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戒、定”爲手段。慧從定而生,沒有定,那來的智慧。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讀書人對這一層更加重視,因爲儒家也提倡定慧,沒想到佛法講得更透徹。“定”就是清淨心,儒家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的即是圓滿智慧。佛法修學從“戒”開始。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這些戒的意義狹小,不是佛的本意。
此“戒”指佛的“教誡”,一切經論中對我們的教訓,都是佛的教誡。“持戒”就是守法。我們一定要“遵守佛的教導與方法”,這些方法之目的是教我們得“定”,得清淨心,“戒”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任何衆生的智慧德能與佛沒有兩樣。智慧是圓滿的,現在、過去、未來,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佛說這是一切衆生的本能。本來有這樣的智慧德能,現在爲什麼沒有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語道破凡夫的病根。
我們的智慧、能力喪失,就是因爲有“妄想”、“執著”。佛法講“二障”,兩大障礙,“二”是兩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這兩大類稱爲“所知障”與“煩惱障”。妄想演變成所知障;執著演變成煩惱障。我們有這麼多的妄想與煩惱,是因長時累積的迷惑顛倒。佛所講的一切方法,就是幫助我們舍離妄與煩惱,恢複清淨心。“清淨心”是我們的“真心”。清淨心起作用就像鏡子一樣,所以佛經裏比喻爲“大圓鏡智”。“圓”是圓滿。這一面鏡子將虛空法界照得清楚明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不是贊美的話,而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必定要依照佛教誡的方法去做,才能恢複本能。
佛是過來人,佛對我們的幫助,就是把他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參考。正如學校老師將自己所學習的與經驗傳授給我們,就是對我們的加持與保佑,這才得真實受用。佛法實在是民主的、自由的,可以討論與辯論的。經典裏,常常看到學生與釋迦牟尼佛辯論。所以佛法容許你打破沙鍋問到底。佛法愈辯,理愈明了,才能真正生起信心。我們采取佛的方法,吸取他的經驗,這樣修學很省事。若自己摸索,則非常困難。別說是虛空,單講現前社會,就像無數迷宮。若得一位有經驗的人,很熟悉一切環境來領導我們,就方便很多。
佛法有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但是方向、目的則是一個。禅宗修定,念佛也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禅定。學教的人修“止觀”,也是禅定。名稱、方法不同,目標、方向是一致。唯有定才能開慧,定中開的智慧才是真智慧,所以慧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現在我們有障礙,智慧德能透不出來;只要除去障礙,本能立即恢複。也就是說,用“禅定”的方法把“妄想、分別、執著”除去。這樁事非常現實,“妄想、分別、執著”少一分,智慧德能就長一分;少兩分,智慧德能就增長兩分。
世尊教我們從明師受戒,我感謝老師,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使我終身念念不忘。青年時代我對哲學很有興趣,很想學習,方東美老師與我是同鄉,于是我就寫信給他,要求准許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他回信來,約我到他家面談。他告訴我,現代學校裏,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若到學校聽課,定會大失所望。這幾句話對我就像涼水澆頭,當時我很失望很難過。方先生停了幾分鍾,很慈悲的告訴我,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裏來,我給你上兩小時課。我從方老師學哲學是這樣學的,學生只有我一人,在他家客廳的小圓桌上課。十幾年以後,我才明白老師當年的用心。我若到學校聽課,一定認識很多老師和同學,一定聽到很多不同的學說,這就會把我搞亂了。他這樣單獨的教導,教我學一家之言,使我得真實受用,心地清淨,思路單純,具足敬意。聽不到別的學說,只聽他一個人的,他對我負責。這種教學方式原來就是古人所謂的“師承”。
我接觸佛法之後,遇到章嘉大師,他也用這種方式教我,我跟他叁年。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雖然我沒有學密,但密法的常識卻很豐富,我的佛學根底是他奠定的。以後我到臺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直截了當對我提出叁項條件,非常苛刻。第一、從今天起,你只可聽我一個人的講經,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不管你看什麼書,佛經或世間書,沒有經過他同意,一律不准看。第叁、你以前所學的皆作廢,入我門中一切須從頭學起。
我當時聽了,感覺老師似乎目中無人;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這就是古代的“師承”,方老師、章嘉大師,與李老師的方式是相同的,只是沒說出來。而李老師則說出對學生的要求,非經許可不能看,非經許可不能聽。不但學生在其指導下收視返聽,即所見聞均在其觀察之中,應機施教,契機契理事半功倍。我遵守他的教導,叁個月後就見效果,心裏妄念少,煩惱少了,智慧漸長。看事情或聽人講話,比從前清楚,感覺不一樣了。六個月之後,我對老師的教誨更加佩服。
中國古代學佛拜師須“五年學戒”,這不是學別的戒律,就是要聽老師的教誡,完全依照老師的指導去做。若不聽話,不合作,老師就沒有辦法教你。學生須百分之百服從老師,真正敬仰老師;老師則對學生愛護倍至。一位肯聽話,又未經染汙的學生是最可貴的。方東美先生比喻說,傳承是希望學生像一張白紙,譬如作畫,隨心所欲。若是一張遭嚴重汙染,不幹淨的紙張,再好的畫家也沒有辦法作畫。
學佛的目的是使人開智慧,必須修清淨心。現代社會裏最大的魔障是“電視”、“廣播”、“報紙”、“雜志”,這些東西決定染汙心性。我常勸人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什麼都不要看。心中什麼事都沒有,日日天下太平,則生活愉快開心,心地清淨。清淨心接觸事物,比別人看得深遠,因爲定心就是智慧。佛法修學的樞紐就是“定”,在淨宗而言就是“清淨心”。
《無量壽經》經題,就教我們“清淨、平等、覺”。“念佛”就是修清淨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要想到自己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一而叁,叁而一,果然得清淨,則平等覺必同時得到。不覺、心決定不平等;人心不平等,決定不清淨。這好比此處講堂有叁個門,沒有進入時是叁個門,進入時則叁個都得到了。由此可知,法門雖多,殊途同歸。就像諸位從四面八方到這個講堂來,最後就剩叁個門,從任一門都能進來。
中國佛法有十個宗派,除兩個小乘宗派已經沒落,大乘佛法有八個宗。禅宗、性宗從“覺”門入,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見性。一般而言,中下根性的人沒有這等悟性,所以參禅要上根利智,有高度的智慧,心地很清淨才行。如果不是這等根性,必須學教,就從教下入。如天臺宗、賢首宗、法相宗、叁論宗,都是從經教入門。經教就是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訓,修正自己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爲。所以是從正知正見,“正”門入。一般人都可以學,但是時間很長,好像讀書,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叁年級,每提升一級,有一級的受用。“淨”門則著重修清淨心。淨土宗、密宗皆從“淨”門入,以修清淨心爲主。
淨宗確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任何人都能修成功。密宗是高度的清淨心,成就很難。淨宗與密宗修淨的差別,淨宗是離開染汙修清淨心,所以容易成就;密宗就是在染汙境界裏修清淨心,即染汙而不染汙,自然對凡夫是太難了。密宗相當于佛教的研究所,若沒有大學基礎則學不成。
章嘉大師是中國邊疆四大喇嘛之一。(外蒙古是哲布尊丹巴,內蒙古是章嘉;前藏是DL,後藏是班禅)。他教我學佛從持戒學起,從戒定慧學起。他沒有傳咒術,也沒有教我密法,因爲我的程度不夠,必須先培養基礎。沒有得到清淨心,不能學密。一般經論上講,八地菩薩才能學密。旁聽也要有程度,最低限度是大學畢業,還不能當正式生。換句話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圓教初住菩薩,才有能力當旁聽生。
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佛法說的“慧”不是教人從讀書、研究而得的;那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自性”起用,的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能,這是人人自性本來具足的寶藏,須懂得開發。開發的方法是“孝敬”,這是“性德”,用性德開發自性的寶藏。佛法講“大圓滿”,即是孝道。如何能達到大圓滿?孝親尊師,師道是方法,孝道是目的。
佛菩薩示現不一定是出家的身分,《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五十叁位佛菩薩,示現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位,其余都是在家的佛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皆是在本分行業中,修覺正淨而成佛的。佛就是覺、正、淨。佛法是什麼?我簡單從佛的教義裏歸納了十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條是佛心。如果我們的心做到,就成佛了。“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四條綱領是佛菩薩的行爲,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行,末後“念佛”一條是總歸結。就是念前面九條,時常記住這九條,依照這九條去做。正在做時就是菩薩;真正做到圓滿,就成佛了。“菩薩”是學生天天在學習;“佛”是成就,智德圓滿的尊稱。果然照這樣做,即是真菩薩,不一定要受菩薩戒。若受了菩薩戒而做不到,即是假菩薩。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勉勵自己。
學佛的總目標是“大圓滿”,諸佛菩薩在各行各業爲世間人作模範。學佛的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樣,佛化家庭是一切家庭的好榜樣,這一家人在圓滿智慧中生活,所以是最美滿,最幸福的。若是學生,則學業、品德、身體健康皆是同學的模範,樣樣都好,這才是學佛。若經商開店則是一切商人的榜樣。所以,佛法裏沒有第二,樣樣第一。
五十叁參裏的佛菩薩,有作國王、作大臣的,文武百官、各行各業都有。這才曉得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涵蓋一切法,…
《生活的藝術(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