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這是人生最得意的時候,現在人講最值得驕傲的時候,現在人說值得驕傲,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不是一句好話;幾個人能在這個時候回頭呢?幾個人會想到將來墮落沈淪?這個是事實,這個一點都不假。作惡的時候,免不了要損人利己,損人利己就造了很重的罪業;看對于人數多寡、傷害的淺深,後果不堪設想。俗話常講,樂極生悲,這個悲不但講人這一生的晚年,真正之悲是在死後,死後墮落叁途,那就真正是悲了。
第九十八段,這一段非常重要,印祖說的,「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這一句我們要把它多多的念幾遍,最好能把它背熟,常常想到我們學佛功夫爲什麼不得力?佛法裏面真正的好處爲什麼得不到?原因就是這個,你說這個多重要。恭敬中求,我們實實在在缺乏了這兩個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就是此地恭敬。我們在課誦本裏面、在許多忏法裏面,這個第一句一心恭敬。實在講老同修這一句話念的不少遍,每一次拜忏都要念幾十遍,一切恭敬,可是只在口頭上滑過而已,確確實實沒有能體會到恭敬的意義,也沒有把恭敬作到一心,那個忏叫白拜了,一點效果也沒有。外面恭敬,裏面一定就真誠;表裏一如,內真誠,外就恭敬。這樣一切佛法的真實利益,你就得到了;佛法的真實利益在那裏呢?消業障、增福慧,這就是利益。業障消除了,煩惱、憂慮、牽挂、分別、妄想,乃至于身心的疾病都沒有了,都消除了,這個就是消業障的現象。增福慧,自己這個人逐漸聰明了、伶俐了,對人、對事、對物比過去看的清楚,一切作爲都做得很恰當,這是慧;福報也現前了,什麼叫福報呢?這有求必應就是福報。現在這個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心想事成,這是福報;沒有福報,怎麼想,事也不能成就;這心一想,事就成了,那是大福報現前,不是普通的福報。這些是不是真的?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求不到,是你自己決定有障礙。你只要把障礙消除,就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往生,得往生;求成佛,得成佛。沒有一樣求不到。那麼這一樁事情,諸位多多念念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這個四篇可以說就是印祖這兩句的詳細解釋,諸位想想看對不對呢?就這兩句的解釋,他解釋得很詳細。我們真正想消罪業,真正想增福慧,依照這個原則去修學,你一定會得到。
下面九十九,「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墮地獄想;」它這個將是貫下去的。「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我們這個念佛就是念得不懇切,念得不相應,什麼原因呢?不是真心想念。這個心爲什麼不真誠呢?心裏頭還摻雜著胡思亂想。人到將死要墮地獄了,這個時候他真正的恐怖心現前了。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裏面看到,唐朝的張善和。張善和是個屠夫,殺牛爲業的,賣牛肉的,這一生不曉得殺了多少頭的牛;臨命終時,可以說這個人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非常深厚,在這一生沒有遇到善緣,作了一個屠夫,一生造了很重的惡業;臨終的時候,他見到許多的牛頭人來跟它討命,這個是果報現前,也是地獄相現前;我們說他過去生中念佛這個善根深厚,從什麼地方說的呢?他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他不迷惑,他大叫,許多牛頭人給我討命了,這叫救命,他能夠叫得出救命,能夠把這個現象看的清楚說出來;他的緣也好,這個因緣也好,剛好有一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到裏面喊救命,喊好多牛頭人出現了;這個出家人心裏明白了,給他點了一把香,一把不是一支,點了一把香,點燃了,趕緊拿給他,叫他手拿到,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接到香之後,就大聲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之後,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跟阿彌陀佛走了。這樣的往生就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臨終十念往生,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這個時候他的心真誠,因爲他將死了,他看到這個牛頭人要命了,所以他這個心懇切,他這個心真誠。
我們平常人念佛,一天念十萬聲,抵不過他那個一聲。我想我們同修細細揣摹揣摹能夠想象到一點,我們這個心太散漫了,精神一直不能集中,念的雖然多,沒有效果;人家是全副精神集中在那裏,那一句就是一句,真的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從這一樁公案,我們也能夠證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不虛,每一願都是真實的,所以印祖在此地教給我們這一個方法。所以他老人家自己也用這個方法,我相信他自己用的很得力,把這個方法再介紹給我們;他老人家寫的一個「死」字,教我們常常要看到,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將這個死字貼在額頭上。這一個字我們也把它印出來了,我看到吳一無那邊流通處還有不少。這個字前面講過好的很。老人家還寫了一個「生」,生西方,一個生一個死。
「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這個話句句都是真實。極大的恐怖,就有極殊勝的感應。苦,要知道真苦。我們在世間所受一切苦,比不上叁途;餓鬼、畜生苦,比不上地獄苦,最苦的是阿鼻地獄;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所說的,那些苦處之相,實在說是地獄中九牛一毛、大海一滴,地獄之苦說之不盡。我們要是想到這個地方,如果不能往生西方,阿鼻地獄決定有份;這一生縱然不會墮落,來生後世這個罪業加重了,就有可能。所以實實在在是險道,非常危險的道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恐怖,不能不警惕,常常想到這個地方,我們念佛就懇切了。淨業成就,那真的就出苦了,真的就消業了。即使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圓證叁不退,永遠不會再搞六道輪回了。佛法大海,唯獨這一法能幫助我們一生成就;除這一法之外,我們在這一生要想真正消業障,要想脫離輪回,恐怕是不可能。所以十方世界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勸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再看底下這一段,「末世衆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笃培!」祖師這一段話,說出了淨土法門的廣大,圓滿普度九法界一切衆生。末世是指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無論我們有善根,或者是無善根,實在說,那個無善根的人也是有善根,只是緣沒有遇到。古來祖師大德講,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可見這個法門真的是殊勝,真的是平等。如果你遇到的緣很殊勝,你在這一生當中上上品往生啊!遇到的緣差一點,那品位可能就會降下來一點。都在遇緣不同,與其它的沒有關聯。
我們今天的緣,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想想過去,就算從初祖慧遠大師以來,我們今天遇的緣,超過任何一個時代。如果不能在上叁輩往生,那真叫冤枉。爲什麼呢?這是得力于現代的科技發達,特別印刷術的進步,典籍我們很容易得到,這個淨宗重要的典籍,叁經。無量壽經譯本有五種,自古以來那一個人把這五種都念過呢?太少太少啦!那這就是緣不足。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我們修學的依靠都在其中。會集的本子有四種,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是最近的,民國二十一年時候發願來從事于這個工作的,十年才完成,成爲定本,是原譯五本之集大成;比王龍舒、彭二林、魏源,比他們的本子都好,都圓滿。我們今天有機會讀到。這個本子流通在世間,大概才五十年,流通的數量很少;在臺灣雖然曾經印過幾次,總數量大概也只叁、四千冊的樣子,所以許許多多修淨土的同修都沒有見過。我所知道的在臺灣出家法師,標榜專修淨土的,道源老法師;道源老法師這個五種原譯本就沒有完全讀過,會集本也沒有見過。我們臺中李老師,無量壽經總共九種本子,他只見過五種,還有四種沒有見過。那麼我們現在緣殊勝,把九種本子統統印在一本上,這個淨土五經讀本,這個緣多殊勝哪!無比的殊勝。對于這個法門事理說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這也是過去未曾有的,所以我們的緣在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爲比啊!
現在我們所欠缺的,就是善根福德;這叁樁事情│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的因緣太好了。善根是什麼呢?真正能信、真正發願,這是你的善根。什麼是福德呢?真肯念佛。這肯念佛的人,就是有福之人;能信、能願的人,那就是有善根之人。所以過去善根雖然深厚,這一生沒有遇到緣,不能起現行,像張善和一樣;張善和到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緣,善根發現了,這一發現就成就了。善根、福德、因緣這叁個同時發現,這就成就了。
我…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