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晴集之研習▪P2

  ..續本文上一頁句裏面本心要很清楚。我們心不清淨了,心不平等了;清淨心失掉了,平等心失掉了,覺心失掉了。這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這個覺心失掉了;慈悲心失掉了,立刻就要忏悔,要把它恢複過來。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勸我們老實念佛,修淨土的人老實念佛就是我們第一個本心,因爲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宗門教下所講的本心,統統都包括了,一個也沒有漏掉了。那麼佛號斷掉了,忘記掉了,一下覺悟,這個佛號立刻就提起來,這就是忏悔。這個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

  忏悔不是叫你老念著:我這個事情作錯了,那個又作錯了,天天在後悔,那不叫忏悔,那叫作繼續再造罪業。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還怕造的不夠多嗎?所以過去作的錯事情,作錯了,知道了就好了,我下一次再不造過錯了,這叫真正的忏悔。真實的忏悔,圓滿的忏悔,究竟的忏悔,徹底的忏悔,給諸位說,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是無上的忏悔法門,什麼樣的罪業,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夠徹底忏除,他怎麼不清涼、怎麼不自在呢?再看第二條。這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裏面一節經文。

  第二條,﹁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這是我們今天必須要具備的觀念,我們學佛的同修對佛菩薩都很尊重,都樂意供養;但是對于衆生,疏忽掉了,忘掉了,不知道尊重,不知道承事,不知道供養。那試問問,我們供養這些泥塑木雕的菩薩有什麼作用呢?這些泥塑木雕的菩薩須要我們去供養他嗎?我們去供養他,他知道嗎?諸位一定要曉得,佛像設在這個地方是一個象征,這種設施啓發我們的心智;我們見到佛,我們知道要尊重佛。華嚴經上說的好,圓覺經上跟華嚴經講的一樣,一切衆生本來成佛;無量壽經上說,一切皆成佛。所以佛教我們隨順供養承事衆生,就是隨順承事供養諸佛,這個道理在此地。

  現在問題又來了,假如這個衆生無惡不作,思想行爲都是違逆本性,我們要不要隨順?好在世尊在世的時候,弟子代我們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世尊告訴我們,不可以隨順,我們對于善行善事要隨順,對于惡行惡事不隨順,要明白這個道理。那麼見到衆生作惡,我們要以真誠的心、慈悲的心去勸導;勸導不聽就隨他去,不要再說話,這個佛法裏面叫默擯,我不說,我不贊歎你,我也不說你的過失。佛的教導真正教我們實踐隱惡揚善,見到任何人的惡事,我們絕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裏。我們的心清淨,心善良,我們心裏只記好事,不記惡事;你的心清淨,心善良。如果心裏頭記很多惡事,你的心就很惡,你的心就不清淨了,所以這個一定要懂,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隨順,華嚴經上講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裏頭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無條件的。總而言之,字字句句裏面都能夠幫助我們恢複性德。所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我們在佛菩薩這個地方所學的,用在什麼地方呢?就是用在處世接物,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這些教訓要把它作到,一定要依智能。普賢行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礎上,這個不能不知道;好象蓋房子一樣,一層一層,普賢行願那是最高的一層;好象五層大樓,它是第五層。第五層建在那裏?建在第四層上;第四層是什麼呢?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六度,六度裏面最重要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度。普賢行是般若度的發揮,般若度的發揚光大,也就是智能之行;普賢行是智能之行。六度的基礎是建立在叁學上,叁學是戒定慧。叁學的基礎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十善這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礎是建立在五德的基礎上,所以最根本的是五德。五德,這個是我們中國倫理上所講的,是以孔老夫子作爲一個典範;當年學生們談論到老師的德行,所有學生都公認我們夫子有五德,有五種美德,溫良恭儉讓。

  所以我們以這個基礎來修學十善,十善一定圓滿。以十善的基礎修叁學,用叁學的基礎修六度,以六度的基礎修普賢行。我們淨宗學會在行門上提倡的德目,就是這麼來的,我們提倡當中加了一個六和;六和是屬于戒律,特別提出來,我們現在大家不和,這個不得了啊!六和的確是根本大戒,這家和萬事興。所以無論是家庭團體,和合非常重要,不可以不和;不和,沒有前途,自己跟團體都是毀滅的,都不可能有成就的。一定要修六和。那麼這個樣子一定能夠令一切衆生歡喜,一切諸佛歡喜。再看第叁條。這一條也是節錄華嚴經上的。

  第叁條,﹁我若多瞋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瞋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衆生?﹂這個見,當作看見講。這一段經文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天去警惕的。瞋恚是叁毒之根,要在多瞋,多瞋就是很容易發怒,很容易動瞋恚心,那當然就會跟一切衆生結怨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知不覺常犯這個毛病;所以有時候我們自己問,爲什麼自己智能不開?爲什麼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爲什麼自己沒有進步?我常常看到同修們告訴我,這個反省對的,沒錯啊!但到底爲什麼呢?那個問題都出在貪瞋癡上。貪瞋癡沒斷掉,所以才出這麼多毛病。

  華嚴不是普通經典,華嚴是佛對法身大士所說的。菩薩立志存心,是要自度度他,如果還有瞋恚,還跟人結怨,他這個目標就達不到了。十方現在諸佛世尊都見到,都會這麼說,爲什麼這個人發菩提心想求菩提涅槃,他還會生瞋恚心,還會跟人結怨,這與他的心願恰恰顛倒;所以感歎的說,這個愚癡人就是因爲瞋恨的緣故,所以他的煩惱不能斷,解脫不能證得。這個叁德密藏裏面,法身、般若、解脫。煩惱斷了,證解脫。這個解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在,換一句話說,他必定是多煩惱,不自在,一定是這個樣子。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怎麼能救度一切衆生?這個障礙是什麼呢?瞋恚冤結。冤結還有一種講法,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十善厚友,十善是很厚的朋友,十惡冤家。這個冤結也可以指十惡。如果我們瞋恚心很重,再加上十惡,這在佛法裏面修學,就不會有結果了。

  第四段,﹁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于一切衆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爲自傷。﹂這個傷,自己傷害自己。﹁佛言:善哉快論!﹂佛給他印證,說得非常正確,說得非常好,快論就是非常痛快的言論。這一句的意思就是我們把一切衆生都看作佛,它的效果就是生平等心;你看無量壽經上地講的清淨平等正覺。平等心怎麼修法?迦葉尊者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用這個方法修平等心。我也遇到不少的同修,來問我這個問題。平等心怎麼修法?我教他方法,我說你家裏供的有佛像?他說有,家裏有佛堂,供的有佛像。我說你想想看,你這一生當中最討厭那個人,最恨那一個人,你把這個人寫個長生牌位放在佛像的旁邊,你每天作早晚課拜佛,也拜他一拜,把他跟佛看成一樣,這也是這個意思。還有同修告訴我,我這樣作了,不行,我見了他還討厭,那怎麼辦?這是功夫不夠,繼續認真努力去修,修到那一天見到這個人了,也不討厭了;見到這個人,我要尊重他了,這就對了。要這樣的學法,這是修平等心。心平等,自然就覺悟了;心平等,也就清淨了。清淨平等覺,是一而叁,叁而一的;一個得到了,叁個統統得到。

  第五節,﹁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這一節是梵網經裏面所說的。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經。在中國自古以來,出家人受菩薩戒都用梵網戒本。梵網是一部很大的經,但是傳到中國來,只是將講戒律的這一品,就這心地戒品,這一品經上下兩卷,翻成中文了;其它的都沒有傳到中國來,所以在中國流傳的梵網經就是兩卷,是它的一品,心地戒品。上卷是講心地觀法,下卷是講戒律。

  經文上告訴一個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換一句話說,要學作菩薩,學作菩薩裏面有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要能夠代替別人受毀辱,毀是毀謗,辱是侮辱,你要能夠承受的了,你這才叫菩薩。惡事向自己,一切的過失自己承當,過錯自己承當,好事給別人。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他能夠對治我們無始劫以來貪瞋的弊病。一般人總是好事都歸自己,惡事都推給別人,那是凡夫,那是迷惑顛倒。學菩薩行,破迷開悟,所以跟世間人恰恰相反,要翻過來,叫返邪歸依嘛!當然這是一樁相當不容易作到的,可是既然學佛了,就一定要作,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練自己。如果不是真正覺悟了,境界現前還是不容易轉過來。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功利社會,爭名奪利,名利到面前了還能夠推讓給別人,社會上看到這個,傻啦!呆啊!你還要受無謂的毀辱。

  諸位一定要曉得,毀辱是一時,真的來講這叫消業障,否則的話,你業障怎麼消的了啊?這就叫消業障,世間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業障消除了,名利到面前我推給別人,我是不是有損失呢?沒有損失。你念了凡四訓就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能夠丟的掉?丟不掉,你這裏推掉了,過兩天那個地方又來了;來的比丟的還多啊!所以佛給我們講財富、聰明智能、健康長壽,我們世間人那一個人不要,那一個人不想求,拼命在追求,怎麼來的呢?佛說叁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所以愈肯施,就來的愈多;不是說丟了就沒有了,那是錯誤的觀念,他想錯了,他看錯了,事實上是愈舍愈多。菩薩知道這個道理,菩薩知道這個事實,所以他肯施,他歡喜施,他拼命的布施。他跟我們世間人不一樣,我們世間人把這個事情看錯啦!以爲拼命去爭去,才能爭得到;爭到的,還是你命裏有的;命裏頭沒有的,給你,你也消受不了啊!

  第六條,﹁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衆星圍繞。﹂這個出在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這一部經在臺灣也有單行本流通。一切衆生的大病是貪瞋。嫉妒是瞋恚…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