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晚上反省这一天,他会流泪。「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一天那么样勇猛精进,到晚上反省,我这一天又空过了,明天不晓得功夫怎么样。「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他平常修行的样子,从这一句里面我们就能够观察到,平常他跟大众相处,一句话不说。丰艀b道,没有时间跟人打招呼,也没有时间跟人谈话,那杂心闲话,这是个真正用功的人。在从前古时候寺院丛林当中,老修行都是这个样子,你见到他、问他,他理都不理你。到寺院谁照顾你呢?知客师。知客师是专门接待客人的,是接待信徒的。里面的亲众,就是真正修行人亲众,不管事的,他们见人理都不理你。现代时代不一样了,现代要这种修行,这个人人家一看,这个和尚有什么了不起,臭架子这么大,时代不一样。在从前看到这种人,无不是从内心起恭敬心;现在这种人出现的时候,会被人家瞧不起、侮辱,叫一切众生造口业。现在我们可不可以呢?不可以这样作法。我们作的对不对呢?我们作的对,但是你叫他造口业,你叫他受恶报,你的慈悲心没有了。所以在什么环境、在什么时代,要用什么方法,我们要知道,这是莲池写的,明朝时候可以;五百年之后今天不可以,时代变了。所以今天见到人,要笑口常开。
第三十二,「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怕冷,就想到夏天多好;夏天太热了,想到还是冬天好,这都叫什么?打妄想。现代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如果觉得这个地方天太热了,冬天好,我们会飞到阿拉斯加那边去,没有问题;如果嫌得太冷了,往赤道那边飞,很热、很暖和。现在可以,从前作不到,那叫打妄想,现在妄想可以兑现,以前那个妄想不能兑现,叫打妄想。如果把妄想舍掉了,心安就理得了,是安身处处同,这要真功夫,不是真功夫不行。
在早年,民国四十二、三年的时候,大概四十三、四年的时间,台湾第一次印大藏经,那时候大藏经很不容易推销,所以佛教会就发起;那个时候的佛教会的理事长是章嘉大师,这很早的时候了;那么有道源老和尚、煮云法师,这事情是煮云法师告诉我的,好象有个东初法师,有十几位法师环岛去宣传,劝寺庙,劝有钱的居士请大藏经。夏天很热,环岛宣传。章嘉大师他是西藏这一个派系的活佛,他那个衣服穿得很厚,一层一层的很厚;汉人的法师穿的衣服就比较单薄了,夏天比较舒适一点。尤其是道源老和尚,道源很瘦,不胖,一直*********** ;章嘉大师端坐在那里,若无其事。有人就问大师,你穿的这么多,你不热吗?章嘉大师说,心静自然凉。那个道源法师听了之后,就惭愧的不得了。这个真的,是要功夫,是要境界;穿那么多、一大堆的时候,他不热,这个是真有功夫,这个不是假的。所以真正到忘我,真正到往静,那就行了,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第二首,「草食胜空腹」,草食是吃的很粗,很不好的饮食。空腹是挨饿。总比没有东西吃,要好的多。「茅堂过露居,」茅是茅草,茅草就是小茅蓬,非常简陋,住在这个地方;比住在树下、住在外面,那要强的多了。「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主要就在后面这一句,劝导我们人要知足,要随缘。一个人一生能知足,能随缘,叫真快乐,真正的享受,这个才是真实有福之人。一切都随缘,不要去起心动念,打妄想,我要作些什么、我要怎样作,那叫自己找自己的麻烦。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有愿,不要有欲望,我们有大愿,弘法利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但是不可以有一个心,我要想什么方法帮助人,想什么方法解决问题,那叫自找烦恼,自找苦吃。这样说起来,我有愿又不去作,这个愿不就落空了嘛?愿不落空,愿要作。能力没有的时候,每一天早晚课诵我发愿,那你就是有这个心;如果有缘份,我们就作。这个缘少,就少作;缘多,就多作;没缘,就不作。这才自在。
也许你们同修们听说,这佛教化缘,募缘,在古时候佛教里头没有,所以从前人修行能成就,没有化缘的。尤其是化小缘,没有过的,你去查查佛经上,没有。佛菩萨、祖师大德化缘,向什么人化呢?向大施主一个人,你看地藏菩萨九华山那个道场,那个**国老,向他一个人化的;那里是到处化小缘,那不累死人哪!所以这个要知道。我们如果对于这一些不了解,依照这一些陋俗、这种不好的风俗习惯去作的话,对我们道业造成了重大的障碍。
我们这个印经,我第一次印经是民国六十年,在台北讲经的时候,印一本什么东西呢?了凡四训,小册子,那时候钱很少;以后慢慢人家供养的多了,我们也不跟人家化缘,我要印什么书,你们大家要出钱,没有,从来没有过。大家送我送的多,我们就多印;送的少,就少印;没有,就不印。我决不计画着我今天要作多少事情,那就苦死了,那就要去求人,求人很苦啊,不能干这个事情。我们在台湾两个道场,一个图书馆,我们这边董事长是我们的馆长;另外还有一个华藏讲堂,是简丰文居士在那里负责管里。我都跟他们两位说,我们不化缘,我们一切随缘,就是钱多了多作,钱少少作,没钱不作。没钱多好啊!没钱我们才快乐;偏偏有人送来,那就替他用。我们决定不去找去,找那叫傻瓜,那个就不如法了。所以无论怎么样作,心都是清净的,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得。我们这个道场也是如此,诸佛菩萨来护持,靠我们找信徒来护持,这个太吃力了,太累了,宁可不干;和尚要化缘,维持道场,我连和尚也不当啦,这个太苦啦!这个不能干。所以这个要知道。所以要知足,要常乐,这真正的快乐。烦恼、忧虑、牵挂都没有了,这个才自在。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是了凡四训里头的一段。
「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这个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这就是前面讲的宿业深厚,跟前面宿业深厚这个意思是完全相同,能不能看的出来呢?能,有征兆。「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这个是业障很重的人,记性不好,什么事情一下就忘掉了,这个神智不清楚,很容易忘事,这个是业障重。「或无事而常烦恼;」没事的时候,他不念佛,他不修定,他生烦恼,想是非长短,恩恩怨怨,搞这个东西,自生烦恼,这个是恶习气很重。「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这讲威大人,看到有道德的人、有学问的人,自己感到无地自容,他有这种感觉;用现在话说,不敢见大场面,不敢入大众,这都是业障。「或闻正论而不乐;」譬如说伦理道德,说正法的时候,他听不进去,他听了不欢喜。「或施惠而人反怨;」施惠是你送礼给别人,别人不但不接受,还要骂你;你好心,不得好报。这个都是属于业障深重的。「或夜梦颠倒;」作梦,梦境里面很乱,所以叫颠倒错乱。「甚则妄言失志,」狂言。「皆作孽之相也。」这都不是好相,都是业障深重之相。
「苟一类此,」他说假如我们自己反省,要有一样像了凡居士所说的。「即须奋发,」一定要改过自新。「舍旧图新,幸勿自误!」人有命运,为什么有命运?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有命运;假如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没有了,命运就没有了,你就超越命运。命运不好,不要紧,不怕,为什么呢?命是自己造的。所以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造,这是一定道理。所以自己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那么我们生下来,这一生命运是前世造的因,这一生受的果报。但是一个人四十岁以后,受前世这个因就很少;这一世所造作的,那就要接受了。所以换一句话说,四十岁之后那个命运是关于你这一生的;四十岁以前可以说是你前生的。从相貌,相随心转。四十岁以后,就是晚年,你的相貌要不好,是你这一生没有修持;年轻相貌不好,没有关系,前生的事情,这一生改来得及,所以不要自己负责任;四十岁以后,自己要负责任。你心地清净,有个清净的相;你心地仁慈,有仁慈的相;你修福,有福相。真的啊!你修慧,有个聪明智能相。四十岁之后转变,大转变哪!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年轻遭受一点苦难、苦报不在乎,我们有体力能够忍受,能受的了;晚年有福报,是真正的福报,而且晚年福报都是这一生修的,与前生影响少,这一生的影响力大。古圣先贤为我们道出个中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能够听的进去,能够听的明白,认真修学,自己就有福了。
再看三十四段,「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这一段是西方确指里面的,西方确指这一本书很特殊,它是从那里来的呢?是驾乩扶鸾出来的。诸位要晓得,正法决定不用乩坛,唯独这一个是例外,这个是例外的,所以这个小册子印光大师鉴定,只有这一个,其它的统统不可以相信。这是有特殊的因缘,从西方确指里面,我们看到的它是在过去,好象是在宋朝的时候,有几个志同道合、专修净土的念佛人,十几个人是好同参,其中有一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其它的人念佛没有成功。这一次,这个扶鸾是在清朝末年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同参回来了,度他这一批人,一共十二个人,所以自始至终都是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句是妄言。所以印祖说这个不是假的,他里面的开示非常的精要、非常的扼要,非常的精纯,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净宗的好书,但是它的来源是很特别就是了,这我们一定要晓得。这就是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这个觉明妙行菩萨就是他从前这个同参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得人家生到那一边,时间实在讲也并不是很久,从凡夫就证到菩萨的果位了,倒驾慈航来度他这一班同学。世间事情往往世人看作迷信,但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的肉眼凡夫接触的境界有限,确实有六道,确实有佛菩萨,都是真实的存在。
这一段里面开示,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遭遇到的,什么东西呢?现在人讲人情佛事,这把我们害惨了。它这里面八…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