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將檢點他人底功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這一句話說的好。大凡世間人只見到別人的過失,見不到自己的過失,一天到晚都會評論別人的是非長短,不見自己過失。如果我們把它換一換,每一天去觀察別人那個過失,調過回來觀察自己,那你的道業就成就了。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那我們批評別人的這個心,來批評自己,這是真正的覺悟。所以發現自己這個過失之後,能把過失改過來,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爲。你要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爲,首先要知道自己那些地方錯了,一定要曉得。
「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這些境界裏特別容易覺察出自己的毛病、習氣。像這樣的環境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時時在那裏轉變,轉變之中你自己要能夠覺察到,這就真正修行。
下面從二十叁到二十六這個四段是禅的境界;達不到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體會。禅宗這個境界上的話不能夠去思量的,你要這樣一想,那決定就想錯了,爲什麼呢?它不落在意識裏頭。我們想象、推敲、研究統統用的是意識,禅不用意識,所以你才能體會它裏面的意思。這個四段念念就好了,諸位能不能入這個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是說不出來的。
「化人問幻士」,化跟幻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在此地是得道之人,有得道之人他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幻化的,都不真實的;像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幻化不是真實的,這兩個人在問答,兩個人境界是相同的,程度是一樣高,這個問答才有味道;一個契入,一個不契入,這是也沒得問,也沒法子答。「谷響答泉聲」,這是講在山澗流水,那麼最容易體會的就是瀑布,瀑布也算是泉水;因爲它聲音很大,這個山谷裏頭有回響。答是回響、回音。這個流水有回音。諸位你想這個境界,瀑布這個聲音,山谷上有回響,有回音過來。「欲達吾宗旨」,達是通達自己要想明了通達修學的宗旨,是什麼呢?「泥牛水上行。」泥巴作的一條牛,在水上走。你們會不會?在禅宗裏面叫參,就從這裏去參。
二十四段,「千峰頂上一茅屋」,這是講山峰高處,在山頂上有一個小茅棚。「老僧半間雲半間」,山高了有雲,這個老和尚住在山頂上,這個毛屋他那個床占一半,另外一半就是雲彩了。「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雲還從風雨走了,老和尚還是如如不動。沒有隨境界所轉,他那個雲被境界轉,老和尚沒有被境界轉,如如不動。所以它這個裏面都是講的禅機。
「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過去事已經過去了,不要再想了,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何必去計畫?何必要白操心呢?「只今便道即今句」,它這個四句的重點就在這一句裏頭,第一句是講過去,第二句是講未來,第叁句是講現在,換一句話說,聰明人抓住現在。「梅子熟時枙子香。」這枙子花,梅桂又沒有了。枙子花大陸上有,好象茶花一樣,有一點像茶花一樣,比茶花大,不是月荠,枙子可以作中藥,中藥裏頭有枙子。梅子、枙子都是有一定的時節,像水果一樣,我們到美國來吃的櫻桃,櫻桃季節很短,你一定要掌握住,過去沒有了,未來也沒有,一定要把握著這時節因緣,他這個意思就在此地,就是要把握時節因緣,抓住不能夠把它放過,這個意思在此地。
二十六句是雲峰禅師的,「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這兩句話我就不說了,諸位自己去參了。我們看底下一條。
「瑣瑣含生」,這個瑣是豎寫,現在字體,上面是個大小的小字,跟那個瑣是完全相同,是一個字,這是豎寫的。瑣瑣,就是瑣碎的意思,也就是微小,微不足道。「營營來去者」,這個瑣瑣含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芸芸衆生,就是這個意思。營營來去,這個營是形容匆匆忙忙,一天到晚忙,忙到晚,像螞蟻、像蜜蜂一樣,這是爭名奪利,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就這個意思。「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等是等于,這個世間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東奔西跑,就像一個器皿裏頭,那些蚊子在裏面鬧哄哄的沒有兩樣,就這麼一回事情啊!
「一化而生,再化而死」,生死是變化。「化海漂蕩,竟何所之?」這個化海在佛法裏面講,就是六道輪回。十法界的變化,到什麼時候才結局呢?
「夢中複夢,長夜冥冥」,人在世間確確實實是夢中之夢,這一句話若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的,幾個人曉得這個人生在世間是夢中之夢?等到那一天你證到阿羅漢果了,恍然大悟,從前都是作一場大夢啊!等到你明心見性,證得法身大士,想到阿羅漢,也是一場夢。我們六道豈不是夢中之夢嗎?真的,境界往上提升,這個事實真相就見到了。
「執須爲實,曾無覺日!」這個是講六道的衆生把假的當作真的,無始劫來到今天,從來沒有覺悟過,這就苦了。下面這是對于叁寶的贊歎。「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欤?」如果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爲我們講經說法,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明白,我們怎麼曉得人生宇宙的真相?這一段話文句不多,把六道衆生的狀況都給我們描繪出來了。我們看底下一段。
「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製抑,自勸自心。」這個修行非常重要,宿業是指過去世,生生世世所造的惡業,這個惡業在現前我們能夠覺察到的就是習氣,諸位要曉得習氣就是宿業的現形。深厚,這個深跟厚就産生障礙了,障礙清淨心,障礙了智能,障礙了德能,障礙學習。譬如參禅念佛,最常見的毛病,一個是昏沈,一個是掉舉,那都是宿業深厚。什麼是昏沈呢?這一盤腿打坐,就打瞌睡,說就睡著了。沒念佛的時候,你看念佛在止靜的時候,他一坐下來了,沒念多久了,就打瞌睡了,打呼了,我們在念佛堂裏面常常看到的。還有一種,他不是昏沈,叫掉舉,他坐在那裏,一坐下去時候心裏頭七上八下,妄念紛飛,不念佛的時候說沒有妄念,我這一坐下來不知道那來那麼多妄念。這都是宿業深厚的現象。這個很不容易斷,爲什麼呢?不是這一生的習氣,生生世世的習氣,那有那麼容易斷的?雖然不容易斷,但是一定要想方法來克服它,我們的道業才會有進步。所以禅堂跟念佛堂,都有見香的法師,手上拿一個小幡;小小的幡拿在手上,你打瞌睡的時候,他就拿幡在你頭上繞繞碰碰,讓你警覺到,這都是方法。在現在,在道場這種機會都很少了,現在講民主自由,講人權,不能幹涉別人,所以我們必須自己要想辦法警覺自己。如果是昏沈,我們就站起來,或者是繞佛走動,或者是拜佛,用這個方法來調整自己;如果是掉舉,那就一心念佛,這個時候坐著念是最好了,一心念佛,用這個方法。平常我們妄念很多,念佛也壓不住,這種情形也很多,用什麼方法呢?讀經。讀經也壓不住,研究經典,你這個念頭集中在經典裏面,它妄念自然就沒有了,所以要自己想方法來對治。當方便製抑,自勸自心。自己要勉勵自己,要認真,要努力,要把這個難關克服。
第二十九段,「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這是蓮池大師講的,這個我們容易懂,不難體會。世間不容易看破,可是你要看戲就比較容易了,人生也不過就是一場戲而已。當我們作夢的時候,夢醒了,想一想夢中那個境界還能夠記得很清楚,人生也跟夢境一樣,確實不真實。所以何必要爲難自己?何必要造作惡業?佛在經上常常勸我們,這世間萬般將不去,這世間東西沒有一樣你能帶走的;唯有業隨身,你說這個多可怕。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決定不造惡業;在這個世間我們吃虧上當,我們還是歡歡喜喜,絕不在意,爲什麼會不在意呢?因爲曉得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心自自然然是平靜的,自自然然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這個就對了。
淨宗這個法門最極殊勝,無比殊勝的是教我們抓到一個真實,抓住阿彌陀佛,決定求生淨土,這個是其它宗派法門裏面沒有的;其它宗派要想超越叁界,六道輪回,一生得到圓滿成就,給諸位說,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何必要求生淨土呢?在我們中國這將近兩千年來,曆代這些祖師大德,禅宗開悟了,教下大開圓解了,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那是徹底究竟覺悟的人,知道什麼呢?什麼都是假的,只有這一個是真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這一生非常非常幸運遇到這個法門。
「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達是通達。達宿緣之自致,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叁世因果報應,就是這個意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自致是自自然然現前的。了是明了,明了萬境皆空。境是外面境界,都不是實在的。我們自己一生是果報而已,這個話也是佛在經上說明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佛給我們答複,人生酬業。酬是酬償,業是你從前造的業。你造的善業,現在就有善果;你造的惡業,現前你要受惡報。人生什麼回事情?就是這麼回事情,因緣果報,沒有別的啊!這個說的才是真正的事實。所以曉得人生在世是因緣果報,作大官的、發大財的,他是過去修的福,這得的福報;聰明智能的,是從前修的法,這一生得的果報;貧窮下賤是過去生中修不善業得的果報,沒有一樣是勉強的,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就是宿緣之自致。人要把這一個事實看清楚了,這個人生裏頭什麼味道都沒有了,成敗利鈍,一場空啊!什麼成功,成功在那裏?失敗了,敗在什麼地方?換一句話說,成功等于零,失敗也等于零。所以對于這個世間一切自自然然就興趣、味道沒有了,心裏面就清淡了,這智能才真正現前,才能夠徹底見到世出世間的真相。一般人爲什麼見不到真相,他在這個亂哄哄裏頭,興趣可濃。你們現在還有沒有興趣?這《晚晴集》集得很好,真的要常常讀它,這每一句裏頭意味非常的深長。
第叁十一段,「伊庵權禅師用功共甚銳」,這個銳就是精進,就是很勇猛。「至晚」,每一天到晚上的時候。「必流涕曰…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