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晴集之研习▪P4

  ..续本文上一页是空的。如果用心法、色法这个二法来讲,欲是心法,境是色法,这两样都不是真实的,心经上就是讲的这个问题。法相宗里面百法明门也是讲这个问题,你看百法里面给我们说的,前面九十四种叫有为法;有为法里面,有心法,有心所法,这个地方欲就包括了,色法境包括了。所以这个就是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一个心,一个色;在此地是一个欲,一个境。金刚经上说的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空。不但心法是空,色法也是空,这是教我们观慧。为什么教你不造恶,为什么不要恼害有情,因为万法皆空。

  ﹁无益之苦当远离﹂,对自己身心修养没有真实利益的那个苦行,不必修;修那个苦行,修的很冤枉。这个大乘经里面常说的,跟小乘不一样。小乘修苦行,着相修;大乘不修苦行,因为晓得那是空的,那不是真实的。所以这个大小乘对于宇宙人生的观法不一样。但是佛在戒经里常常赞叹苦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人能吃苦,才能够断绝一切的贪瞋痴慢,是这么个道理。能过清苦的日子,他种种色法享受,他不去追求,不去争取,心就安啦!自然很快乐,所以这个佛常常赞叹。虽然无意的苦行不须要去修,但是生活还是过得平淡一点的好。尤其生活当然不能太苦,太苦佛也不赞成,佛不赞成过得很苦;能略略有一点苦是好事情,常常警惕,以苦为师,这个世间无常,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他就能够激发道心,有这个好处。

  释迦牟尼佛以后教给周利盘陀伽那两句呢?在此地我念出来给诸位听听,守口摄意身莫犯,跟前面意思差不多。守口摄意身莫犯,这是第一句。如是行者得度世,能够照这样子修行的人可以了生死超越三界,就这个意思。所以佛就用这两句话教周利盘陀伽,当时教的时候也很困难;教上一句,下一句忘掉了;教下一句,上一句又忘掉了,好不容易教了好多天,他才能把它记住。所以我想我们这边同修都比周利盘陀伽聪明,所以讲业障深重,我们比起周利盘陀伽是幸运太多了;他都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底下一段这也是从戒律里头摘录出来的,有部律。﹁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这个字念去声,这个乐是爱好的意思。﹁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后面两句说出它的弊害。名誉、利养,我们今天所说的叫争名夺利,这是世间人,可以说自古以来,大家拼命去追求,拼命去争取;为了名利造许许多多的罪业,你要夺取的,必然要伤害人,这伤害人甚至于不择手段,不怕因果,不怕报应,只争取眼前一点点的小利,不知道后患无穷。所以佛说那是迷惑颠倒的人,他要这个东西;真正觉悟的人他不要,纵然这个东西得到了,得到了也不要,为什么呢?避免祸害,成全功德。所以有利,这个利给大众去享受,自己不须要享受,这个是聪明人,是真正觉悟了的人。我们冷静想一想,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是不难明了的。我们人在世间一切的享受,不外乎衣食住行。衣服够穿就行了。吃,你能吃多少呢?很有限。居住,你晚上睡的再舒服,睡一张大床,也不过就如此;床作的再大,你的身体也不过就六尺长、两尺宽而已;再大的床,你也不能同时占用,所以说实实在在话,人生在世享受真的是非常有限。住房子,有个小房以遮蔽风雨就很自在了。我在美国看到有很多住很华丽的大房子,请我去看看,我坐在那里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很自在;我不操心,我在那里真的享受;主人就可怜,天天打扫,天天就维护,一天到晚为这个房子操心,多可怜,请我去享受。所以聪明人不作胡涂事,房子愈小愈好,收拾容易,负担也很轻,生活没有压力,这个人就是很幸福的人,就是很快乐的人。所以快乐永远是觉悟的人才有,迷人、愚人没有,决定没有快乐。看他经营的非常豪华,是给别人享受的;他在那里受苦受难经营给别人享受。这个下面比喻容易懂,那比喻也许诸位看了,有这么严重吗?真的是这么严重。

  第十三条,﹁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这是智者大师说的。色声香味触是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五尘,如果加一个︹法︺,就是六尘。法是属于知识,属于心法这个对象的;这五种是属于物质,是我们六根接触的对象。眼所见的叫色,耳所听的叫声,鼻所闻的叫香,舌所尝的叫味,身所接触的叫触。这就是外面的环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贪瞋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上的享受,生出种种的罪业,令生爱着。着是执着。佛在一切经论里面也常常提醒我们,我们修行就修这个东西。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里面许许多多的错误,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这是错误的行为,这些东西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假的。所以你可以受用,不可以爱着,你可以尽情的去受用它,这个叫得大自在;你一爱、一执着,毛病就生了,这个就心被境转了,自己作不了主了,被境界所转了,这叫凡夫,这叫迷惑颠倒。佛菩萨五欲六尘尽情的享受,他没有动念头,他没有爱取有,决定没有执着,他的本事就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也就学这个。学心里头确确实实在享受的时候,或者享受以后,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定的,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就对了。第十四条也是说到瞋恚,是智者大师讲的。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这个字在此地念乐,快乐的乐。﹁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这是智者大师告诉我们,贪瞋痴里面这个瞋恚,对我们修行障碍最大。所以贪瞋痴三毒,为什么其它就少说,这个字特别要说的多。佛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这个世间的现象楞严讲的,比其它经典讲的详细;其它的大乘经说到宇宙的状况多半都讲六道,楞严经讲七趣,就是六道之外还加了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呢?仙道。所以它讲的比别的经详细,它多了一个仙道。在七趣里面,那个经文很长,讲地狱道几乎占全文的二分之一,这也就是说把地狱这一道讲的特别详细,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要我们认识清楚,小心谨慎不要堕地狱,地狱道的业因就是瞋恚。这个三恶道,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所以它的伤害最大。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在这一方对我们的教训也特别多,所以在此地开导我们,这是失佛法的根本。

  什么叫佛法?佛是觉的意思,法就是一切万法。佛法合起来讲,就是对于一切万法觉而不迷,都能够正确的认识,了解一切万法;可是人一有瞋恚起来就迷了,觉性就丧失掉了,对于一切万法必定会错认了,所以叫失佛法之根本。

  坠恶道之因缘,刚才讲了这个瞋恚心重,在六道里面是堕的最深的。法乐之冤家,我这一次在圣荷西讲经,也遇到几位同修来给我说,学佛学了好几年了,总老是精进不起来,还是常常会退转,问我是什么原因?有没有什么方法叫他不退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要不退转,那成佛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佛给我们说,娑婆世界众生学佛总是退退进进,都是这个现象,但是为什么会退呢?你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没有得到法乐,我们一般人讲法喜,法喜跟法乐是一个意思。假如你在修学这个过程当中得到法喜,你怎么会退转呢?你就不会退转了。那么为什么得不到法喜呢?功夫不够。如果你能够把这一个难关突破,你就会得到法喜;得到法喜纵然退,退的时间短,退的幅度也小,就会常精进了。所以一定要用功,不真正用功,法喜得不到。

  所以古人教学,五年学戒,五年遵守老师的教诲,依照老师指定的课程去用功,他得到法喜了,这第一个阶段就毕业了,第一个阶段就成就了,那个时候他就可以离开老师,到外面去参学了。所以一定要有这个程度,这个法喜非常重要,要认真努力。如果得到法喜的人,精神饱满,不容易疲倦,为什么呢?我们俗话也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疲倦就没有了。佛法也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他能够勇猛精进。我们看古今的这一些大德们,修学不疲不厌,他吃的粗茶淡饭,睡眠的时间很少,精进不懈,那个精神从那儿来的?从法乐上来的。所以这个三毒也是我们法喜的障碍,它的冤家,它来阻碍你。

  善心之大贼,心里面有三毒烦恼,我们很想作善事,很想修善行,往往不能成就,被它障碍了。另外还种种恶口之府藏,就是口过多,口业比较重,所以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警惕的。修行,在那里修行呢?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之间,时时刻刻能够回光返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这个回光返照,就是觉察,马上就觉悟;在禅宗里面,这个就是观照的功夫。再看下面一段。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这是道宣律师,它这是偈颂的体裁,四句是一首,我们一首一首的来看。凡夫学道法,这真正发心学道,要想道业成就,你自己一定要晓得,学道只可以知道,不必给人说,为什么呢?你给别人说,别人未必会相信;不但不相信,他还要来毁谤。毁谤,他就造了罪业了,他为什么会来谤法呢?谤佛、谤法、谤僧造这么重的罪业,是你给他增上缘叫他作的,他将来堕落三途,你也跑不掉啊!阎罗王一审问,你为什么毁谤三宝,某某人跟我说的,就把你牵涉进去了,这是真的。所以佛菩萨教化众生,有的时候说,很慈悲;有的时候不说,不说也是慈悲。佛菩萨有能力观机,晓得说出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说;我们凡夫没有观机的能力,那么最好少说,最好是不说,这个就没有错失。这是第一首的意思。再看第二首。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这第二首教我们修学的态度。谛观,谛是仔细的观察。少说话。人重德能成,你这样修持,众人自自然然尊重你,你自己的道德慢慢就养成,培养成了。远众,这个众是指的都市繁华的地方、热闹的地方,我们修道的人距离它远一点,为什么呢?我们这个道业还不坚固,常常在热闹场合当中,不知不觉就被这一个繁华的气氛…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