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迷惑”就是凡夫。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性德雖然本來具足,必要靠修德彰顯。修德,就是你要會過日子,要會生活。從前人說修行;現在聽“修行”兩個字,感覺很神秘、很神奇,很不容易體會裏面的意思。實際上,修行就是修正一切錯誤艱苦生活。
民國初年,小學生有一門“修身”的功課,現在沒有了。修身跟修行就很接近。“行”是生活行爲。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做法、說法,都是行爲。行爲有了錯誤,要修正過來,稱爲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生活行爲。聰明人從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動念。金剛般若說得非常透徹,非常圓滿,在起心動念處修。不會修的人,在行爲上修,在事上修,也行。這是枝枝葉葉,也能收到一點效果,但是效果不大。從根本上修,效果非常大,成就不可思議。我們要懂得修行。佛講得很清楚,修行的標准是“戒、定、慧”叁學,持戒、修定、開慧。“慧”是真實的智慧。“持戒”是廣義的說法,不只是五戒、十戒。如果這樣說法,意思就狹小,這不是佛的意思。“戒”是佛菩薩的教誡,就是所有經論裏的教訓,我們都要遵守。持戒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守規矩。持戒就是守法。我們一定要養成守法、守規矩的精神。除了佛教的之外,生活在這世界,國家憲法,及地方上的法律、規約,乃至于生活習慣、風俗、道德觀念,都要遵守,這都在持戒範圍當中。人守法,心就清淨,所以心安理得;心是安靜的,容易修定。不守法、不守規矩,教他修定,不可能得定。因戒生定。“定”就是真心、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凡夫的心不清淨,起作用是煩惱,是妄想。
讀《壇經》看到惠能大師,令人不能不贊歎,不能不佩服。惠能大師見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真羨慕,想想自己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差別在他的心清淨,我們的心散亂。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是增長六道輪回。天天在生輪回心造輪回業,不是修菩薩道。輪回是苦海無邊!我們今天搞的是這個,錯了!覺悟的人,趕緊從錯的地方回來修清淨心。
戒定慧,是佛法指導我們修行的總綱領。其他一切法門,都不出戒定慧叁個大綱。《無量壽經》經題就有“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可見經題上,戒、定、慧叁學清清楚楚。不但具足“叁學”,而且具足“叁寶”。學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僧叁寶,要了解叁寶真正的意思,不能執著在形相上。執著在形相上就錯了。《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明明告訴你,不能從相上看,要體會相所代表的真實意思,才得受用,才能真正得利益。
“佛”代表覺,佛是大覺之人。“法”是經典,代表佛知佛見,正知正見是如來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諸佛如來對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僧”代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才是真正的叁寶。叁寶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學佛一入門,就把修學的原則、方向傳授給你、教給你,這是“傳授叁皈”。所以,傳授叁皈不是皈依一位法師;是請求法師把叁寶傳授給你,把覺正淨傳授給你。從今而後,依照這個綱領、原則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要覺悟,不能迷;要正知見,不能有邪知見;要保持清淨心,心地不能被汙染,所以佛法修的是覺正淨。覺、正、淨就是戒、定、慧,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覺正淨圓滿,本具的智慧就現前。《般若經》講的“實相般若”就現前,實相般若是自性裏本具的,就是經上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諸佛所證之法,諸佛所得之法。這法在我們的自性之中,不在外。自性就是真心。學佛沒有別的,就是把真心發掘出來;把妄心舍棄。妄心是生滅心。妄心是指念頭,念頭是虛妄的,前念滅了,後念就生,生滅永遠沒有停止,這是妄心、妄念、妄想。把妄想舍棄,真心就現前。真心是清淨心,沒有生滅,所以清淨心生的是真智慧。
由此可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是從清淨心裏生的,是從禅定功夫裏生的。念佛法門,是用念“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方法。這方法手段跟禅宗不一樣,但方向目標完全一致。淨宗稱爲“一心不亂”,禅宗稱爲“明心見性”。“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方法不一樣,達到的目標完全相同。
每個宗派、法門,所用的方法都不同,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手段、門徑不同,可是都是成佛之道,到後來成就是相等的,完全相同。這就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佛說這麼多法門,任憑選擇,佛不執著你一定要修什麼。佛沒有定法可說,法門是自己斟酌選擇的。當然,選擇的條件要適合自己的根性、程度,還要適合現實的生活環境。我們就修得很快樂,就沒有障礙。無論修那一個法門,決定不違背覺正淨,這就是佛法,就是正法。如果教你修這個法門,你還是迷惑,還是邪見,心裏還有汙染,這就不是佛法,不是正法。在這個時代,佛法邪正的辨別,從這些地方觀察,就決定不會有差錯。
現前這個時代,一定要很謹慎,很小心的辨別。佛在《楞嚴經》裏告訴我們,在末法五濁的時代中;“濁”就是汙染,不但物質環境汙染,人性的汙染、心地的汙染、精神的汙染,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狀況。佛說這個世間“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用什麼方法辨別邪正,大乘經裏確實有標准。依照這個標准,邪與正,我們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知道應該如何取舍、如何學習。
學佛入門之處,是我們最關心的課題。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裏告訴我們“淨業叁福”,又說這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叁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諸佛”就說明不是修一個法門成就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任何法門都能圓成佛道。但是任何法門,都要以這叁條做基礎。就像蓋房子一樣,蓋幾百、幾千棟房子,形形色色都不一樣,美侖美奂,而地基是相同的,都要建築一個堅固的基礎。“叁福”是一切法門、一切諸佛因地修學共同的基礎,“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叁福的第一條是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真做到才行,做不到是不行的。做到,才能得受用,才能得利益;做不到,是假的,不是真的。
“孝”,中國古聖先賢非常重視。可以說,中國文化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殊不知,印度的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首先我們對“孝”要有正確的觀念。什麼是“孝”?中國文字的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充滿了智慧。“孝”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這兩個字結合起來就是“孝”。這是會意,教你體會這個意思:父子是一體。西方人父子有代溝,孝就沒有代溝。孝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自體。此事西方人很難懂,有一些外國人問我,你們中國人很奇怪,你們的老祖宗,已經幾百年、幾千年,根本沒有見過面,爲什麼還要拜他,還要祭祀他?外國人不曉得,生命是一體,這是“孝”的觀念。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是縱的講。橫的方面即是“橫遍十方,豎窮叁際”,用一個符號來代表,就是“孝”字。這才曉得盡孝之難。
什麼人能把孝做得圓滿,沒有絲毫的欠缺?只有成佛,孝道才做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缺一分,還不圓滿。“孝養父母”,不僅是養父母之身,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爲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的創始人,稱他爲“本師”。
“養父母之心”,如果讓父母憂慮操心,這就不孝。譬如我們念書,功課不好,考試不及格,父母擔心、難過,這是不孝。在學校品行不好,不聽老師的話,父母又憂慮,這就是不孝。在家庭裏兄弟不和、家族不和、親戚朋友不和,父母都憂慮、憂心。養父母之心,很不容易。必須讓父母常常生歡喜心,這是盡孝道。
當你踏進社會,在你上面有領導人,在你下面有幹部。能服從長官,愛護部下,能與同階的同事互助合作,你的父母才放心。孝養父母涵蓋無量無邊的行門。常在大乘經上念到“菩薩修六度萬行”。六度萬行都在“孝”字裏;沒有一門是在孝字之外的,所以佛法說“孝養父母”,這是根本。徹始徹終,學佛從孝道學起,到孝道圓滿,就成佛。學佛沒有別的,就是盡孝而已,這是“養父母之心”。
“養父母之志”。父母希望子女有智慧,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子女做不到,這是不孝。父母如果真的明了,開悟了,希望你成佛;而你只成等覺菩薩,還不能滿他的願,明心見性,還缺一分,還不圓滿。這才知道,要成究竟圓滿佛,孝道才打一百分,才滿分!成阿羅漢,菩薩都拿不到滿分。所以,“孝”字就是行門正確的觀念,是正知正見,是真實的覺悟。
“養”就是行,佛法裏常講“觀行”。“觀”是觀念;“行”是生活行持。“孝”是觀念;“養”是行動,涵蓋了佛門裏所說“一切菩薩的觀行”,才知道佛陀教導的真實,佛陀教導的重要。
“奉事師長”。我們怎麼會懂得孝道,怎麼知道行孝?全是老師教導。老師沒有教別的,無非是教你盡孝而已。仔細看看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典,這一部《大藏經》裏,講什麼?教什麼?教孝、教孝養。教別的,有世間學校的老師。佛陀這位老師,教我們根本法。所以,對于老師的教誨要奉行,要懂得尊師重道。如何對老師尊重?老師教導我們的,把它完全做到,這才是尊師。不只是對老師的恭敬,那沒有用處;要把老師的教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
後面這些句子,都是一些具體的綱領、原則。首先要我們培養慈悲心,培養愛心。慈悲心跟現在一般人講的愛心,是同一樁事。爲什麼說“慈悲…
《生活的藝術(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