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就存在,一覺它就沒有了。
﹁洗分別之鼻墨﹂,這是個聰明人,看到鏡子裏頭鼻子有黑墨,我把鼻子洗幹淨,那個鏡子裏頭就沒有啦!﹁則一鏡圓淨矣!﹂鏡子沒有汙染。﹁萬境鹹真矣!﹂是非好惡在內心裏面消除了,外面境界是純真的。﹁執石成寶矣!﹂石頭跟一個寶石,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現在科學發達了,這個事情更是證明了,萬法平等,萬法一如,沒有高下之分。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一合相。一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今天科學裏面講的基本的物質;叫什麼名字,我說不上來,我們佛經上叫它作微塵;科學叫什麼名詞,是叫什麼原子、電子,我搞不清楚;我們佛教叫作微塵。所有一切萬質,都是它組合的,它的原料是同樣的一種東西。一組合的相啊!礦物是它組合的,植物是它組合的,我們動物人也是它組合的,地球是它組合的,太空也是它組合的,一合相啊!釋迦牟尼佛在叁千年前就給我們講清楚了。一合相,就是平等的相。所以一切現象是怎麼來的呢?緣聚緣散;緣聚不生,緣散不滅;所以一切萬相不生不滅,這個叫真相。逐漸逐漸爲現代的科學把它證明了、證實了,所以萬相那有不清淨的?所有一切不清淨、一切的汙染,都是我們自己迷失了真相,在這個裏面起了錯覺,看錯了,想錯了,才有好惡,才有是非;從這兒生起來的,統統沒有的啊!執石成寶,沙粒的石頭跟寶石沒有兩樣,是完全相同。沙粒,是一合相;一顆金剛鑽寶石,也是一合相。相同的嘛!沒有兩樣;現在用化學一分析,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除這個之外,那有不相同的?人就迷惑顛倒,認爲這個是貴,那個是賤,這個就是迷惑。﹁衆生即佛矣!﹂石跟寶一樣,衆生跟佛也沒有差別。再看底下一段。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與自己不相幹的,不要說;與自己不相幹的,不要去聽,不要去打聽,不要想知道。我們中國古人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了,是非就多了;知道事情多了,煩惱就多了。所以不是必要認識的人,不必想去交結他;不幹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這就好了。因爲我們修行,修身心清淨,這個重要;凡是對于清淨心有妨礙的,我們都要遠離。﹁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這個昧就是迷。你口還說是非,說人家長短,還想知道這個事、那個事,你已經迷了,你已經不覺了。﹁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裏事?﹂這個話跟六祖大師在壇經說的完全一樣。真正修道人,這個修道就是煉心,曆事煉心。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觀察自己的過失;你能發現自己過失,給諸位說,這就是我們佛家講的你開悟了,覺悟了。悟的什麼呢?知道自己過失了。這個就是覺悟。悟了要修行,叫悟後起修。什麼起修呢?我把我的過失改過來,就是修行。什麼叫開悟?什麼叫修行?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自己迷的很深,業障很重,這個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有過失,自己不知道,這就是業障重。自己不知道,別人爲我們說出來了,那個真修行的人趕緊嗑頭頂禮,他把我點醒;迷惑顛倒的人那就大發脾氣,我有什麼過失,還不承認哪!所以迷悟在這裏一看,就清楚了,就明了了。是不是一個真正修行人,真修行人聞過則喜,感謝。所以這是檢點自己的過失,在修行功夫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粉骨碎身,唯心莫動。﹂身與骨都是外在的,都是無常的,都是幻化的,是假的,心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動心,那就對了。下面有個比喻,這修行人是個什麼樣子呢?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這因它不動。這就比喻我們的心,把這個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這個佛像,這不能動,心不可以動啊。﹁終日無人亦如此!﹂環境很清淨,一個人是這個樣子。﹁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旛是旗子,蓋是寶蓋,簇擁是前惚後擁,那一種熱鬧的場面,心還是不動,這確確實實不爲境界所動,也是如此。﹁贊歎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你贊歎我,我也不生歡喜心,也不會以爲我就很了不起了,起貢高我慢了;人毀謗我,我也不會放在心裏,也不會怨恨,不會報複,心永遠是定的。﹁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這一句話最重要了,這一大段裏頭就這四個字︹心上無事︺,那叫作真修行人,這叫真功夫。﹁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這一句話是禅宗裏面,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跟這一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說的不一樣,意思是一樣。這一句話,要以我們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時時刻刻提起功夫,提起正念,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在淨宗裏面來說,就是時時刻刻提起佛號。心上無事,這一句佛號曆曆分明,不間斷,不夾雜;無事,就不夾雜了,那麼再加上一個不間斷,這個功夫就圓滿成就了。
第 二 卷 完 畢
晚晴集之研習 第叁卷 達拉斯 檔名:B20-6-3
諸位同修請看第二十條。
「元無我人,爲誰貪瞋?」
這個兩句話看起來像很容易懂,其實是非常難懂;難在什麼地方呢?我與人這是世間法裏面都承認的,有我、有你、有他,怎麼會說沒有呢?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這個是很高的境界。世間人以妄爲真,不能夠辨別一切法的真假;即使現代科技相當的發達,對于這一切事物的真相漸漸明了了,那也只是是極少數的科學家;可是一般大衆,這用佛法來講,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依舊執著這個身是我,依舊執著這一切緣生之物,認爲它是實在的,它是確實是存在的,這有人、有我、有法。佛在經上說凡夫執有,就指的這一樁事情。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就執著空,他說這個東西統統沒有,他執著空,所以這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他們知道萬法皆空,確確實實沒有人我。執著有,這是毛病就是煩惱、業障、輪回,所以六道輪回是這麼來的。執著空有沒有毛病呢?也有毛病。執著空,雖然六道輪回沒有了;六道輪回是執著有才有,執著空的人沒有。但是萬物的真相他見不到,這個萬物真相就是大乘法裏一般講的明心見性,這真相大白。執著空呢?他也是障礙。所以空有兩邊都是障礙,兩邊都不能夠執著。唯有菩薩遵從諸佛如來真實的教誨,兩邊都不執著,那麼這是不得已給它取個名字叫中道;如果他執著中道,那又壞了,不可以執著的。所以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才能夠真正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個境界阿羅漢就見到了,所以阿羅漢貪瞋癡慢這一些煩惱統統斷盡了,他確實沒有了,所以這一句話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知道這一個事實真相,如果常常用這兩句話提醒自己,幫助自己斷煩惱,幫助自己念佛功夫成片,確實是一個好方法,所以應當要常常警惕。
二十一條說,「報緣虛幻,不可強爲。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報是指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之身。緣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所遭遇的環境。如果緣要跟境,境界這個境合起來講,那緣就是人事環境,境就是物質環境;如果沒有這個境,單單用一個緣,這個緣就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們一生的遭遇。我們這個報身跟一生的遭遇,都是虛幻不實,這是真的。可是知道真相的人不多,爲什麼呢?假如知道真相,他就自在了,他就沒有後悔,也沒有煩惱了,也沒有憂慮,也不會打妄想。世間人把我們這個報跟緣,都當作真實的,這是絕大的錯誤。所以覺悟的人,他的生活隨緣,隨緣就自在了。不覺悟的人他不肯隨緣,他要造作,這個底下講強爲;爲是作爲,勉強他要以自己的心意去造作,實在講,那都叫造業。
浮世幾何,浮就是虛浮,虛假不是真實的。世是講世間。幾何是說時間的短暫,我們在這個世間,壽長的不過百歲,畢竟這個世間一百歲的人很少很少。所以從前人講七十歲的壽命就很難得,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這個社會雖然說醫藥發達,在飲食比從前要進步,好象人的壽命延長了,其實你要仔細的觀察,不見得,意外死亡的人多啊!貧窮落後的地區多;如果整個世界的人年齡平均一下,恐怕還不到七十歲。所以浮世幾何要覺悟,我們在這個世間的光陰太短,一切太虛假了。祖師在此地勸勉我們,要明了事實的真相,如何過日子呢?隨家豐儉,這就是隨緣,你的家庭富有,這個豐就是富有,那是你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多;諸位要記住前面這個報緣,我們這一生是前生所造作的果報,離不開因果的關系。我們前生修的好,這一生家庭富有,你就安份過你富有的生活;如果前世修的不好,這一生果報很困苦、貧窮,你也安份守己過你貧賤的生活,這就對了。人能夠安份守己,這個是覺悟的人、是明白人,隨緣度日。
苦樂逆順,道在其中。道是什麼呢?道是覺悟的心,無論是苦樂,無論境緣是順境,還是逆境,心裏頭清楚,心裏面明白,心清淨不動。道從那裏見到呢?從什麼地方去培養呢?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佛經典裏面,大迦葉尊者修苦行,就是此地講的苦逆,逆境苦行;迦葉尊者心地清淨,智能圓滿。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生在富貴家庭,他那個環境是樂,是順境,可是善財童子沒有被境界迷惑,他也清楚、也明白,也如如不動。這個一定要真正覺悟的人,不被環境所轉了,這就得自在了。所以道在其中。
動靜寒溫,這個動靜是指我們日常的活動,生活狀況。寒溫是指一年四季的變化,也就含著環境的變化。我們自己生活的活動以及我們環境變化當中,如果在這個裏面要不能夠覺悟,被環境所轉,那就要生慚愧心,那就應當要忏悔。忏悔是改過自新。所以末後兩句是大師點醒我們,教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警惕。真正修道人無論境緣的順逆,無論我們生活環境上苦樂,說實在話,統統都是障礙;障礙發生在那裏呢?障礙發生在自己的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的真相,這個才産生障礙〞C再看底下一段。
「學道人逐日…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