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句里面本心要很清楚。我们心不清净了,心不平等了;清净心失掉了,平等心失掉了,觉心失掉了。这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心失掉了;慈悲心失掉了,立刻就要忏悔,要把它恢复过来。诸佛如来、祖师大德劝我们老实念佛,修净土的人老实念佛就是我们第一个本心,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宗门教下所讲的本心,统统都包括了,一个也没有漏掉了。那么佛号断掉了,忘记掉了,一下觉悟,这个佛号立刻就提起来,这就是忏悔。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明了。
忏悔不是叫你老念着:我这个事情作错了,那个又作错了,天天在后悔,那不叫忏悔,那叫作继续再造罪业。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你还怕造的不够多吗?所以过去作的错事情,作错了,知道了就好了,我下一次再不造过错了,这叫真正的忏悔。真实的忏悔,圆满的忏悔,究竟的忏悔,彻底的忏悔,给诸位说,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是无上的忏悔法门,什么样的罪业,五逆十恶的罪业都能够彻底忏除,他怎么不清凉、怎么不自在呢?再看第二条。这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一节经文。
第二条,﹁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具备的观念,我们学佛的同修对佛菩萨都很尊重,都乐意供养;但是对于众生,疏忽掉了,忘掉了,不知道尊重,不知道承事,不知道供养。那试问问,我们供养这些泥塑木雕的菩萨有什么作用呢?这些泥塑木雕的菩萨须要我们去供养他吗?我们去供养他,他知道吗?诸位一定要晓得,佛像设在这个地方是一个象征,这种设施启发我们的心智;我们见到佛,我们知道要尊重佛。华严经上说的好,圆觉经上跟华严经讲的一样,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寿经上说,一切皆成佛。所以佛教我们随顺供养承事众生,就是随顺承事供养诸佛,这个道理在此地。
现在问题又来了,假如这个众生无恶不作,思想行为都是违逆本性,我们要不要随顺?好在世尊在世的时候,弟子代我们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世尊告诉我们,不可以随顺,我们对于善行善事要随顺,对于恶行恶事不随顺,要明白这个道理。那么见到众生作恶,我们要以真诚的心、慈悲的心去劝导;劝导不听就随他去,不要再说话,这个佛法里面叫默摈,我不说,我不赞叹你,我也不说你的过失。佛的教导真正教我们实践隐恶扬善,见到任何人的恶事,我们绝口不提,也不要放在心里。我们的心清净,心善良,我们心里只记好事,不记恶事;你的心清净,心善良。如果心里头记很多恶事,你的心就很恶,你的心就不清净了,所以这个一定要懂,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随顺,华严经上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里头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无条件的。总而言之,字字句句里面都能够帮助我们恢复性德。所以佛陀教育是世出世间最好的教育,我们在佛菩萨这个地方所学的,用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用在处世接物,完全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它是最好的教育。这些教训要把它作到,一定要依智能。普贤行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这个不能不知道;好象盖房子一样,一层一层,普贤行愿那是最高的一层;好象五层大楼,它是第五层。第五层建在那里?建在第四层上;第四层是什么呢?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六度,六度里面最重要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度。普贤行是般若度的发挥,般若度的发扬光大,也就是智能之行;普贤行是智能之行。六度的基础是建立在三学上,三学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十善这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础是建立在五德的基础上,所以最根本的是五德。五德,这个是我们中国伦理上所讲的,是以孔老夫子作为一个典范;当年学生们谈论到老师的德行,所有学生都公认我们夫子有五德,有五种美德,温良恭俭让。
所以我们以这个基础来修学十善,十善一定圆满。以十善的基础修三学,用三学的基础修六度,以六度的基础修普贤行。我们净宗学会在行门上提倡的德目,就是这么来的,我们提倡当中加了一个六和;六和是属于戒律,特别提出来,我们现在大家不和,这个不得了啊!六和的确是根本大戒,这家和万事兴。所以无论是家庭团体,和合非常重要,不可以不和;不和,没有前途,自己跟团体都是毁灭的,都不可能有成就的。一定要修六和。那么这个样子一定能够令一切众生欢喜,一切诸佛欢喜。再看第三条。这一条也是节录华严经上的。
第三条,﹁我若多瞋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瞋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瞋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这个见,当作看见讲。这一段经文也是值得我们每一天去警惕的。瞋恚是三毒之根,要在多瞋,多瞋就是很容易发怒,很容易动瞋恚心,那当然就会跟一切众生结怨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不知不觉常犯这个毛病;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问,为什么自己智能不开?为什么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为什么自己没有进步?我常常看到同修们告诉我,这个反省对的,没错啊!但到底为什么呢?那个问题都出在贪瞋痴上。贪瞋痴没断掉,所以才出这么多毛病。
华严不是普通经典,华严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的。菩萨立志存心,是要自度度他,如果还有瞋恚,还跟人结怨,他这个目标就达不到了。十方现在诸佛世尊都见到,都会这么说,为什么这个人发菩提心想求菩提涅槃,他还会生瞋恚心,还会跟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所以感叹的说,这个愚痴人就是因为瞋恨的缘故,所以他的烦恼不能断,解脱不能证得。这个三德密藏里面,法身、般若、解脱。烦恼断了,证解脱。这个解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在,换一句话说,他必定是多烦恼,不自在,一定是这个样子。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怎么能救度一切众生?这个障碍是什么呢?瞋恚冤结。冤结还有一种讲法,佛在经上给我们说的,十善厚友,十善是很厚的朋友,十恶冤家。这个冤结也可以指十恶。如果我们瞋恚心很重,再加上十恶,这在佛法里面修学,就不会有结果了。
第四段,﹁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这个伤,自己伤害自己。﹁佛言:善哉快论!﹂佛给他印证,说得非常正确,说得非常好,快论就是非常痛快的言论。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我们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它的效果就是生平等心;你看无量寿经上地讲的清净平等正觉。平等心怎么修法?迦叶尊者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用这个方法修平等心。我也遇到不少的同修,来问我这个问题。平等心怎么修法?我教他方法,我说你家里供的有佛像?他说有,家里有佛堂,供的有佛像。我说你想想看,你这一生当中最讨厌那个人,最恨那一个人,你把这个人写个长生牌位放在佛像的旁边,你每天作早晚课拜佛,也拜他一拜,把他跟佛看成一样,这也是这个意思。还有同修告诉我,我这样作了,不行,我见了他还讨厌,那怎么办?这是功夫不够,继续认真努力去修,修到那一天见到这个人了,也不讨厌了;见到这个人,我要尊重他了,这就对了。要这样的学法,这是修平等心。心平等,自然就觉悟了;心平等,也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个得到了,三个统统得到。
第五节,﹁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这一节是梵网经里面所说的。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经。在中国自古以来,出家人受菩萨戒都用梵网戒本。梵网是一部很大的经,但是传到中国来,只是将讲戒律的这一品,就这心地戒品,这一品经上下两卷,翻成中文了;其它的都没有传到中国来,所以在中国流传的梵网经就是两卷,是它的一品,心地戒品。上卷是讲心地观法,下卷是讲戒律。
经文上告诉一个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换一句话说,要学作菩萨,学作菩萨里面有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能够代替别人受毁辱,毁是毁谤,辱是侮辱,你要能够承受的了,你这才叫菩萨。恶事向自己,一切的过失自己承当,过错自己承当,好事给别人。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他能够对治我们无始劫以来贪瞋的弊病。一般人总是好事都归自己,恶事都推给别人,那是凡夫,那是迷惑颠倒。学菩萨行,破迷开悟,所以跟世间人恰恰相反,要翻过来,叫返邪归依嘛!当然这是一桩相当不容易作到的,可是既然学佛了,就一定要作,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练自己。如果不是真正觉悟了,境界现前还是不容易转过来。尤其现在这个社会,功利社会,争名夺利,名利到面前了还能够推让给别人,社会上看到这个,傻啦!呆啊!你还要受无谓的毁辱。
诸位一定要晓得,毁辱是一时,真的来讲这叫消业障,否则的话,你业障怎么消的了啊?这就叫消业障,世间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业障消除了,名利到面前我推给别人,我是不是有损失呢?没有损失。你念了凡四训就晓得,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能够丢的掉?丢不掉,你这里推掉了,过两天那个地方又来了;来的比丢的还多啊!所以佛给我们讲财富、聪明智能、健康长寿,我们世间人那一个人不要,那一个人不想求,拼命在追求,怎么来的呢?佛说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能;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愈肯施,就来的愈多;不是说丢了就没有了,那是错误的观念,他想错了,他看错了,事实上是愈舍愈多。菩萨知道这个道理,菩萨知道这个事实,所以他肯施,他欢喜施,他拼命的布施。他跟我们世间人不一样,我们世间人把这个事情看错啦!以为拼命去争去,才能争得到;争到的,还是你命里有的;命里头没有的,给你,你也消受不了啊!
第六条,﹁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这个出在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这一部经在台湾也有单行本流通。一切众生的大病是贪瞋。嫉妒是瞋恚…
《晚晴集之研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