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污染了,使自己退失了道心,这个就错了。所以初学修道人,古时候为什么选择在深山,不但远离都市,连乡村都远离,跟外面社会完全断绝,心容易清净。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就不行了,这一个事实释迦牟尼佛很清楚,他老人家在法华经里面就说过了,末法时期劝化众生,实在讲就是指现在这个时代,要以大乘法劝人,不要用小乘法。什么原因呢?真的大乘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大乘是开放的,小乘是保守的。今天在这个时代劝人保守,没有人乐意听,这个开放大家点头,这个不错,还蛮有道理。所以今天修行要远离一切繁华,真不容易,住在深山上,装个电视,天天看到花花世界,没有法子了;电视广播,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摆在你眼前,搞得你心花撩乱,精神不安,这个东西都是妨碍道业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晓得在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当中,我们应该要如何来修学,找一个理想修行的环境,找不到了。大陆上从前这个丛林寺院建在深山,现在都开了公路,都变成观光区,每一天游客都几千人、几万人,找不到了,没地方修了,所以这个自己要知道。远众近静处,居住的环境要安静。
端坐正思惟,此地这个端坐,我们不要把它看呆了。祖师大德教我们修行一天到晚就坐在那里,你要这样看,就死在句下。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坐禅,讲坐禅并没有真的叫我们在打坐,什么叫坐呢?坐是取不动的意思。你看我们人坐在那个地方很稳重不动,心不动叫坐;他不是讲身,是讲心;心在五欲六尘当中不动心,这个叫坐。什么叫禅呢?禅是不着相。外不着相,叫作禅;内不动心,叫作坐。他坐禅是这个意思。假如你搞错了,搞一个蒲团在那里打坐,祖师一看摇头,你把我的意思全错会了。所以华严经的育香长者,那个是专门修禅的,他在什么地方修呢?他在市场修。每一天那个地方热闹,到那儿去逛。经上讲的他在市场坐禅,他不是坐,他在那里逛,他在那里欣赏,他样样都看,那个修行。看是什么呢?样样都清楚,样样都不执着,他不着相。样样都看的明了了,他没有起心动念,这叫坐禅。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这个端坐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端坐。你的思想见解当然正确,这叫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真正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心,观察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注意这些。与佛教诲相应不相应。与佛教诲的相应,我们身心在道上;不相应,我们就离开道了。常常在这上用功夫。口勿说他短,少去批评人,少说是非,少说长短,这个很重要。身口意三业,口业是最容易犯的。不管是有心,或者是无意,都是过失,都造成了障碍。这个障碍,有的时候障碍自己的道业,有的时候还障碍大众的修学,那个罪业就更深了。结舌少论量,这也是这个意思。论是议论。量是度量,就是衡量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批评。少发议论,少去批评。默然心柔软,默然是清净的样子,心非常清净。柔软就是慈悲。清净慈悲,是从这儿生出来的。这个不是造作的,不是勉强可以得来的;这个要自自然然,清净慈悲就流露出来了。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无知,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这个很难,一个真实无所不知的人,看起来他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功夫,这个就是德行。聋盲是比喻,好象是个聋子,好象是个瞎子一样,其实,他什么都明了,样样都清楚。内智怀实宝,内里面有真实的智能,真实的宝藏;我们佛门讲的三宝,觉正净,那就是真实的宝藏,这自性的性德三宝。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显露,真正的证得。头陀是苦行,在生活上他不求享受,一切随缘,所以他的日子过得很潇洒,过得很自在。喜欢闲静,悠闲清净,这叫真正的享受。对修离懈惰,在修持方面,他永远是精进不退;懈怠堕落他都能够离开了,可见得他是精进不退的。这个一节是道宣律师,是唐朝时候钟南山,这是我们中国宗派里面律宗的开山祖师,道宣律师所说的。
第十六段,﹁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这向下都是禅宗祖师的语录,所以这个禅的味道就很浓了。我们虽然不参禅,有一些禅机对我们也有启示,对我们念佛也有警惕的作用。像这几句,这就很好的警惕,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处众,是跟大众相处;处独,是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没有第二个人的时候,这叫处独。底下就是韬光养晦,要懂得这个道理,决定不能炫耀自己,要知道潜藏,能若不能,智若无智,这样好;自己的才华不要向外面表露,那是愚痴人作的事情,这真正聪明人不会露出来的。下面都是比喻,怎样才能作到韬光养晦呢?若哑,像哑吧不会说话一样;若聋,别人说什么没听见;如痴如醉,像一个胡里胡涂的人一样。埋光埋名,这个光就是智能,表露在外面大智若愚;名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知名度,这个真正修行人不要这个东西,名要一出去了,麻烦就来了。我们中国俗话有个说,人怕出名,猪怕肥;猪一肥,人家就要杀它啦!人一出名,那麻烦就来了,嫉妒、障碍、陷害、毁谤都来了,所以这个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养智养慧,要培养自己的真实智能。这个智要靠养才能够得到,不是学,学得不到的啊;你读的书再多,你听讲再多,这是属于知识,不是智能,这个我们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知识就是儒家所讲的济问之学,博学多闻,你记得很多,叫济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为什么呢?不是你自己领悟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智能是自己的,不是外来的;智能从那里来的呢?从定里面来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那个定就是清净心,要养啊!这个是修养。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了,叫豁然开悟,那个叫作智能。诸位要知道了这一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为什么前面教给我们韬光养晦,使我们的心定下来,不被外面环境所动。心在境界里面永远是清净,所以随动随静,在大众相处的时候动啊!一个人独居的时候是静啊!忘内忘外,这个忘是不执着了,内外都不执着,这个心才叫真正的清净。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内外都忘。内外没有了,是什么境界呢?内外是二;内外都没有了,就是一啦!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你就证得了。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你就得到了。你只要还有内外,你就住在十法界里头,不是一法界里。必须在这个境界,才契入一真法界了。再看下面一段,下面一段是黄檗禅师警惕修行人的一段谈话。
﹁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在一下有灾难临头、生死交关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有什么方法能了生死呢?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的一个问题。人命在呼吸之间,晓得这一个时辰什么时候来啊?年岁大的不必说了,年轻的也保不住啊!真是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所以人人都需要警惕。有警觉,我们就时时刻刻有准备;有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刻来临,我们就不慌张了。
所以底下说,﹁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他的开示重点就在这一句。闲时就是平时。平时要作功夫,到这一天到来,我们正好就用上了。他这一段开示在禅宗里头难哪!禅宗如果不能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纵然得到禅定,像禅宗这个打坐,这一入定能够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月不出定,这个定功很不错啦!他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比我们强一些,他要到临终心不乱的时候,这个大难来前临头的时候,心不乱,他能够生天,看他定功的浅深,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他到那些地方去;可是诸位要记住,出不了三界啊!所以宗门大德晚课都念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也是求生净土;我们看禅门日诵、禅宗的课诵本,它晚课也是念阿弥陀佛。这就说明,假如我们在平常把这一句佛号念好,临终这一个时刻,无论什么时候到来,那个时候阿弥陀佛都来接引,这个省力气啊!
﹁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这个就说万万不可以到临渴再掘井,平时没有准备的功夫,到临时抱佛脚;灾难来临了,病苦现前了,这个时候才念佛,才找几个人来帮助念,那个效果非常薄弱。做手脚不迭,就是说你来不及啦!那么后果就是前路茫茫,前途一片渺茫。胡钻乱撞这是指六道的轮回,随着业力牵引,到底往那里去?苦哉苦哉是讲的三途,三途很容易进去,很不容易出来,离开三途太难太难了;要入三途,实在讲非常容易,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底下一段,这个里面也有很浓厚的禅味,它从比喻上说。﹁鼻有墨点﹂,我们这个鼻子上有个黑点、墨点。﹁对镜恶墨﹂,我们照镜子,看到镜子里头那个鼻子上黑点很讨厌,但揩于镜﹂,把镜子那黑点去擦,能擦得掉吗?当然擦不掉,这你搞错啦!你说镜子上,决定擦不掉啊!用这个比喻,比喻底下,这一桩事正说的在下面了。
﹁好恶是非﹂,是非就好象鼻子上那个墨点。﹁对之前境﹂,我们外面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前面那个比喻,大家听了都很好笑,都知道那是个愚痴的人;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就是那个愚痴的人?可能就是。所以这个底下讲,是非好恶这个念头生起来了,怎么生起来?当然有外面境界来引你的,外面境界是缘,引发的。这个时候一心责备外面境界,就就好象揩镜子一样。﹁其可得耶?﹂。一个道理啊!是非好恶的念头一起来,回光返照,观察自心,这个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所以真正修行人,他时时刻刻照顾自己,他不太理会外面的境界,他知道外面境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没有是非,没有好恶。是非好恶,都是在自己迷心里面发生的。迷,不是真的,是假的;觉呢?迷就没有了;不觉…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