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大意
淨空法師主講
今天借這個機會,給各位同修們介紹太上感應篇。這一部書,實在說是一篇不太長的文章,可是在曆代的古聖先賢,給我們做的注疏講義,內容非常豐富,不但包括了儒家的精要,而且將道家、佛家的精華都收攬在其中,這一部書的名稱呢?就叫做感應篇彙編,這一部書的真正作者,已經很不容易去考證了,正文第一句,“太上曰”,太上呢?我們可以看做是至尊的一種稱呼,所謂“稱天立教”,指示人不可以疏忽,要認真的去體會天道,也就是天理,順乎人心,而去奉行的意思,所以叫太上。在注疏裏面,也有一些人啊!將這個太上,說爲老子的尊稱,這是不是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我們不敢斷定,這是需要經過考證的,如果是老子,我們曉得,在史記裏面所記載的,老子是與孔老夫子同一時代的人,年齡比孔老夫子要大十幾歲,他生在西元前五百六十一年,卒于西元前四百六十七年,史記裏面這樣記載的,說他姓老名聃,字陽,外號稱之爲陽子,當中國西漢之初,老就轉爲李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木子李,把這個字改了,改了這個李姓了,後世的子孫,在他家譜裏面,追名爲耳,出生在相國,相這個地方,在河南鹿邑縣,東方十五裏的這個所在,他是生于相之賴鄉,曲仁裏,可見得這個史書裏面啊,將他的尊址、居住,記載的很詳細,相這個地方,當時是屬于陳國,在老子二十八歲的時候,也就是西元前五百七十四年,楚國滅了陳國,相這個地方呢?就成爲楚國的領土了,入了楚國的版圖,後來楚國把這個地方改稱爲苦,把相這個地方改成爲苦,因此,老子的籍貫,要從他出生的年代來說呢?他是陳國相人,要從他晚年時候來講呢?他是楚國的苦人,就是苦縣人,他在世的時候,壽數很大,他活到了九十五歲,是一位長壽的老先生,相傳這一篇文章,是他老人家留傳下來的,究竟是不是姑且不論,但是,這一篇東西呢?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在北部與南部,也都講過感應篇,所使用的時間,大概是四十五個小時到六十個小時之間,當然,今天在此地呢?我們也只能用兩個小時來介紹感應篇的大意,其目地呢?是希望諸位同修,能夠提起興趣來研究、來讀誦、來實行,造自己之福,造一家之福,造社會國家之福,這是我們研學的目標,全篇是以開頭的四句爲總綱,這就是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四句,把感應理與事都說得非常的透徹,感好比種植,應好比是花果,有感必有應,隨感隨應,這是天然之道,這個道理,非常之深,當然也不是很簡單的幾句話就能夠說得完,佛在經論裏面,給我們的啓示,所謂世出世間萬事萬物無非是一大感應啊!如果要徹底探討感應之理,必須要從大經大論,于甚深般若之中去探討,理明了之後,我們對于感應,信得才真,信得才切,而後我們進修才有余地啊!成就是必然的。
過去,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在一生之中,留給我們的遺教,可以說是相當的豐富,現在在臺灣臺北,有一個佛教出版社,將大師一生的遺教搜集起來,編了一個全集,是精裝六大冊,在全部遺教裏面,我在講席當中把他歸納爲五句,二十個字,就整個包括了大師一生的教化,也就是說,他老人家一生教化的綱領,不出這二十個字,第一句講的是“敦倫盡分”,倫就是倫常,分是本分,所謂五倫十義啊!這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第二句“閑邪存誠”,是要做心地的功夫,也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印祖以四個字來說明,閑邪存誠,與儒家講的這八個字是一樣的,第叁是說“諸惡莫作”,前面那兩句敦倫盡分是自修,是修身,閑邪存誠是修心,以身心作基礎,再進一步,做諸惡莫作這就是消災,我們一切的災難,是過去世、現在世惡業的感應,如果我們從此以後,真正能夠做到諸惡莫作,我們一切的災難就漸漸的遠離了,災消了以後,我們進一步要做的,就是要培福,培福怎樣培法呢?那就是要做到“衆善奉行”,這一些在了凡四訓裏面,已經把這個道理大略的說過,在這一篇裏面,將這些細目,具體的開示給我們,便于受持,便于我們依教修學,所以這一篇東西印祖取他代替佛門的戒律,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爲佛法的修學,一定是以戒律爲基礎,所謂是因戒生定,因定才開慧,何況我們智慧不能夠現前,就是由于我們業障太重,障礙了我們的智慧、性德,我們怎樣叫智慧開、性德現前呢?首先要講消災,消災怎麼個消法,過去章嘉大師曾經告訴我,必須要修忏悔法門,所以十大願王,忏悔業障列爲第四條,這個前面四條,都是屬于修學的基礎,罪業怎麼忏除法,就是要知道善惡,要知道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這個才叫真忏悔,這樣才能夠真正的消除業障啊!因此這一篇全篇宗旨所在,就是後面的一句話,“改過遷善”,能改過遷善,自然就能轉禍爲福啊!可見得我們的障礙,我們的災難,別人不能夠給我們排除,別人也不能夠代替我們,必須要靠自己認真的努力,才能夠做到轉禍爲福、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這一樁事,實在講並不難啊!世間之難事,是以求人爲最難,這一樁事情不必求人,這是求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能努力肯發奮,一定可以做到功德圓滿,這是首先我們要認識的,我們要改造自己的命運,轉移自己的命運,關鍵的所在,就在這一篇,能不能徹底的圓滿去實踐他,就是以世出世法來說,你要想學佛,成佛,成菩薩,基礎也在這一篇,所以印光大師一生當中,不遺余力來提倡,來勉勵我們後學,以這一篇代替戒律,以這一篇做爲成佛作祖的根基,所以我們在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裏面,我們計劃經常開這個科目,與諸位同修共同來研究、來探討他的理論與精神,來研究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可行的方法,以及聽取諸位修學的心得報告,來增長我們的信念,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這一方,人人都以感應篇來修學,斷惡修善,善人多了,我們這個地方就是福地,是善地,善人多了,我們這個城市,就叫做福城,我們讀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生長在福城,居住在福城,種種的事業,都在福城,福城究竟在那裏呢?福城在我們心地裏面,我們有了福,我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現在呢?讓我們將這一篇的大意,概略的給諸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全篇經文的結構,可以分做七個大段,第一個大段是總綱,有四句,第二個大段是示警,就是很明顯的指示我們、警告我們,第叁大段是講修福、福報,第四大段是講惡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以這二段,福報與惡報爲本文的重心之所在,就像經典裏面,所謂的正宗分,主要的一部分,第五個大段,推本念初,也就是根本,要找出最初這一著,第六也是全經的旨歸,也就是用心之所在,改過遷善,未後幾句是全文的結勉,總結勸勉我們,這是一共分做七個大段,在第一大段裏面,當然每一段每一句,我們都沒有時間來細說,可是我們還是需要從本文把這個一段一段的意思介紹出來。
在總綱裏面,雖然只有四句,四句就是兩小段,前面兩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啊!這兩句是闡明感應的道理,是講感應之理,後面這兩句,是善惡之報,報是報應,如影隨形,這兩句是闡明報應之事,講這些事相,在第二段裏面,示警,文字比較上要長一點,我們把他分做兩個中段,第一個是示警,第二個是監察,在第一個中段裏面,分叁個小段,第一闡明,第二別示六句,第叁是總結,結示,經文裏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盡管今日有許許多多人,不相信有天,有神,有鬼,可是真正相信的人,依然是不在少數,不但我們中國信的人很多,在日本,在韓國,在東南亞,甚至于在歐美,相信有鬼神的,還是很多,很多啊!事實上有沒有呢?給諸位說有,絕對是有,關于這些事情,我們想留在文昌帝君陰骘文的時候,我們再加以詳細的說明,這些地方我們只注重那些是善行,那些是惡事,我們必須要辨別,然後我們才能夠斷惡修善,成就我們的德行,培育我們福報的基礎,這是最重要的,“天地有司過之神”,司是司理管轄的意思,“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這個幾句是闡明,下面有六句呢?是別說,“奪人之算”,算在中國,一般的講法是一百天,你造了大的惡事,奪你一算,這個一算,就是一百天,一紀是十二年,所以有大善,可以延壽,有大惡,可以減壽啊!“算減則貧耗”,這是一樁事情,這就是報應,算減你就得貧耗,“多逢憂患”,凡是操心的事情,災難的事情,常常遇到,“人皆惡之”,這是第叁個,俗話說,某人倒楣了,某人不走運了,人見到他都討厭他,都不理他,“刑禍隨之”,天災人禍都來了,“吉慶避之”,凡是好的事情,吉祥的事情,他遇不到,“惡星災之”,惡星就是凶惡之星,所謂是凶神惡煞,別人遇不到的,他遇到了,這是別說的六樁事情,未後一句,這是中段裏面的一個總結,“算盡則死”,我們俗話有一句話說,福盡人亡啊!也是這道理,這是示警的這一段,提出來警告,告訴我們,不要以爲我們動一個惡念,做一樁別人不知道的壞事,以爲可以瞞過別人,殊不知可以瞞過人,不能瞞過天地鬼神,不能瞞過自己的良心,我們做了惡事,動了惡念,心不安,所以與這一些司過之鬼神,就起感應道交了,他怎麼知道的,他怎麼來的,我們心有所感,他有所應,感應道交啊!諸位細細去想這個道理,這個裏面沒有迷信,也不牽強附會,而句句是真實之理,真實之事。第二段呢?講監察,就是天地鬼神,這個人間之事,看得很清楚,明白這一大段,了凡四訓裏面告訴我們,我們要具畏心,時時處處有畏懼之心,我們的心才能夠養成誠敬,誠敬是福德的根源啊!說“又有叁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這一些詳細,諸位可以去查看感應篇彙編,或者是感應篇直講,都解釋得非常的詳細,這一段是講天神的檢查,人與天,人與鬼神,人與六道,乃至于人與盡虛空遍…
《太上感應篇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