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宗教信仰的界限。五十叁參中的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皆是宗教領袖,皆是菩薩。佛法不是宗教,否則別的宗教就不來學佛。佛法是教育,所以沒有宗教的界限,任何宗教師徒,皆應當修學真實智慧的教育。
一九六七年,輔仁大學請我講演,機緣非常殊勝。輔大是天主教學校,那一天有十幾位神父坐在前兩排,我就勸這些神父學佛,皈依叁寶。我告訴他們,你們是上帝的好兒女,你們學佛,上帝不會反對,因爲佛是老師。好比學校的學生,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師。你們若依最有智慧的釋迦牟尼佛爲老師,深信天父聖母也很喜歡。佛陀的圓滿智慧是來自究竟的離相離念,真實不虛,是自性本能的德用,我們相應修學。我與輔大結的緣很深,以後亞洲主教團,在多瑪士修道院主辦“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羅光主教請我講授佛教精神生活。所以,我還有一些神父與修女的學生,他們對我的印象很好,彼此沒有界限。
今年二月一日,我參加澳洲昆士蘭省少數民族事務局主辦的多元文化論壇,共有十四個宗教團體參加。局長Mr.Uri Themal,OAM請我講演,我非常高興的把佛教介紹給他們,期望世界上每個宗教都能互助合作。我們在異中求同,從相同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良好的互助關系,共同謀求社會安全與繁榮。我講演之後,所有的宗教領袖都非常歡迎,我也正式成爲他們論壇的一員。此論壇每月聚會一次,負責人是Mr.Uri Themal,OAM局長。他希望突破種種界限,挽救社會,謀求世界和平,此人即是猶太教的佛菩薩,有智慧,心胸大,眼光遠,很難得。與會的宗教領袖們,豈非佛菩薩應化,令人敬服,我向他們致最高的敬意。我希望此論壇能普及整個澳洲,然後推行至世界各國,對于世界和平安定繁榮決定有幫助。
佛法的修學,必須落實在生活上,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做到孝親尊師。佛教導給我們的方法太多了,每部經論中都講得很具體。修學淨宗的,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淨宗的經論最少,主要就這叁部經,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需求。
淨宗叁經一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觀經》講的“叁福”。佛法提倡“福慧雙修”。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德,須靠自己修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是人天福德。向上提升就進入佛法,所以佛法是以此爲基礎。做不到這四條,連世間好人的標准都達不到,如何能學佛,如何能爲廣大群衆作典型!“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福德。再往上提升就是菩薩福德,“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必須落實在生活上,每句含義深廣無盡,可以涵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
佛法自始至終,就是說一“孝”字。中國大乘佛法表法的四大名山與四大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表孝敬、普陀山觀音菩薩表慈悲、五臺山文殊菩薩表智慧、峨嵋山普賢菩薩表實踐。這四大菩薩代表整個佛法修學的四大綱領。從地藏開始學起,地是一切衆生生存的根本。大地養育衆生,含藏無盡的寶藏,佛以它比喻“心地”。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必須曉得開發,才得受用。地藏菩薩教我們孝親尊師,即能開啓自性的寶藏。
孝親的範圍很廣,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我們除了養父母之身,也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常生歡喜快樂,才是盡孝。父母期望我們成聖、成賢,希望我們在社會上作好人,爲社會大衆造福。如果我們做不好,就是不孝。從小處看,童年作學生的,功課不好,使父母操心、失望,即是不孝。在學校裏,品德不好,不孝;身體不好也是不孝;不敬老師也不孝;不能與同學相處也不孝。成年之後踏進社會,不服從長官領導,令父母憂心,即是不孝;不能與同僚互助合作,不孝;不能善待部下,也是不孝。由此可知孝道之廣大,即是佛法中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唯一孝道而已矣。佛門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的孝道就不圓滿;必須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圓滿大覺成佛,孝道才圓滿。從初學直至成佛,徹始徹終,唯盡孝道而已。老師教導我們如何成就圓滿大孝的恩德很大,焉得不敬!
中國文字是充滿智慧的符號。“孝”字在六書中屬“會意”,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它的意義是標明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外國人講“代溝”,有代溝就是不孝。有外國人問我,中國人何以祭祀幾千年前,連面都未見過的老祖宗,這是他們想不通的。“孝”字表示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外國人沒有這種觀念。盡虛空遍法界原是一體的,這才是“孝道”的理體。
佛菩薩幫助一切衆生是無條件的,因爲人與人的關系的確是一體。我的鄰居與我很近,鄰居的另一邊又是鄰居,鄰居的鄰居就普及到全世界,整個世界是一體。這個世界再延伸至其他星球,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何況虛空世界皆是自性所現之物。還談什麼條件!所以佛菩薩的關懷與愛護是“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我們盡自己一點綿薄的能力,幫助一切大衆認識佛法,修學佛法,得佛法真實的利益,須盡心盡力做,沒有任何條件,應該這樣做;不這樣做就是不孝,就不是佛陀的學生。
現代人心理、思想、見解、精神、身體遭受到嚴重的汙染,所以産生許多奇怪的疾病。疾病的根源就是汙染,如果身心清淨,決定不會生病,決定不會衰老。不老、不病是真實的幸福,只要依照佛法的理論方法修學,確實可以做到。
譬如,李老師九十五歲時還不需要人伺候,眼睛明亮,音聲洪亮,講經說法有四、五百聽衆,自己燒飯洗衣服,不需要人照顧他。一般人以爲他好辛苦,他的身體健康,與年輕人一樣,這是真正幸福。若有人伺候,表示體能衰退,需要人照顧。他到最後兩年才接受學生照顧,九十七歲往生。我估計他應當可以活到一百叁十歲,他提前走了,當然別有因緣。身心清淨,百病不生。
現代飲食都有毒,慈悲心可解毒;心地真正慈悲,什麼樣的劇毒都能化解。佛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清淨平等慈悲,身體自然健康。
我們見到不少退休的老人,他退休不過兩年,就好像老了二十年似的。爲什麼?因爲他退休了,每日常想“我老了,沒有用了”,天天想老,身體就很快老化了。老了就有病,于是一身都是病。再回憶過去的李老師,每天只想到講經說法,思惟經義,沒想到老,也沒想到病,所以他就不老不病。心清淨,身清淨,環境自然就清淨。身心清淨,確實不容易衰老,也不會生病。生病也不必找醫生,不必吃藥。藥也有副作用,藥都是毒藥。一切諸法,無非一心,一心即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實智慧、健康長壽、一切德能、圓滿幸福的根本。
佛門常講的“大總持法門”,也就是整個佛教教學的中心綱領,此即“孝道”。所以,學佛從“孝親”學起,然後把孝道發揚光大。佛教導我們孝順一切衆生。慈悲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地藏菩薩的發揚光大。我們拜觀音菩薩,是學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自己即是觀音菩薩。大慈悲心,連劇毒都能化解,能消災免難。若自私自利,天天向觀音菩薩磕頭禱告,供一些香花水果,希望他保佑自己消災免難,這種行爲是有罪過的。因爲形同賄賂,把觀音菩薩看成貪官汙吏,還以爲自己天天拜觀音,爲什麼菩薩不保佑,其實你是天天在侮辱觀音菩薩。
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做早晚課,如同佛菩薩在自己面前,發願遵守佛菩薩的教訓。早課是提醒自己,不能忘記佛的教訓,今天一天要依教奉行。晚課是檢點反省,今天有沒有遵照佛的教訓去做,有則嘉勉,無則改進,力求自新。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利益。若早晨把經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他聽,與自己的生活行爲毫不相關,自以爲我是好佛教徒,這麼多年來一堂功課都沒缺,其實造作的罪過不小。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一年到頭天天騙,如何得了?學佛是學個明白人,千萬不可做這種糊塗事!早晚功課是學佛基本的課程,必須天天提醒自己,天天反省改進。
反省是改過自新,改過自新就是忏悔。拜《梁皇忏》、拜《水忏》不一定是忏悔。拜了之後,須知依教奉行,改過自新,才能消除業障。許多同修學佛很多年,得不到佛法利益,原因即是觀念、行爲發生錯誤。中國人常講,“光宗耀祖、光耀門楣”,意思就是我們所作所爲必定是別人的典範,讓別人生起恭敬心、仰慕心,向我們學習、效法,這樣才是奉行孝道,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
佛法常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若不是以理智爲基礎,慈悲就變成禍害,方便就變成下流了,所以一定要有文殊菩薩的智慧與理性。佛法的慈悲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將“孝順、慈悲、理智”完全落實在生活上,則舉手低頭、一一法中,無不是圓滿具足。穿衣裏具足孝親、慈悲、理智,吃飯裏也具足孝親、慈悲、理智,這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菩薩代表實踐,代表力行。把理論、方法落實在生活上,點點滴滴都做得圓圓滿滿。這才是佛教四大菩薩教導衆生,修學大乘的四大綱領。
佛教寺院本是學校,佛教教學提倡藝術化,美術、音樂、雕塑,乃至于建築,都含有很深的教學意義,確實達到大圓滿,充分顯示教學旨趣。佛教是將博物館與學校結合在一起,讓人進入山門,一句話都不必說,佛陀所教導的,我們都能體會明白了。
正規的佛教道場建築,進門第一座建築是天王殿,供奉護法神。大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兩旁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是中國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使人入門第一眼就看到他。他笑咪咪的、肚子很大,代表進入佛門的條件。第一要笑臉迎人。第二要有肚量,能包容。具足這兩個條件,才有資格入佛門做佛…
《生活的藝術(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