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晴集之研習▪P4

  ..續本文上一頁是空的。如果用心法、色法這個二法來講,欲是心法,境是色法,這兩樣都不是真實的,心經上就是講的這個問題。法相宗裏面百法明門也是講這個問題,你看百法裏面給我們說的,前面九十四種叫有爲法;有爲法裏面,有心法,有心所法,這個地方欲就包括了,色法境包括了。所以這個就是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一個心,一個色;在此地是一個欲,一個境。金剛經上說的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空。不但心法是空,色法也是空,這是教我們觀慧。爲什麼教你不造惡,爲什麼不要惱害有情,因爲萬法皆空。

  ﹁無益之苦當遠離﹂,對自己身心修養沒有真實利益的那個苦行,不必修;修那個苦行,修的很冤枉。這個大乘經裏面常說的,跟小乘不一樣。小乘修苦行,著相修;大乘不修苦行,因爲曉得那是空的,那不是真實的。所以這個大小乘對于宇宙人生的觀法不一樣。但是佛在戒經裏常常贊歎苦行,這是什麼原因?因爲人能吃苦,才能夠斷絕一切的貪瞋癡慢,是這麼個道理。能過清苦的日子,他種種色法享受,他不去追求,不去爭取,心就安啦!自然很快樂,所以這個佛常常贊歎。雖然無意的苦行不須要去修,但是生活還是過得平淡一點的好。尤其生活當然不能太苦,太苦佛也不贊成,佛不贊成過得很苦;能略略有一點苦是好事情,常常警惕,以苦爲師,這個世間無常,沒有什麼好留戀的,他就能夠激發道心,有這個好處。

  釋迦牟尼佛以後教給周利盤陀伽那兩句呢?在此地我念出來給諸位聽聽,守口攝意身莫犯,跟前面意思差不多。守口攝意身莫犯,這是第一句。如是行者得度世,能夠照這樣子修行的人可以了生死超越叁界,就這個意思。所以佛就用這兩句話教周利盤陀伽,當時教的時候也很困難;教上一句,下一句忘掉了;教下一句,上一句又忘掉了,好不容易教了好多天,他才能把它記住。所以我想我們這邊同修都比周利盤陀伽聰明,所以講業障深重,我們比起周利盤陀伽是幸運太多了;他都能成就,我爲什麼不能成就?底下一段這也是從戒律裏頭摘錄出來的,有部律。﹁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這個字念去聲,這個樂是愛好的意思。﹁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後面兩句說出它的弊害。名譽、利養,我們今天所說的叫爭名奪利,這是世間人,可以說自古以來,大家拼命去追求,拼命去爭取;爲了名利造許許多多的罪業,你要奪取的,必然要傷害人,這傷害人甚至于不擇手段,不怕因果,不怕報應,只爭取眼前一點點的小利,不知道後患無窮。所以佛說那是迷惑顛倒的人,他要這個東西;真正覺悟的人他不要,縱然這個東西得到了,得到了也不要,爲什麼呢?避免禍害,成全功德。所以有利,這個利給大衆去享受,自己不須要享受,這個是聰明人,是真正覺悟了的人。我們冷靜想一想,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是不難明了的。我們人在世間一切的享受,不外乎衣食住行。衣服夠穿就行了。吃,你能吃多少呢?很有限。居住,你晚上睡的再舒服,睡一張大床,也不過就如此;床作的再大,你的身體也不過就六尺長、兩尺寬而已;再大的床,你也不能同時占用,所以說實實在在話,人生在世享受真的是非常有限。住房子,有個小房以遮蔽風雨就很自在了。我在美國看到有很多住很華麗的大房子,請我去看看,我坐在那裏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很自在;我不操心,我在那裏真的享受;主人就可憐,天天打掃,天天就維護,一天到晚爲這個房子操心,多可憐,請我去享受。所以聰明人不作胡塗事,房子愈小愈好,收拾容易,負擔也很輕,生活沒有壓力,這個人就是很幸福的人,就是很快樂的人。所以快樂永遠是覺悟的人才有,迷人、愚人沒有,決定沒有快樂。看他經營的非常豪華,是給別人享受的;他在那裏受苦受難經營給別人享受。這個下面比喻容易懂,那比喻也許諸位看了,有這麼嚴重嗎?真的是這麼嚴重。

  第十叁條,﹁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這是智者大師說的。色聲香味觸是我們佛門裏面講的五塵,如果加一個︹法︺,就是六塵。法是屬于知識,屬于心法這個對象的;這五種是屬于物質,是我們六根接觸的對象。眼所見的叫色,耳所聽的叫聲,鼻所聞的叫香,舌所嘗的叫味,身所接觸的叫觸。這就是外面的環境很容易迷惑人,很容易令人生起貪瞋癡慢;爲了追求物欲上的享受,生出種種的罪業,令生愛著。著是執著。佛在一切經論裏面也常常提醒我們,我們修行就修這個東西。行是生活行爲,生活行爲裏面許許多多的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爲。這是錯誤的行爲,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都是虛假的。所以你可以受用,不可以愛著,你可以盡情的去受用它,這個叫得大自在;你一愛、一執著,毛病就生了,這個就心被境轉了,自己作不了主了,被境界所轉了,這叫凡夫,這叫迷惑顛倒。佛菩薩五欲六塵盡情的享受,他沒有動念頭,他沒有愛取有,決定沒有執著,他的本事就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也就學這個。學心裏頭確確實實在享受的時候,或者享受以後,我們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定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對了。第十四條也是說到瞋恚,是智者大師講的。

  ﹁瞋,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這個字在此地念樂,快樂的樂。﹁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這是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貪瞋癡裏面這個瞋恚,對我們修行障礙最大。所以貪瞋癡叁毒,爲什麼其它就少說,這個字特別要說的多。佛在楞嚴經上跟我們講,這個世間的現象楞嚴講的,比其它經典講的詳細;其它的大乘經說到宇宙的狀況多半都講六道,楞嚴經講七趣,就是六道之外還加了一道,這一道是什麼呢?仙道。所以它講的比別的經詳細,它多了一個仙道。在七趣裏面,那個經文很長,講地獄道幾乎占全文的二分之一,這也就是說把地獄這一道講的特別詳細,原因在什麼地方呢?要我們認識清楚,小心謹慎不要墮地獄,地獄道的業因就是瞋恚。這個叁惡道,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所以它的傷害最大。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在這一方對我們的教訓也特別多,所以在此地開導我們,這是失佛法的根本。

  什麼叫佛法?佛是覺的意思,法就是一切萬法。佛法合起來講,就是對于一切萬法覺而不迷,都能夠正確的認識,了解一切萬法;可是人一有瞋恚起來就迷了,覺性就喪失掉了,對于一切萬法必定會錯認了,所以叫失佛法之根本。

  墜惡道之因緣,剛才講了這個瞋恚心重,在六道裏面是墮的最深的。法樂之冤家,我這一次在聖荷西講經,也遇到幾位同修來給我說,學佛學了好幾年了,總老是精進不起來,還是常常會退轉,問我是什麼原因?有沒有什麼方法叫他不退轉?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如果要不退轉,那成佛不要叁大阿僧只劫;佛給我們說,娑婆世界衆生學佛總是退退進進,都是這個現象,但是爲什麼會退呢?你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得到法樂,我們一般人講法喜,法喜跟法樂是一個意思。假如你在修學這個過程當中得到法喜,你怎麼會退轉呢?你就不會退轉了。那麼爲什麼得不到法喜呢?功夫不夠。如果你能夠把這一個難關突破,你就會得到法喜;得到法喜縱然退,退的時間短,退的幅度也小,就會常精進了。所以一定要用功,不真正用功,法喜得不到。

  所以古人教學,五年學戒,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誨,依照老師指定的課程去用功,他得到法喜了,這第一個階段就畢業了,第一個階段就成就了,那個時候他就可以離開老師,到外面去參學了。所以一定要有這個程度,這個法喜非常重要,要認真努力。如果得到法喜的人,精神飽滿,不容易疲倦,爲什麼呢?我們俗話也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疲倦就沒有了。佛法也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他能夠勇猛精進。我們看古今的這一些大德們,修學不疲不厭,他吃的粗茶淡飯,睡眠的時間很少,精進不懈,那個精神從那兒來的?從法樂上來的。所以這個叁毒也是我們法喜的障礙,它的冤家,它來阻礙你。

  善心之大賊,心裏面有叁毒煩惱,我們很想作善事,很想修善行,往往不能成就,被它障礙了。另外還種種惡口之府藏,就是口過多,口業比較重,所以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警惕的。修行,在那裏修行呢?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接物之間,時時刻刻能夠回光返照,那就是真正的修行。這個回光返照,就是覺察,馬上就覺悟;在禅宗裏面,這個就是觀照的功夫。再看下面一段。

  ﹁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這是道宣律師,它這是偈頌的體裁,四句是一首,我們一首一首的來看。凡夫學道法,這真正發心學道,要想道業成就,你自己一定要曉得,學道只可以知道,不必給人說,爲什麼呢?你給別人說,別人未必會相信;不但不相信,他還要來毀謗。毀謗,他就造了罪業了,他爲什麼會來謗法呢?謗佛、謗法、謗僧造這麼重的罪業,是你給他增上緣叫他作的,他將來墮落叁途,你也跑不掉啊!閻羅王一審問,你爲什麼毀謗叁寶,某某人跟我說的,就把你牽涉進去了,這是真的。所以佛菩薩教化衆生,有的時候說,很慈悲;有的時候不說,不說也是慈悲。佛菩薩有能力觀機,曉得說出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說;我們凡夫沒有觀機的能力,那麼最好少說,最好是不說,這個就沒有錯失。這是第一首的意思。再看第二首。

  ﹁谛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衆近靜處,端坐正思惟。﹂這第二首教我們修學的態度。谛觀,谛是仔細的觀察。少說話。人重德能成,你這樣修持,衆人自自然然尊重你,你自己的道德慢慢就養成,培養成了。遠衆,這個衆是指的都市繁華的地方、熱鬧的地方,我們修道的人距離它遠一點,爲什麼呢?我們這個道業還不堅固,常常在熱鬧場合當中,不知不覺就被這一個繁華的氣氛…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