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晚晴集之研习▪P6

  ..续本文上一页它就存在,一觉它就没有了。

  ﹁洗分别之鼻墨﹂,这是个聪明人,看到镜子里头鼻子有黑墨,我把鼻子洗干净,那个镜子里头就没有啦!﹁则一镜圆净矣!﹂镜子没有污染。﹁万境咸真矣!﹂是非好恶在内心里面消除了,外面境界是纯真的。﹁执石成宝矣!﹂石头跟一个宝石,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现在科学发达了,这个事情更是证明了,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没有高下之分。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一合相。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科学里面讲的基本的物质;叫什么名字,我说不上来,我们佛经上叫它作微尘;科学叫什么名词,是叫什么原子、电子,我搞不清楚;我们佛教叫作微尘。所有一切万质,都是它组合的,它的原料是同样的一种东西。一组合的相啊!矿物是它组合的,植物是它组合的,我们动物人也是它组合的,地球是它组合的,太空也是它组合的,一合相啊!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讲清楚了。一合相,就是平等的相。所以一切现象是怎么来的呢?缘聚缘散;缘聚不生,缘散不灭;所以一切万相不生不灭,这个叫真相。逐渐逐渐为现代的科学把它证明了、证实了,所以万相那有不清净的?所有一切不清净、一切的污染,都是我们自己迷失了真相,在这个里面起了错觉,看错了,想错了,才有好恶,才有是非;从这儿生起来的,统统没有的啊!执石成宝,沙粒的石头跟宝石没有两样,是完全相同。沙粒,是一合相;一颗金刚钻宝石,也是一合相。相同的嘛!没有两样;现在用化学一分析,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除这个之外,那有不相同的?人就迷惑颠倒,认为这个是贵,那个是贱,这个就是迷惑。﹁众生即佛矣!﹂石跟宝一样,众生跟佛也没有差别。再看底下一段。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与自己不相干的,不要说;与自己不相干的,不要去听,不要去打听,不要想知道。我们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了,是非就多了;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了。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这就好了。因为我们修行,修身心清净,这个重要;凡是对于清净心有妨碍的,我们都要远离。﹁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这个昧就是迷。你口还说是非,说人家长短,还想知道这个事、那个事,你已经迷了,你已经不觉了。﹁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这个话跟六祖大师在坛经说的完全一样。真正修道人,这个修道就是炼心,历事炼心。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你能发现自己过失,给诸位说,这就是我们佛家讲的你开悟了,觉悟了。悟的什么呢?知道自己过失了。这个就是觉悟。悟了要修行,叫悟后起修。什么起修呢?我把我的过失改过来,就是修行。什么叫开悟?什么叫修行?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自己迷的很深,业障很重,这个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业障重。自己不知道,别人为我们说出来了,那个真修行的人赶紧嗑头顶礼,他把我点醒;迷惑颠倒的人那就大发脾气,我有什么过失,还不承认哪!所以迷悟在这里一看,就清楚了,就明了了。是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真修行人闻过则喜,感谢。所以这是检点自己的过失,在修行功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粉骨碎身,唯心莫动。﹂身与骨都是外在的,都是无常的,都是幻化的,是假的,心是真的。只要自己不动心,那就对了。下面有个比喻,这修行人是个什么样子呢?

  ﹁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这因它不动。这就比喻我们的心,把这个身比喻作佛堂,心比作这个佛像,这不能动,心不可以动啊。﹁终日无人亦如此!﹂环境很清净,一个人是这个样子。﹁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旛是旗子,盖是宝盖,簇拥是前惚后拥,那一种热闹的场面,心还是不动,这确确实实不为境界所动,也是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你赞叹我,我也不生欢喜心,也不会以为我就很了不起了,起贡高我慢了;人毁谤我,我也不会放在心里,也不会怨恨,不会报复,心永远是定的。﹁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这一句话最重要了,这一大段里头就这四个字︹心上无事︺,那叫作真修行人,这叫真功夫。﹁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这一句话是禅宗里面,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跟这一句话意思完全相同。说的不一样,意思是一样。这一句话,要以我们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时时刻刻提起功夫,提起正念,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在净宗里面来说,就是时时刻刻提起佛号。心上无事,这一句佛号历历分明,不间断,不夹杂;无事,就不夹杂了,那么再加上一个不间断,这个功夫就圆满成就了。

  第 二 卷 完 毕

  

  晚晴集之研习 第三卷 达拉斯 檔名:B20-6-3

  诸位同修请看第二十条。

  「元无我人,为谁贪瞋?」

  这个两句话看起来像很容易懂,其实是非常难懂;难在什么地方呢?我与人这是世间法里面都承认的,有我、有你、有他,怎么会说没有呢?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世间人以妄为真,不能够辨别一切法的真假;即使现代科技相当的发达,对于这一切事物的真相渐渐明了了,那也只是是极少数的科学家;可是一般大众,这用佛法来讲,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依旧执着这个身是我,依旧执着这一切缘生之物,认为它是实在的,它是确实是存在的,这有人、有我、有法。佛在经上说凡夫执有,就指的这一桩事情。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就执着空,他说这个东西统统没有,他执着空,所以这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他们知道万法皆空,确确实实没有人我。执着有,这是毛病就是烦恼、业障、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是这么来的。执着空有没有毛病呢?也有毛病。执着空,虽然六道轮回没有了;六道轮回是执着有才有,执着空的人没有。但是万物的真相他见不到,这个万物真相就是大乘法里一般讲的明心见性,这真相大白。执着空呢?他也是障碍。所以空有两边都是障碍,两边都不能够执着。唯有菩萨遵从诸佛如来真实的教诲,两边都不执着,那么这是不得已给它取个名字叫中道;如果他执着中道,那又坏了,不可以执着的。所以说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能够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这个境界阿罗汉就见到了,所以阿罗汉贪瞋痴慢这一些烦恼统统断尽了,他确实没有了,所以这一句话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知道这一个事实真相,如果常常用这两句话提醒自己,帮助自己断烦恼,帮助自己念佛功夫成片,确实是一个好方法,所以应当要常常警惕。

  二十一条说,「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报是指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是业报之身。缘是我们这一生当中所遭遇的环境。如果缘要跟境,境界这个境合起来讲,那缘就是人事环境,境就是物质环境;如果没有这个境,单单用一个缘,这个缘就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们一生的遭遇。我们这个报身跟一生的遭遇,都是虚幻不实,这是真的。可是知道真相的人不多,为什么呢?假如知道真相,他就自在了,他就没有后悔,也没有烦恼了,也没有忧虑,也不会打妄想。世间人把我们这个报跟缘,都当作真实的,这是绝大的错误。所以觉悟的人,他的生活随缘,随缘就自在了。不觉悟的人他不肯随缘,他要造作,这个底下讲强为;为是作为,勉强他要以自己的心意去造作,实在讲,那都叫造业。

  浮世几何,浮就是虚浮,虚假不是真实的。世是讲世间。几何是说时间的短暂,我们在这个世间,寿长的不过百岁,毕竟这个世间一百岁的人很少很少。所以从前人讲七十岁的寿命就很难得,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这个社会虽然说医药发达,在饮食比从前要进步,好象人的寿命延长了,其实你要仔细的观察,不见得,意外死亡的人多啊!贫穷落后的地区多;如果整个世界的人年龄平均一下,恐怕还不到七十岁。所以浮世几何要觉悟,我们在这个世间的光阴太短,一切太虚假了。祖师在此地劝勉我们,要明了事实的真相,如何过日子呢?随家丰俭,这就是随缘,你的家庭富有,这个丰就是富有,那是你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多;诸位要记住前面这个报缘,我们这一生是前生所造作的果报,离不开因果的关系。我们前生修的好,这一生家庭富有,你就安份过你富有的生活;如果前世修的不好,这一生果报很困苦、贫穷,你也安份守己过你贫贱的生活,这就对了。人能够安份守己,这个是觉悟的人、是明白人,随缘度日。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道是什么呢?道是觉悟的心,无论是苦乐,无论境缘是顺境,还是逆境,心里头清楚,心里面明白,心清净不动。道从那里见到呢?从什么地方去培养呢?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在佛经典里面,大迦叶尊者修苦行,就是此地讲的苦逆,逆境苦行;迦叶尊者心地清净,智能圆满。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生在富贵家庭,他那个环境是乐,是顺境,可是善财童子没有被境界迷惑,他也清楚、也明白,也如如不动。这个一定要真正觉悟的人,不被环境所转了,这就得自在了。所以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这个动静是指我们日常的活动,生活状况。寒温是指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就含着环境的变化。我们自己生活的活动以及我们环境变化当中,如果在这个里面要不能够觉悟,被环境所转,那就要生惭愧心,那就应当要忏悔。忏悔是改过自新。所以末后两句是大师点醒我们,教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警惕。真正修道人无论境缘的顺逆,无论我们生活环境上苦乐,说实在话,统统都是障碍;障碍发生在那里呢?障碍发生在自己的迷惑颠倒,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这个才产生障碍〞C再看底下一段。

  「学道人逐日…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