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字,強是勉強,隨順人情,勉就世故;這八個字對于一個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那的確是造成了大障礙,你這一生就去不了。這是我們修行人一定要高度的警覺,念佛人心一定要清淨,決定不要攀緣,隨緣不攀緣。我這些年來,因爲講經,道場都留著錄音帶,錄音帶流通出去了,我也沒有版權,誰拿去轉錄拷貝都可以。只要他看得起,他去拷貝,我也不去阻攔他,我也不要版權所有,于是知道的人多了;多了,麻煩就多了,什麼麻煩呢?電話多了,信件多了,好在我在講經的時候,屢次的聲明,大家不要怪我,任何人給我寫信,信我會看,我不回信。我要回信,天天寫信,我也沒有辦法念佛了,那就遭啦!那我就變成強順人情,勉就世故,誤了我一生大事,所以這個要請大家原諒的。他寫信給我,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決定不回的,這是要特別謝謝大家的。通常我會寄書給他,我會交待道場裏面寄書給他,不回信。打電話,我也不願意接這個電話,更不願意電話裏頭講一些廢話,這個問長問短,有什麼好問的嘛!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希望大家也不要給我打電話,不要給我寫信。我念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那我們就心心相應了嘛!我到極樂世界,你也到極樂世界,將來到極樂世界再見到面,這才真正叫同參好友。所以現在這個緣是愈少愈好。第一次得罪人了,第二次得罪人了,第叁次得罪,第四次就不對了,他就知道了,法師向來都是如此的,不會回信的,這就大家都知道了。所以這個與自己的修持關系非常之大。
「道業未成,無常至速!」光陰非常快,道業未成是值得憂慮的。我們今天講道業,講什麼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沒有把握?沒有把握,就是未成。真正有把握了,行啊!沒有把握,人情佛事不能幹,再幹不得了。我們在大經裏面讀到,今天聽到阿彌陀佛佛號,能生歡喜心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都修這個法門。生生世世修這個法門,爲什麼還搞到今天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呢?就是這兩句話,爲人情佛事害了,這一生你還不能夠擺脫人情佛事,來生恐怕還不如這一生。這個是真正嚴重的問題。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在此地勸我們,「急宜」,趕快啊!「斂迹韬光」,自己認真努力修行,埋頭苦幹,不必讓人知道。「一心向道」,他此地一心向道,就是一心念佛;他教給我們念佛,這念佛最大的忌諱就是夾雜。果然能夠作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往生淨土就有把握了,我們這個道業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將世緣看淡,一定要把世緣放下;要曉得這個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個機會真的不容易遇到。念佛求生淨土,「不得再誤」,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誤了啊!希望這一生不要再誤了,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世間什麼都是假的,功名富貴統統是假的;你們念書,拿什麼博士學位、碩士學位,統統都是假的,你們今天作官發財也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幹得很起勁,搞得很熱鬧,還很歡喜,將來到頭來一場空,落得悲哀痛苦。所以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自己去嘗啊!那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所以就冤枉啊!真有這回事情,那還勉強說的過去;假的、空的啊!所以明眼人看起來,叫可憐憫者。你看佛經上不是常講可憐憫者,這是諸佛菩薩看我們六道芸芸衆生,可憐憫者。
《晚晴集》之研習 第四卷 達拉斯 檔名:B20-6-4
第叁十五段,「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這一小段也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菩薩是念佛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持戒在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戒要怎樣持,這個裏面講究就太多了。此地雖然說的簡單,但實在給我們很大的啓示。是因戒這才得定,因定開慧;持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一般所說的定,在念佛法門裏面,就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淨宗經論裏面所說的念佛叁昧,這個都是屬于定,這是真實的功夫。由此可知,持戒要會持,如果不會持戒,完全著重在形式上、在事相上,與清淨心了無幹涉,那就錯了,那一種持戒是修人天福報,是修善而已,所以善跟戒不相同的,這個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把它辨別清楚。譬如十善業道,這個裏面有身叁、口四、意叁,身叁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種裏面有不妄語,正好是五戒裏面的四種;可是諸位要曉得,五戒跟十善,這四種名稱相同,意思不相同,修持的方法不相同,它的果報也不相同,戒能得定,善不能定。這個十善它的目的,不是在修定,只是在修福,所以果報是人天福報而已。這個戒怎樣才能得定呢?菩薩在此地這一句就把我們點醒了,要深潛不露,可見得戒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別人的,常常守住清淨心,這是持戒,這叫道功戒,這叫作定功戒,爲什麼呢?定裏面一定有戒。戒裏頭不一定有定,定裏頭一定有戒;道裏面一定有戒,戒裏頭也未必有道。你的層次往上提升,下面自然都圓滿包括在其中了。這是要我們學,實在還就是前面一再提示的要和光同塵,要知道韬光養晦,這裏深潛不露都是一個意思,這叫作持戒。
自己有一點小善小行,唯恐別人不知道,要大勢的去宣揚,今天所謂是要打知名度,這就底下一句了。「若浮于外,未久必敗」,保持不久的,爲什麼呢?那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所以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後來一定會敗落,也給世間人恥笑。我們在曆史上看,不要講現實這個社會,現實社會這容易得罪人。你看曆史上有許多真正有大德大能之人,他在生的時候,一生的際遇不一定順利,也許遭到許多坎坷、許多陷害,不幸死亡,這常常有的;可是過了幾十年、幾百年,後人曆史給他翻案,給他表揚,後世人對他景仰尊重,這是什麼?他真有德啦!當時被人陷害,後來還會有人來翻案。有些人沒有實德,靠著權術欺騙帝王,欺騙衆生,他欺騙一時啊!當時在世也非常炫耀,可是死了以後,後人會批判他。自己身體在,沒有敗落,死了以後還是會敗落,何況不等到他死,敗落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是教給我們一切要學真實,決定不能虛假,虛假是決定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這個才叫真正持戒。
下面教給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態度,「有口若啞」,口有啊!不要說話啦;\!若不是很需要說的話,決定不說,口就沒有過失了。「有耳若聾」,不是正法,決定不聽。「絕群離俗」,這在現在這個社會上很不容易作到的,所以現在人修行成就,實在是遠超過古人;現在人怎樣離開群衆呢?在群衆裏面離開群衆,這是上層的功夫,也就是我身跟大衆在一起,我心跟你們完全不一樣,心地清淨無染,這個就是絕群離俗。現在要用這個功夫,這個完全是大乘菩薩的境界。「其道乃崇」,崇是崇高,這個道就高了,要向這個標准去追求,要努力向上。
下面一節「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受益之處」,人這一生有順境、有逆境。對于大多數初學的人來說,逆境未必不好,順境未必好。會處大衆的人,會運用環境的人,順逆境界都能成就自己,特別是在逆境裏頭,這個逆境裏面就是事事都不順心;特別是人事環境,處人難,人事環境更是不順,也就是處處都有冤家債主來爲難你、來障礙你,這是逆境。我們在這個環境,如果自己能夠回光返照,他爲什麼不去刁難別人,就刁難我呢?這是果報,果必有因,他來找我的麻煩,總是我過去生中跟他有過節,現在碰到一塊了,怨憎會啊!我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我安心忍受,我們這個結從這一生當中就解開了,這多自在?同時在這個環境裏,修真實的忍辱波羅蜜,我們在這修忍;在這種環境裏面修清淨心,那個心才叫真清淨。所以這個就是佛法裏面常講的逆增上緣,幫助我們、成就我們,這是真實受益之處。
「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贊譽」,這贊歎、美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順境實在講比逆境更可怕,逆境對于一個毅力堅強的人,反而激發他認真努力,發憤圖強,反而成就人。這順境最容易淘汰人,人癡迷在這個境界裏面,大師教我們「盡情看作毒藥毒箭。」它陶個東西會引誘你,叫你不知不覺的起了貪瞋癡慢,把你無始的煩惱,這個叁毒勾引出來,它真毒,它不是假毒,世間人幾個人覺悟?殺盜淫妄,這個十惡業,佛在經典上給我們說,十惡是冤家,它是來害你的,可是世間人都把它看作好朋友,都舍不得離開它,那個道業怎麼可能成功呢?不但道業不能成就,世間所修的一點善福都被它責弄完了,修福都修不成啦!那麼你一生所造作的,都是罪業,它是幫助你造罪業,不讓你修善福,你說可怕不可怕?所以過去出家人生活非常簡陋,原因就怕什麼?一個舒適的環境把自己道心給泯滅了,怕這個。現在環境不一樣了,如果照從前那種苦行的環境,恐怕這裏頭一個人都沒有,人都走光了。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警覺到的。
叁十七節,「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此地這個觀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人生觀、宇宙觀。我們的心量太小了,起心動念都是自己,都想到自己本身的利益,或者想到自己的家庭,再大一點自己的親屬朋友,現在這種人已經不多了,能夠想到照顧親戚朋友這不多了,心量太小啊!這個心量小,是決定不能超越六道的;心量小,也決定不能往生淨土的,爲什麼呢?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量都很大啦!都發了菩提心,要普度衆生。我們讀無量壽經就很清楚,無量壽經裏面這個叁輩往生,上中下叁輩;無論是那一輩往生,經上都是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換一句話說,九品統統是發菩提心的人,可見得發菩提心非常重要。在四十八願裏面,第十八願就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就是發菩提心,所以四十八願裏頭這兩願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真正覺悟;覺悟世間無常,生死事大,人生是真苦啊!極樂是真實不虛,依照佛陀的教誨,老實念佛,決定得生,要有這樣的…
《晚晴集之研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