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晴集之研習▪P3

  ..續本文上一頁的一份。佛在一切經論裏頭常常勸勉我們,要把貪瞋癡叁毒煩惱斷掉,這個是修行的根本,是修行的基礎。因爲我們心裏面有叁毒,所以才會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我們心裏頭沒有叁毒,你喝毒藥就像喝甘露一樣,它不起作用,爲什麼?裏頭沒有毒,這好象化學裏頭,它起不了作用啊!我們遇到些毒蟲、毒獸咬傷了,螫傷了,要生慚愧心;爲什麼呢?我心裏頭有毒啊!才遭受外面的毒害。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我們在傳記裏看到,他老人家住的寮房,就是住的房間,裏面有虱子、跳蚤、蚊蟲,他都不驅除,他有侍者,侍候他的小和尚想把它趕走,印光大師叫他不要趕,他問爲什麼呢?我的德行不夠,留著他們,讓我生慚愧心,改過自新。老和尚到七十歲以後,不管他住的那個房間,你要去找,一個都找不到;別人住的房間有,這蚊蟲、蒼蠅什麼都有;他老人家一去住了,都搬家了,都走了。你要問爲什麼呢?就是此地講的,貪瞋癡叁毒沒有了,不會遭來這些毒害。印光大師作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教給我們這個修學方法是正確的。他可以作得到,也就是說明每一個人都可以作到。所以要遠離貪嫉,這個嫉是嫉妒。

  能淨心中貪欲雲翳,雲翳就是比喻雲彩能夠遮住日月,翳是我們眼睛,現在講這個白內障,白障能把這個視覺障礙住了,這就好比貪嫉一樣。能夠舍離這個,這個雲翳就沒有了。猶如月月衆星圍繞,這就好比恢複到晴空了;晚上有明月、有衆星,沒有雲彩遮住,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個意思。

  第七節,﹁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這是一首偈子。生死是大事,能夠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如果還不能夠發願了生死,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不能夠離開六道輪回;縱然得人天福報,他也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算是個真正覺悟的人。這個真正覺悟,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出叁界,一切大小乘佛法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就法門來說,實在講它是平等的,無有高下;但是就我們自己修學來說,確實有難有易。像這個地方來說,這個就難了,生死不斷就是輪回不能超越,出不了輪回,什麼原因呢?貪欲嗜味,嗜是嗜好,你的貪心沒斷。貪是講貪愛,範圍太廣大了,無論對什麼,只要貪愛的心沒有斷。欲是欲望。嗜是嗜好。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還喜歡這個,喜歡那個,這糟了,這問題來了,這個就是不能出叁界的原因,我們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後,我們才能夠舍離。我們曉得這些東西對我們是重大的傷害,我們過去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沒出得了叁界,就是被這個害了。從今天起,我明白了,我認清楚了,再也不受它的害了,這你才能成功,你才能出得了叁界。

  養怨入丘冢,丘冢是墳墓,這就是你要是不斷貪瞋癡,不斷欲望,不斷嗜好,就等于你養這些怨家啦!你的結果,它送你到墳墓去啊!虛受諸辛苦,這句話說得太妙了。這說的是什麼呢?你一世的修行都落空了,這個修行辛苦落空了,還是去搞六道輪回。實在說,這一首偈就是我們自己本人,生生世世修行的寫照。我們就是這個修法啦!所以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這樣我想我們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修行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修行是在實際生活上改變自己,不在形式;形式上的修行就是在最後一句話,虛受諸辛苦。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黃念祖老居士在谷響集末後說得好,在今天這個時代修行,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什麼叫精?大家志同道合,都是真修實練的,不是要人多湊熱鬧,不搞這個,確確實實志同道合。我們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教導他們那一幫,只有十二個人,人數不多,個個成就,那還得了。所以人數貴精不貴多,這同修。道場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什麼呢?是香火很盛,道場很熱鬧,很興旺,這是凡夫所看的,這叫形式。實質是講求什麼呢?這個裏頭真的有學有道。學是經論,真正在研究經論,道是真正在修行,這個是實質。第叁修行在淨宗裏頭來說,修行一定要重清淨心。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要重視這個;其它什麼神通感應,那東西都不重要,不重視這些東西。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針對現在佛教弊病所發的。我們要覺悟,我們要記取。

  第八段,﹁是身如掣電,類幹闼婆城。雲何于他人,數生于喜怒?﹂這也是一首偈,從比喻上說的,都是事實真相。前面兩句是說的人命無常。掣電就是閃電,比喻短暫;金剛經上也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確實如此,石火電光。幹闼婆城是幻相,不是真實的;類,跟這個是同類的。我們世間所有一切萬法都是無常的,你要執著有常有我,那你就苦啦!這個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萬法無常,真正明了事實真相,你的心當然清淨了,你就不可能看到這個世間的事情,你會動念。順自己意思,就動了歡喜心;不合自己意思,就動了瞋恚心,叫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什麼呢?把這個事情都看作是真的,不知道這個東西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場夢而已,那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六根對外面的境界,清淨無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對了。 第 一 卷 完 畢

  晚晴集之研習 第二卷 達拉斯 檔名:B20-6-2

  從第九條看起。昨天給諸位簡單的報告過,晚晴集是弘一大師平常讀經的時候,將經典裏面好的句子,對我們身心修養確要的這個經文摘錄下來,編成這一個小冊子。他每一段都有出處,就是從那個經裏面摘下來的,都注得很清楚,所以我們也在短短的時間,讀了很多的經論與祖師的語錄了。那麼他的選擇當然跟我們不一樣,這個個人見解不相同,需要不相同。如果我們今天來節錄,昨天我說了,可能在這個裏面只會選擇二十條,大概就很多了,我們往下讀下去就會看到。我們現在看第九條。

  第九條,﹁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這是從佛遺教經裏面節錄出來的。這個集子裏面講到瞋恚之害說的很多,可見得這樁事情是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心一起,許許多多障礙就來了。佛門也說火燒功德林。火就是瞋恚之火。這個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樣,發再大的脾氣,福德有,福德不會燒掉的,但是功德就沒有了。那功德到底是什麼呢?給諸位說,功德是定慧。你看定心,一發脾氣定就沒有了,定沒有了,智能跟著也沒有了。所以功德是定慧,跟福德不一樣,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瞋恚之害,能夠破一切善法,這個句子好懂。

  壞好名聞,名聞就是今天講的榮譽,爲社會大衆所尊重、所贊歎的,這個榮譽也會因瞋恚而破壞。所以瞋恚它這個壞處是今世後世,今世是佛說法當時那個時代,今世後世人都不會喜歡見到瞋恚之因,以及瞋恚的果,這個因與果都不喜歡看到。

  底下一條,﹁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這也是遺教經上的。前面勸我們離瞋恚,斷叁毒,這貪瞋癡是叁毒;這個是勸我們少欲知足。人生在這個世間上,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幸福快樂從那裏來呢?給諸位說,決定不是從修福當中來,你看看我們今天社會上,作總統的、作大官的、發大財的資本家,這有大福報,那修福來的,快不快樂呢?不快樂。幸不幸福呢?不幸福。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痛苦不堪。由此可知,幸福快樂修福裏頭得不到,修福裏面只可以說,得財用不缺乏,真正幸福得不到。真正幸福要修道才會得到,什麼叫道呢?清淨心是道。這個地方教給我們少欲知足,這是道。欲是五欲六塵,是我們生活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什麼叫少欲呢?我五欲六塵的受用夠了就行了,不必要貪多,那就叫少欲。我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很舒適,生活很悠遊自在,這個人就是真正有福。絕對不在他有多少財富,有多少産業,那個不見得是福報。所以人知足,少欲之人,心地坦然,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挂,你說他多自在。無所憂畏,憂就是憂慮,畏就是恐懼,心裏不安,他沒有。真正能作到所謂是心安理得,理他得到了,他明了了,心就安;理得,也就是說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清楚了。

  觸事有余,常無不足。觸事是六根接觸六塵。什麼有余呢?他的智能有余,他不迷;他的能力有余,處世待人接物他都作得恰到好處,這就叫觸事有余,那他怎麼不快樂呢?當然快樂。

  下面這首偈子,弘一大師在這裏注得很好,這一首偈就是世尊在世,弟子中有一個周利盤陀伽,這個人根性很鈍,大概我們現在這個道場同修都找不到一個像他的。他的哥哥教他四句偈,教他去念,他念了叁個月都念不出來,你看這個人笨,笨到這種程度。他哥哥就算了,你也不要出家了,回家去,這麼笨,這僧團裏頭你沒有緣份,他就哭哭啼啼的很難過。釋迦牟尼佛看到了,把他叫回來,教他兩句偈,叫半偈,教他念,他念會了,以後證了阿羅漢果,大開圓解,辯才無礙。這是有典故的。世尊就說出了,周利盤陀伽爲什麼得這個果報呢?他前世是叁藏法師,是大法師,講經弘法的;吝法,教人自己留一手,不肯統統教給別人,所以這一世就得吝法的果報。吝法是愚癡,吝財是貧窮。吝法是愚癡,所以得這個愚癡果報,這首偈子我們念一念,看看我們總不至于像他叁個月都念不來。

  ﹁身、語、意業不造惡﹂,這是第一句,這個意思我們很容易懂得,叁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就是對于一切有情衆生,有情衆生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動物;動物是有感情的,有知覺的,我們不惱害他,也不要叫他生煩惱,這第二句的意思。﹁正念觀知欲境空﹂,這一句是智能。正念,觀是觀察,是觀照。你就知道了,知道什麼呢?知道欲、境這兩樁事情。欲是我們的享受,五欲六塵。境是外面的環境,我們所接觸的環境。都…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