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晚晴集之研習▪P8

  ..續本文上一頁:」,晚上反省這一天,他會流淚。「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一天那麼樣勇猛精進,到晚上反省,我這一天又空過了,明天不曉得功夫怎麼樣。「師在衆,不與人交一言。」他平常修行的樣子,從這一句裏面我們就能夠觀察到,平常他跟大衆相處,一句話不說。豐艀b道,沒有時間跟人打招呼,也沒有時間跟人談話,那雜心閑話,這是個真正用功的人。在從前古時候寺院叢林當中,老修行都是這個樣子,你見到他、問他,他理都不理你。到寺院誰照顧你呢?知客師。知客師是專門接待客人的,是接待信徒的。裏面的親衆,就是真正修行人親衆,不管事的,他們見人理都不理你。現代時代不一樣了,現代要這種修行,這個人人家一看,這個和尚有什麼了不起,臭架子這麼大,時代不一樣。在從前看到這種人,無不是從內心起恭敬心;現在這種人出現的時候,會被人家瞧不起、侮辱,叫一切衆生造口業。現在我們可不可以呢?不可以這樣作法。我們作的對不對呢?我們作的對,但是你叫他造口業,你叫他受惡報,你的慈悲心沒有了。所以在什麼環境、在什麼時代,要用什麼方法,我們要知道,這是蓮池寫的,明朝時候可以;五百年之後今天不可以,時代變了。所以今天見到人,要笑口常開。

  第叁十二,「畏寒時欲夏,苦熱複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怕冷,就想到夏天多好;夏天太熱了,想到還是冬天好,這都叫什麼?打妄想。現代跟從前不一樣了,現在如果覺得這個地方天太熱了,冬天好,我們會飛到阿拉斯加那邊去,沒有問題;如果嫌得太冷了,往赤道那邊飛,很熱、很暖和。現在可以,從前作不到,那叫打妄想,現在妄想可以兌現,以前那個妄想不能兌現,叫打妄想。如果把妄想舍掉了,心安就理得了,是安身處處同,這要真功夫,不是真功夫不行。

  在早年,民國四十二、叁年的時候,大概四十叁、四年的時間,臺灣第一次印大藏經,那時候大藏經很不容易推銷,所以佛教會就發起;那個時候的佛教會的理事長是章嘉大師,這很早的時候了;那麼有道源老和尚、煮雲法師,這事情是煮雲法師告訴我的,好象有個東初法師,有十幾位法師環島去宣傳,勸寺廟,勸有錢的居士請大藏經。夏天很熱,環島宣傳。章嘉大師他是西藏這一個派系的活佛,他那個衣服穿得很厚,一層一層的很厚;漢人的法師穿的衣服就比較單薄了,夏天比較舒適一點。尤其是道源老和尚,道源很瘦,不胖,一直*********** ;章嘉大師端坐在那裏,若無其事。有人就問大師,你穿的這麼多,你不熱嗎?章嘉大師說,心靜自然涼。那個道源法師聽了之後,就慚愧的不得了。這個真的,是要功夫,是要境界;穿那麼多、一大堆的時候,他不熱,這個是真有功夫,這個不是假的。所以真正到忘我,真正到往靜,那就行了,才能達到這個境界。

  第二首,「草食勝空腹」,草食是吃的很粗,很不好的飲食。空腹是挨餓。總比沒有東西吃,要好的多。「茅堂過露居,」茅是茅草,茅草就是小茅蓬,非常簡陋,住在這個地方;比住在樹下、住在外面,那要強的多了。「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主要就在後面這一句,勸導我們人要知足,要隨緣。一個人一生能知足,能隨緣,叫真快樂,真正的享受,這個才是真實有福之人。一切都隨緣,不要去起心動念,打妄想,我要作些什麼、我要怎樣作,那叫自己找自己的麻煩。佛教給我們,我們要有願,不要有欲望,我們有大願,弘法利生,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但是不可以有一個心,我要想什麼方法幫助人,想什麼方法解決問題,那叫自找煩惱,自找苦吃。這樣說起來,我有願又不去作,這個願不就落空了嘛?願不落空,願要作。能力沒有的時候,每一天早晚課誦我發願,那你就是有這個心;如果有緣份,我們就作。這個緣少,就少作;緣多,就多作;沒緣,就不作。這才自在。

  也許你們同修們聽說,這佛教化緣,募緣,在古時候佛教裏頭沒有,所以從前人修行能成就,沒有化緣的。尤其是化小緣,沒有過的,你去查查佛經上,沒有。佛菩薩、祖師大德化緣,向什麼人化呢?向大施主一個人,你看地藏菩薩九華山那個道場,那個**國老,向他一個人化的;那裏是到處化小緣,那不累死人哪!所以這個要知道。我們如果對于這一些不了解,依照這一些陋俗、這種不好的風俗習慣去作的話,對我們道業造成了重大的障礙。

  我們這個印經,我第一次印經是民國六十年,在臺北講經的時候,印一本什麼東西呢?了凡四訓,小冊子,那時候錢很少;以後慢慢人家供養的多了,我們也不跟人家化緣,我要印什麼書,你們大家要出錢,沒有,從來沒有過。大家送我送的多,我們就多印;送的少,就少印;沒有,就不印。我決不計畫著我今天要作多少事情,那就苦死了,那就要去求人,求人很苦啊,不能幹這個事情。我們在臺灣兩個道場,一個圖書館,我們這邊董事長是我們的館長;另外還有一個華藏講堂,是簡豐文居士在那裏負責管裏。我都跟他們兩位說,我們不化緣,我們一切隨緣,就是錢多了多作,錢少少作,沒錢不作。沒錢多好啊!沒錢我們才快樂;偏偏有人送來,那就替他用。我們決定不去找去,找那叫傻瓜,那個就不如法了。所以無論怎麼樣作,心都是清淨的,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我們這個道場也是如此,諸佛菩薩來護持,靠我們找信徒來護持,這個太吃力了,太累了,甯可不幹;和尚要化緣,維持道場,我連和尚也不當啦,這個太苦啦!這個不能幹。所以這個要知道。所以要知足,要常樂,這真正的快樂。煩惱、憂慮、牽挂都沒有了,這個才自在。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是了凡四訓裏頭的一段。

  「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這個過惡,過是罪過,惡是惡習氣,這就是前面講的宿業深厚,跟前面宿業深厚這個意思是完全相同,能不能看的出來呢?能,有征兆。「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這個是業障很重的人,記性不好,什麼事情一下就忘掉了,這個神智不清楚,很容易忘事,這個是業障重。「或無事而常煩惱;」沒事的時候,他不念佛,他不修定,他生煩惱,想是非長短,恩恩怨怨,搞這個東西,自生煩惱,這個是惡習氣很重。「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這講威大人,看到有道德的人、有學問的人,自己感到無地自容,他有這種感覺;用現在話說,不敢見大場面,不敢入大衆,這都是業障。「或聞正論而不樂;」譬如說倫理道德,說正法的時候,他聽不進去,他聽了不歡喜。「或施惠而人反怨;」施惠是你送禮給別人,別人不但不接受,還要罵你;你好心,不得好報。這個都是屬于業障深重的。「或夜夢顛倒;」作夢,夢境裏面很亂,所以叫顛倒錯亂。「甚則妄言失志,」狂言。「皆作孽之相也。」這都不是好相,都是業障深重之相。

  「苟一類此,」他說假如我們自己反省,要有一樣像了凡居士所說的。「即須奮發,」一定要改過自新。「舍舊圖新,幸勿自誤!」人有命運,爲什麼有命運?因爲你有妄想。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有命運;假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命運就沒有了,你就超越命運。命運不好,不要緊,不怕,爲什麼呢?命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造,這是一定道理。所以自己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那麼我們生下來,這一生命運是前世造的因,這一生受的果報。但是一個人四十歲以後,受前世這個因就很少;這一世所造作的,那就要接受了。所以換一句話說,四十歲之後那個命運是關于你這一生的;四十歲以前可以說是你前生的。從相貌,相隨心轉。四十歲以後,就是晚年,你的相貌要不好,是你這一生沒有修持;年輕相貌不好,沒有關系,前生的事情,這一生改來得及,所以不要自己負責任;四十歲以後,自己要負責任。你心地清淨,有個清淨的相;你心地仁慈,有仁慈的相;你修福,有福相。真的啊!你修慧,有個聰明智能相。四十歲之後轉變,大轉變哪!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事實,年輕遭受一點苦難、苦報不在乎,我們有體力能夠忍受,能受的了;晚年有福報,是真正的福報,而且晚年福報都是這一生修的,與前生影響少,這一生的影響力大。古聖先賢爲我們道出個中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能夠聽的進去,能夠聽的明白,認真修學,自己就有福了。

  再看叁十四段,「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這一段是西方確指裏面的,西方確指這一本書很特殊,它是從那裏來的呢?是駕乩扶鸾出來的。諸位要曉得,正法決定不用乩壇,唯獨這一個是例外,這個是例外的,所以這個小冊子印光大師鑒定,只有這一個,其它的統統不可以相信。這是有特殊的因緣,從西方確指裏面,我們看到的它是在過去,好象是在宋朝的時候,有幾個志同道合、專修淨土的念佛人,十幾個人是好同參,其中有一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其它的人念佛沒有成功。這一次,這個扶鸾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同參回來了,度他這一批人,一共十二個人,所以自始至終都是勸他們念佛求生淨土,沒有一句是妄言。所以印祖說這個不是假的,他裏面的開示非常的精要、非常的扼要,非常的精純,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淨宗的好書,但是它的來源是很特別就是了,這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就是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這個覺明妙行菩薩就是他從前這個同參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人家生到那一邊,時間實在講也並不是很久,從凡夫就證到菩薩的果位了,倒駕慈航來度他這一班同學。世間事情往往世人看作迷信,但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的肉眼凡夫接觸的境界有限,確實有六道,確實有佛菩薩,都是真實的存在。

  這一段裏面開示,也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常常遭遇到的,什麼東西呢?現在人講人情佛事,這把我們害慘了。它這裏面八…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