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晴集之研習▪P5

  ..續本文上一頁汙染了,使自己退失了道心,這個就錯了。所以初學修道人,古時候爲什麼選擇在深山,不但遠離都市,連鄉村都遠離,跟外面社會完全斷絕,心容易清淨。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就不行了,這一個事實釋迦牟尼佛很清楚,他老人家在法華經裏面就說過了,末法時期勸化衆生,實在講就是指現在這個時代,要以大乘法勸人,不要用小乘法。什麼原因呢?真的大乘能夠適應這個時代的潮流,大乘是開放的,小乘是保守的。今天在這個時代勸人保守,沒有人樂意聽,這個開放大家點頭,這個不錯,還蠻有道理。所以今天修行要遠離一切繁華,真不容易,住在深山上,裝個電視,天天看到花花世界,沒有法子了;電視廣播,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擺在你眼前,搞得你心花撩亂,精神不安,這個東西都是妨礙道業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曉得在我們現前這個生活環境當中,我們應該要如何來修學,找一個理想修行的環境,找不到了。大陸上從前這個叢林寺院建在深山,現在都開了公路,都變成觀光區,每一天遊客都幾千人、幾萬人,找不到了,沒地方修了,所以這個自己要知道。遠衆近靜處,居住的環境要安靜。

  端坐正思惟,此地這個端坐,我們不要把它看呆了。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一天到晚就坐在那裏,你要這樣看,就死在句下。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跟我們講坐禅,講坐禅並沒有真的叫我們在打坐,什麼叫坐呢?坐是取不動的意思。你看我們人坐在那個地方很穩重不動,心不動叫坐;他不是講身,是講心;心在五欲六塵當中不動心,這個叫坐。什麼叫禅呢?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叫作禅;內不動心,叫作坐。他坐禅是這個意思。假如你搞錯了,搞一個蒲團在那裏打坐,祖師一看搖頭,你把我的意思全錯會了。所以華嚴經的育香長者,那個是專門修禅的,他在什麼地方修呢?他在市場修。每一天那個地方熱鬧,到那兒去逛。經上講的他在市場坐禅,他不是坐,他在那裏逛,他在那裏欣賞,他樣樣都看,那個修行。看是什麼呢?樣樣都清楚,樣樣都不執著,他不著相。樣樣都看的明了了,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叫坐禅。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意思,這個端坐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端坐。你的思想見解當然正確,這叫正思惟。

  ﹁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真正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觀察自己的身心,觀察自己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要注意這些。與佛教誨相應不相應。與佛教誨的相應,我們身心在道上;不相應,我們就離開道了。常常在這上用功夫。口勿說他短,少去批評人,少說是非,少說長短,這個很重要。身口意叁業,口業是最容易犯的。不管是有心,或者是無意,都是過失,都造成了障礙。這個障礙,有的時候障礙自己的道業,有的時候還障礙大衆的修學,那個罪業就更深了。結舌少論量,這也是這個意思。論是議論。量是度量,就是衡量的意思,用現在的話,就是批評。少發議論,少去批評。默然心柔軟,默然是清淨的樣子,心非常清淨。柔軟就是慈悲。清淨慈悲,是從這兒生出來的。這個不是造作的,不是勉強可以得來的;這個要自自然然,清淨慈悲就流露出來了。

  ﹁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無知,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大智若愚,這個很難,一個真實無所不知的人,看起來他什麼都不知道,這就是功夫,這個就是德行。聾盲是比喻,好象是個聾子,好象是個瞎子一樣,其實,他什麼都明了,樣樣都清楚。內智懷實寶,內裏面有真實的智能,真實的寶藏;我們佛門講的叁寶,覺正淨,那就是真實的寶藏,這自性的性德叁寶。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顯露,真正的證得。頭陀是苦行,在生活上他不求享受,一切隨緣,所以他的日子過得很潇灑,過得很自在。喜歡閑靜,悠閑清淨,這叫真正的享受。對修離懈惰,在修持方面,他永遠是精進不退;懈怠墮落他都能夠離開了,可見得他是精進不退的。這個一節是道宣律師,是唐朝時候鍾南山,這是我們中國宗派裏面律宗的開山祖師,道宣律師所說的。

  第十六段,﹁處衆處獨,宜韬宜晦。若啞若聾,如癡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這向下都是禅宗祖師的語錄,所以這個禅的味道就很濃了。我們雖然不參禅,有一些禅機對我們也有啓示,對我們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像這幾句,這就很好的警惕,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個毛病。處衆,是跟大衆相處;處獨,是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裏,沒有第二個人的時候,這叫處獨。底下就是韬光養晦,要懂得這個道理,決定不能炫耀自己,要知道潛藏,能若不能,智若無智,這樣好;自己的才華不要向外面表露,那是愚癡人作的事情,這真正聰明人不會露出來的。下面都是比喻,怎樣才能作到韬光養晦呢?若啞,像啞吧不會說話一樣;若聾,別人說什麼沒聽見;如癡如醉,像一個胡裏胡塗的人一樣。埋光埋名,這個光就是智能,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名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知名度,這個真正修行人不要這個東西,名要一出去了,麻煩就來了。我們中國俗話有個說,人怕出名,豬怕肥;豬一肥,人家就要殺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煩就來了,嫉妒、障礙、陷害、毀謗都來了,所以這個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養智養慧,要培養自己的真實智能。這個智要靠養才能夠得到,不是學,學得不到的啊;你讀的書再多,你聽講再多,這是屬于知識,不是智能,這個我們必須要把它辨別清楚。知識就是儒家所講的濟問之學,博學多聞,你記得很多,叫濟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爲什麼呢?不是你自己領悟的,都是別人的東西,不是自己的。智能是自己的,不是外來的;智能從那裏來的呢?從定裏面來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那個定就是清淨心,要養啊!這個是修養。心地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悟了,叫豁然開悟,那個叫作智能。諸位要知道了這一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爲什麼前面教給我們韬光養晦,使我們的心定下來,不被外面環境所動。心在境界裏面永遠是清淨,所以隨動隨靜,在大衆相處的時候動啊!一個人獨居的時候是靜啊!忘內忘外,這個忘是不執著了,內外都不執著,這個心才叫真正的清淨。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外都忘。內外沒有了,是什麼境界呢?內外是二;內外都沒有了,就是一啦!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你就證得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你就得到了。你只要還有內外,你就住在十法界裏頭,不是一法界裏。必須在這個境界,才契入一真法界了。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是黃檗禅師警惕修行人的一段談話。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在一下有災難臨頭、生死交關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有什麼方法能了生死呢?這是一個大問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也是一個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的一個問題。人命在呼吸之間,曉得這一個時辰什麼時候來啊?年歲大的不必說了,年輕的也保不住啊!真是所謂黃泉路上無老少,所以人人都需要警惕。有警覺,我們就時時刻刻有准備;有充分的准備,這個時刻來臨,我們就不慌張了。

  所以底下說,﹁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他的開示重點就在這一句。閑時就是平時。平時要作功夫,到這一天到來,我們正好就用上了。他這一段開示在禅宗裏頭難哪!禅宗如果不能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縱然得到禅定,像禅宗這個打坐,這一入定能夠一個星期、半個月、一個月不出定,這個定功很不錯啦!他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他比我們強一些,他要到臨終心不亂的時候,這個大難來前臨頭的時候,心不亂,他能夠生天,看他定功的淺深,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到那些地方去;可是諸位要記住,出不了叁界啊!所以宗門大德晚課都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也是求生淨土;我們看禅門日誦、禅宗的課誦本,它晚課也是念阿彌陀佛。這就說明,假如我們在平常把這一句佛號念好,臨終這一個時刻,無論什麼時候到來,那個時候阿彌陀佛都來接引,這個省力氣啊!

  ﹁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疊。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這個就說萬萬不可以到臨渴再掘井,平時沒有准備的功夫,到臨時抱佛腳;災難來臨了,病苦現前了,這個時候才念佛,才找幾個人來幫助念,那個效果非常薄弱。做手腳不疊,就是說你來不及啦!那麼後果就是前路茫茫,前途一片渺茫。胡鑽亂撞這是指六道的輪回,隨著業力牽引,到底往那裏去?苦哉苦哉是講的叁途,叁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離開叁途太難太難了;要入叁途,實在講非常容易,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底下一段,這個裏面也有很濃厚的禅味,它從比喻上說。﹁鼻有墨點﹂,我們這個鼻子上有個黑點、墨點。﹁對鏡惡墨﹂,我們照鏡子,看到鏡子裏頭那個鼻子上黑點很討厭,但揩于鏡﹂,把鏡子那黑點去擦,能擦得掉嗎?當然擦不掉,這你搞錯啦!你說鏡子上,決定擦不掉啊!用這個比喻,比喻底下,這一樁事正說的在下面了。

  ﹁好惡是非﹂,是非就好象鼻子上那個墨點。﹁對之前境﹂,我們外面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前面那個比喻,大家聽了都很好笑,都知道那是個愚癡的人;但是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那個愚癡的人?可能就是。所以這個底下講,是非好惡這個念頭生起來了,怎麼生起來?當然有外面境界來引你的,外面境界是緣,引發的。這個時候一心責備外面境界,就就好象揩鏡子一樣。﹁其可得耶?﹂。一個道理啊!是非好惡的念頭一起來,回光返照,觀察自心,這個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所以真正修行人,他時時刻刻照顧自己,他不太理會外面的境界,他知道外面境界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是非,沒有好惡。是非好惡,都是在自己迷心裏面發生的。迷,不是真的,是假的;覺呢?迷就沒有了;不覺…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