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晴集之研习▪P3

  ..续本文上一页的一份。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劝勉我们,要把贪瞋痴三毒烦恼断掉,这个是修行的根本,是修行的基础。因为我们心里面有三毒,所以才会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我们心里头没有三毒,你喝毒药就像喝甘露一样,它不起作用,为什么?里头没有毒,这好象化学里头,它起不了作用啊!我们遇到些毒虫、毒兽咬伤了,螫伤了,要生惭愧心;为什么呢?我心里头有毒啊!才遭受外面的毒害。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我们在传记里看到,他老人家住的寮房,就是住的房间,里面有虱子、跳蚤、蚊虫,他都不驱除,他有侍者,侍候他的小和尚想把它赶走,印光大师叫他不要赶,他问为什么呢?我的德行不够,留着他们,让我生惭愧心,改过自新。老和尚到七十岁以后,不管他住的那个房间,你要去找,一个都找不到;别人住的房间有,这蚊虫、苍蝇什么都有;他老人家一去住了,都搬家了,都走了。你要问为什么呢?就是此地讲的,贪瞋痴三毒没有了,不会遭来这些毒害。印光大师作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教给我们这个修学方法是正确的。他可以作得到,也就是说明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到。所以要远离贪嫉,这个嫉是嫉妒。

  能净心中贪欲云翳,云翳就是比喻云彩能够遮住日月,翳是我们眼睛,现在讲这个白内障,白障能把这个视觉障碍住了,这就好比贪嫉一样。能够舍离这个,这个云翳就没有了。犹如月月众星围绕,这就好比恢复到晴空了;晚上有明月、有众星,没有云彩遮住,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这个意思。

  第七节,﹁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这是一首偈子。生死是大事,能够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果还不能够发愿了生死,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纵然得人天福报,他也不是究竟的,所以不能算是个真正觉悟的人。这个真正觉悟,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出三界,一切大小乘佛法都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就法门来说,实在讲它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但是就我们自己修学来说,确实有难有易。像这个地方来说,这个就难了,生死不断就是轮回不能超越,出不了轮回,什么原因呢?贪欲嗜味,嗜是嗜好,你的贪心没断。贪是讲贪爱,范围太广大了,无论对什么,只要贪爱的心没有断。欲是欲望。嗜是嗜好。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还喜欢这个,喜欢那个,这糟了,这问题来了,这个就是不能出三界的原因,我们一定要知道。知道之后,我们才能够舍离。我们晓得这些东西对我们是重大的伤害,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没出得了三界,就是被这个害了。从今天起,我明白了,我认清楚了,再也不受它的害了,这你才能成功,你才能出得了三界。

  养怨入丘冢,丘冢是坟墓,这就是你要是不断贪瞋痴,不断欲望,不断嗜好,就等于你养这些怨家啦!你的结果,它送你到坟墓去啊!虚受诸辛苦,这句话说得太妙了。这说的是什么呢?你一世的修行都落空了,这个修行辛苦落空了,还是去搞六道轮回。实在说,这一首偈就是我们自己本人,生生世世修行的写照。我们就是这个修法啦!所以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样我想我们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修行是在心地上用功夫,修行是在实际生活上改变自己,不在形式;形式上的修行就是在最后一句话,虚受诸辛苦。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黄念祖老居士在谷响集末后说得好,在今天这个时代修行,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什么叫精?大家志同道合,都是真修实练的,不是要人多凑热闹,不搞这个,确确实实志同道合。我们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导他们那一帮,只有十二个人,人数不多,个个成就,那还得了。所以人数贵精不贵多,这同修。道场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什么呢?是香火很盛,道场很热闹,很兴旺,这是凡夫所看的,这叫形式。实质是讲求什么呢?这个里头真的有学有道。学是经论,真正在研究经论,道是真正在修行,这个是实质。第三修行在净宗里头来说,修行一定要重清净心。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上所讲的清净平等觉,要重视这个;其它什么神通感应,那东西都不重要,不重视这些东西。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针对现在佛教弊病所发的。我们要觉悟,我们要记取。

  第八段,﹁是身如掣电,类干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这也是一首偈,从比喻上说的,都是事实真相。前面两句是说的人命无常。掣电就是闪电,比喻短暂;金刚经上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生确实如此,石火电光。干闼婆城是幻相,不是真实的;类,跟这个是同类的。我们世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你要执着有常有我,那你就苦啦!这个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万法无常,真正明了事实真相,你的心当然清净了,你就不可能看到这个世间的事情,你会动念。顺自己意思,就动了欢喜心;不合自己意思,就动了瞋恚心,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什么呢?把这个事情都看作是真的,不知道这个东西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场梦而已,那有一样是真的?所以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清净无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这就对了。 第 一 卷 完 毕

  晚晴集之研习 第二卷 达拉斯 檔名:B20-6-2

  从第九条看起。昨天给诸位简单的报告过,晚晴集是弘一大师平常读经的时候,将经典里面好的句子,对我们身心修养确要的这个经文摘录下来,编成这一个小册子。他每一段都有出处,就是从那个经里面摘下来的,都注得很清楚,所以我们也在短短的时间,读了很多的经论与祖师的语录了。那么他的选择当然跟我们不一样,这个个人见解不相同,需要不相同。如果我们今天来节录,昨天我说了,可能在这个里面只会选择二十条,大概就很多了,我们往下读下去就会看到。我们现在看第九条。

  第九条,﹁瞋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这是从佛遗教经里面节录出来的。这个集子里面讲到瞋恚之害说的很多,可见得这桩事情是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心一起,许许多多障碍就来了。佛门也说火烧功德林。火就是瞋恚之火。这个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发再大的脾气,福德有,福德不会烧掉的,但是功德就没有了。那功德到底是什么呢?给诸位说,功德是定慧。你看定心,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定没有了,智能跟着也没有了。所以功德是定慧,跟福德不一样,这个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瞋恚之害,能够破一切善法,这个句子好懂。

  坏好名闻,名闻就是今天讲的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所赞叹的,这个荣誉也会因瞋恚而破坏。所以瞋恚它这个坏处是今世后世,今世是佛说法当时那个时代,今世后世人都不会喜欢见到瞋恚之因,以及瞋恚的果,这个因与果都不喜欢看到。

  底下一条,﹁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这也是遗教经上的。前面劝我们离瞋恚,断三毒,这贪瞋痴是三毒;这个是劝我们少欲知足。人生在这个世间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幸福快乐的生活;幸福快乐从那里来呢?给诸位说,决定不是从修福当中来,你看看我们今天社会上,作总统的、作大官的、发大财的资本家,这有大福报,那修福来的,快不快乐呢?不快乐。幸不幸福呢?不幸福。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痛苦不堪。由此可知,幸福快乐修福里头得不到,修福里面只可以说,得财用不缺乏,真正幸福得不到。真正幸福要修道才会得到,什么叫道呢?清净心是道。这个地方教给我们少欲知足,这是道。欲是五欲六尘,是我们生活决定不能够缺少的。什么叫少欲呢?我五欲六尘的受用够了就行了,不必要贪多,那就叫少欲。我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很舒适,生活很悠游自在,这个人就是真正有福。绝对不在他有多少财富,有多少产业,那个不见得是福报。所以人知足,少欲之人,心地坦然,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他多自在。无所忧畏,忧就是忧虑,畏就是恐惧,心里不安,他没有。真正能作到所谓是心安理得,理他得到了,他明了了,心就安;理得,也就是说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清楚了。

  触事有余,常无不足。触事是六根接触六尘。什么有余呢?他的智能有余,他不迷;他的能力有余,处世待人接物他都作得恰到好处,这就叫触事有余,那他怎么不快乐呢?当然快乐。

  下面这首偈子,弘一大师在这里注得很好,这一首偈就是世尊在世,弟子中有一个周利盘陀伽,这个人根性很钝,大概我们现在这个道场同修都找不到一个像他的。他的哥哥教他四句偈,教他去念,他念了三个月都念不出来,你看这个人笨,笨到这种程度。他哥哥就算了,你也不要出家了,回家去,这么笨,这僧团里头你没有缘份,他就哭哭啼啼的很难过。释迦牟尼佛看到了,把他叫回来,教他两句偈,叫半偈,教他念,他念会了,以后证了阿罗汉果,大开圆解,辩才无碍。这是有典故的。世尊就说出了,周利盘陀伽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呢?他前世是三藏法师,是大法师,讲经弘法的;吝法,教人自己留一手,不肯统统教给别人,所以这一世就得吝法的果报。吝法是愚痴,吝财是贫穷。吝法是愚痴,所以得这个愚痴果报,这首偈子我们念一念,看看我们总不至于像他三个月都念不来。

  ﹁身、语、意业不造恶﹂,这是第一句,这个意思我们很容易懂得,三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就是对于一切有情众生,有情众生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动物;动物是有感情的,有知觉的,我们不恼害他,也不要叫他生烦恼,这第二句的意思。﹁正念观知欲境空﹂,这一句是智能。正念,观是观察,是观照。你就知道了,知道什么呢?知道欲、境这两桩事情。欲是我们的享受,五欲六尘。境是外面的环境,我们所接触的环境。都…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