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将检点他人底功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这一句话说的好。大凡世间人只见到别人的过失,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一天到晚都会评论别人的是非长短,不见自己过失。如果我们把它换一换,每一天去观察别人那个过失,调过回来观察自己,那你的道业就成就了。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那我们批评别人的这个心,来批评自己,这是真正的觉悟。所以发现自己这个过失之后,能把过失改过来,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行为。你要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首先要知道自己那些地方错了,一定要晓得。
「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这些境界里特别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习气。像这样的环境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时时在那里转变,转变之中你自己要能够觉察到,这就真正修行。
下面从二十三到二十六这个四段是禅的境界;达不到这个境界,很不容易体会。禅宗这个境界上的话不能够去思量的,你要这样一想,那决定就想错了,为什么呢?它不落在意识里头。我们想象、推敲、研究统统用的是意识,禅不用意识,所以你才能体会它里面的意思。这个四段念念就好了,诸位能不能入这个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是说不出来的。
「化人问幻士」,化跟幻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在此地是得道之人,有得道之人他晓得一切万法都是幻化的,都不真实的;像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幻化不是真实的,这两个人在问答,两个人境界是相同的,程度是一样高,这个问答才有味道;一个契入,一个不契入,这是也没得问,也没法子答。「谷响答泉声」,这是讲在山涧流水,那么最容易体会的就是瀑布,瀑布也算是泉水;因为它声音很大,这个山谷里头有回响。答是回响、回音。这个流水有回音。诸位你想这个境界,瀑布这个声音,山谷上有回响,有回音过来。「欲达吾宗旨」,达是通达自己要想明了通达修学的宗旨,是什么呢?「泥牛水上行。」泥巴作的一条牛,在水上走。你们会不会?在禅宗里面叫参,就从这里去参。
二十四段,「千峰顶上一茅屋」,这是讲山峰高处,在山顶上有一个小茅棚。「老僧半间云半间」,山高了有云,这个老和尚住在山顶上,这个毛屋他那个床占一半,另外一半就是云彩了。「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云还从风雨走了,老和尚还是如如不动。没有随境界所转,他那个云被境界转,老和尚没有被境界转,如如不动。所以它这个里面都是讲的禅机。
「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过去事已经过去了,不要再想了,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何必去计画?何必要白操心呢?「只今便道即今句」,它这个四句的重点就在这一句里头,第一句是讲过去,第二句是讲未来,第三句是讲现在,换一句话说,聪明人抓住现在。「梅子熟时枙子香。」这枙子花,梅桂又没有了。枙子花大陆上有,好象茶花一样,有一点像茶花一样,比茶花大,不是月荠,枙子可以作中药,中药里头有枙子。梅子、枙子都是有一定的时节,像水果一样,我们到美国来吃的樱桃,樱桃季节很短,你一定要掌握住,过去没有了,未来也没有,一定要把握着这时节因缘,他这个意思就在此地,就是要把握时节因缘,抓住不能够把它放过,这个意思在此地。
二十六句是云峰禅师的,「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这两句话我就不说了,诸位自己去参了。我们看底下一条。
「琐琐含生」,这个琐是竖写,现在字体,上面是个大小的小字,跟那个琐是完全相同,是一个字,这是竖写的。琐琐,就是琐碎的意思,也就是微小,微不足道。「营营来去者」,这个琐琐含生,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芸芸众生,就是这个意思。营营来去,这个营是形容匆匆忙忙,一天到晚忙,忙到晚,像蚂蚁、像蜜蜂一样,这是争名夺利,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就这个意思。「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等是等于,这个世间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就像一个器皿里头,那些蚊子在里面闹哄哄的没有两样,就这么一回事情啊!
「一化而生,再化而死」,生死是变化。「化海漂荡,竟何所之?」这个化海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六道轮回。十法界的变化,到什么时候才结局呢?
「梦中复梦,长夜冥冥」,人在世间确确实实是梦中之梦,这一句话若不是过来人说不出来的,几个人晓得这个人生在世间是梦中之梦?等到那一天你证到阿罗汉果了,恍然大悟,从前都是作一场大梦啊!等到你明心见性,证得法身大士,想到阿罗汉,也是一场梦。我们六道岂不是梦中之梦吗?真的,境界往上提升,这个事实真相就见到了。
「执须为实,曾无觉日!」这个是讲六道的众生把假的当作真的,无始劫来到今天,从来没有觉悟过,这就苦了。下面这是对于三宝的赞叹。「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讲经说法,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明白,我们怎么晓得人生宇宙的真相?这一段话文句不多,把六道众生的状况都给我们描绘出来了。我们看底下一段。
「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这个修行非常重要,宿业是指过去世,生生世世所造的恶业,这个恶业在现前我们能够觉察到的就是习气,诸位要晓得习气就是宿业的现形。深厚,这个深跟厚就产生障碍了,障碍清净心,障碍了智能,障碍了德能,障碍学习。譬如参禅念佛,最常见的毛病,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掉举,那都是宿业深厚。什么是昏沉呢?这一盘腿打坐,就打瞌睡,说就睡着了。没念佛的时候,你看念佛在止静的时候,他一坐下来了,没念多久了,就打瞌睡了,打呼了,我们在念佛堂里面常常看到的。还有一种,他不是昏沉,叫掉举,他坐在那里,一坐下去时候心里头七上八下,妄念纷飞,不念佛的时候说没有妄念,我这一坐下来不知道那来那么多妄念。这都是宿业深厚的现象。这个很不容易断,为什么呢?不是这一生的习气,生生世世的习气,那有那么容易断的?虽然不容易断,但是一定要想方法来克服它,我们的道业才会有进步。所以禅堂跟念佛堂,都有见香的法师,手上拿一个小幡;小小的幡拿在手上,你打瞌睡的时候,他就拿幡在你头上绕绕碰碰,让你警觉到,这都是方法。在现在,在道场这种机会都很少了,现在讲民主自由,讲人权,不能干涉别人,所以我们必须自己要想办法警觉自己。如果是昏沉,我们就站起来,或者是绕佛走动,或者是拜佛,用这个方法来调整自己;如果是掉举,那就一心念佛,这个时候坐着念是最好了,一心念佛,用这个方法。平常我们妄念很多,念佛也压不住,这种情形也很多,用什么方法呢?读经。读经也压不住,研究经典,你这个念头集中在经典里面,它妄念自然就没有了,所以要自己想方法来对治。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自己要勉励自己,要认真,要努力,要把这个难关克服。
第二十九段,「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这是莲池大师讲的,这个我们容易懂,不难体会。世间不容易看破,可是你要看戏就比较容易了,人生也不过就是一场戏而已。当我们作梦的时候,梦醒了,想一想梦中那个境界还能够记得很清楚,人生也跟梦境一样,确实不真实。所以何必要为难自己?何必要造作恶业?佛在经上常常劝我们,这世间万般将不去,这世间东西没有一样你能带走的;唯有业随身,你说这个多可怕。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决定不造恶业;在这个世间我们吃亏上当,我们还是欢欢喜喜,绝不在意,为什么会不在意呢?因为晓得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心自自然然是平静的,自自然然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个就对了。
净宗这个法门最极殊胜,无比殊胜的是教我们抓到一个真实,抓住阿弥陀佛,决定求生净土,这个是其它宗派法门里面没有的;其它宗派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轮回,一生得到圆满成就,给诸位说,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何必要求生净土呢?在我们中国这将近两千年来,历代这些祖师大德,禅宗开悟了,教下大开圆解了,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那是彻底究竟觉悟的人,知道什么呢?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这一个是真的,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这一生非常非常幸运遇到这个法门。
「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达是通达。达宿缘之自致,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三世因果报应,就是这个意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致是自自然然现前的。了是明了,明了万境皆空。境是外面境界,都不是实在的。我们自己一生是果报而已,这个话也是佛在经上说明的;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佛给我们答复,人生酬业。酬是酬偿,业是你从前造的业。你造的善业,现在就有善果;你造的恶业,现前你要受恶报。人生什么回事情?就是这么回事情,因缘果报,没有别的啊!这个说的才是真正的事实。所以晓得人生在世是因缘果报,作大官的、发大财的,他是过去修的福,这得的福报;聪明智能的,是从前修的法,这一生得的果报;贫穷下贱是过去生中修不善业得的果报,没有一样是勉强的,真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就是宿缘之自致。人要把这一个事实看清楚了,这个人生里头什么味道都没有了,成败利钝,一场空啊!什么成功,成功在那里?失败了,败在什么地方?换一句话说,成功等于零,失败也等于零。所以对于这个世间一切自自然然就兴趣、味道没有了,心里面就清淡了,这智能才真正现前,才能够彻底见到世出世间的真相。一般人为什么见不到真相,他在这个乱哄哄里头,兴趣可浓。你们现在还有没有兴趣?这《晚晴集》集得很好,真的要常常读它,这每一句里头意味非常的深长。
第三十一段,「伊庵权禅师用功共甚锐」,这个锐就是精进,就是很勇猛。「至晚」,每一天到晚上的时候。「必流涕曰…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