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說“愛”?自然有差別,世間人講愛,是感情的,是從情生的;佛講的愛,是從理智生的,從智慧生的,這種愛稱爲“慈悲”。世間人感情不穩定,變化很大,今天愛,明天不愛,靠不住!世間人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所用的是“叁心二意”。因此世間人跟你講“我愛你”,你不能相信,不能上當!當知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說“我很恨你”,你也不要在意,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它的變化太大,變化無常。佛菩薩講愛是真的,永恒不變。因爲它是從智慧生的,從理性生的;它不是感情的,才是真的。所以,佛教我們要培養慈悲心,從智慧、理性生出對父母、對兄弟姐妹的愛心,擴大到對家族,再擴大到愛護一切衆生。從愛緣慈(一家人),衆生緣慈,法緣慈,最後到大慈大悲。這是以清淨、平等心愛護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從此地擴大、拓開心量、這樣才能明心見性,圓滿成佛。
“修十善業”。在生活行持上,應當怎麼做?具體的做法,佛跟我們說了十樁事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叁善;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口四善;意不貪、不嗔、不癡,是念頭上的叁善業。守住這十善業,應用在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樣做就沒錯。這都是講原則,在生活上的應用是有變化的;變化再多,總不離這原則,就對了。懂得這些原理、原則,不難!如何能活活潑潑的應用在生活上,這才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修持,一定要依靠老師教導。所以,我們一生要有成就,師友是很重要的關鍵。要有好老師、好的同參道友。佛教導我們,孝親之下重要的,就是尊師重道,奉事師長。親與師相提並論,這是不可不知道的。
做到叁福的第一條,即是具有人天福的基礎,才能學佛,才能接受佛法。經典裏常常提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善”是有標准的,即做到前面的四句,具足這個條件,可以當佛的學生,接受佛法。
叁福的第二條“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一入佛門,佛教你“受持叁皈”,就是一定要遵守覺、正、淨叁個原則。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求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無論修學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總不離這個原則,這才是佛弟子,才是真正學佛。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知見,一天比一天純正;迷惑,一天比一天減少,多快樂,多自在!這是基本的原則。從原則裏,我們學持戒,學威儀。持戒是守法、守規矩。威儀就是處事待人接物,有禮貌、有節度;做事情有方法,有程序,有條不紊,都包括在威儀裏。然後我們的生活就自在、就快樂,真正享受到幸福美滿。
成立淨宗學會,這個構想是早年夏蓮居居士提出來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非常合乎現代化。佛法是教學,教我們生活,永遠站在現代化的前端。佛法講求的是現代化、本土化,所以佛陀教育能受一切大衆的歡迎。仔細觀察,兩千年前佛教初傳到中國就中國化。生活方式完全采取中國式的,沒有用印度的。道場的建築,是中國的式樣;衣著也是中國的樣子,不是印度的服裝。一切生活全是中國化,受到中國人歡迎。如果當年佛法傳到中國,道場建立是印度的式樣,中國人絕對不進去,那是外國文化。這才知道世尊在大乘經,就像《金剛經》裏所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華嚴》說:“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楞嚴經》講:“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些教訓,都是教我們要考慮現實,決不能離開現實的生活。有一年我在邁阿密講經,還有不少外國人,他們學佛相當虔誠。我就告訴他,佛教沒有傳到美國來。他問爲什麼?他覺得美國佛教也很興盛。我問他,你看看那一尊佛相面孔是美國人?他一看就明白了!沒有美國人像的佛相,也沒有美國人像的菩薩相。
佛教在中國,佛菩薩相貌像中國人,仔細觀察日本造的佛菩薩相,像日本人。西藏密宗的佛菩薩相像西藏人。泰國的佛相像泰國人。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隨心應量”。更進一步,連生活方式也完全相同。所以,在美國建道場,要建白宮的式樣。如果建中國宮殿式的,不能弘法,人家一看,這是外國文化,美國人在外面看看,不會進來的。建成白宮的樣子,不請他進來,他自己會走進來。到裏面一看,佛菩薩形象都是美國人的面孔,怎麼不歡喜?這是教育,一定要懂得。佛教傳到這裏,是教美國人,不是教中國人的。過去印度大德到中國來,是教中國人的,不是教印度人的。要懂得本土化與現代化,才會被一切大衆歡迎。一切大衆都能接受,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乃至于社會問題。不但個人喜歡你,整個國家社會都喜歡你,才真正造福國家社會,真正爲世界帶來祥和。這都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然後才曉得自己怎樣修學、怎樣努力。
菩薩修的六度,是生活上的六個原則。淨宗學會成立之後,在行門上,訂了五個科目。就是叁福、六和、叁學、六度、普賢十大願王,五個科目,就能帶給我們美滿快樂的人生。一定要真做!
叁福的第叁條,才真正契入佛法的核心。第二條“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是佛法的初學,像是新生訓練。第叁條才入了正科。經文有四句,第一句是“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的心。徹底覺悟,就是對于人生宇宙的真相理解。即使不能徹底理解,也要有相當程度的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不會迷失一生的方向。
“深信因果”。世、出世間法總不離因果。因果變化無窮,因變成果,果又是因。對前面的果來說,它變成因。對後面的因而言,因變成果,因果循環無有窮盡。所以佛講,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對于這種道理、事實,要深信不疑。真的把因果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因果自己可以掌握。怎麼掌握?因變成果,當中要有“緣”。因是沒法控製的,但是“緣”操在自己手上。所以,佛法講“緣生”,不講“因生”,就是我們可以掌握緣。能掌握緣,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果報,就有求必應,道理在此。如果你不會掌握緣,你所求,往往與心願相違,求不到。要明白這道理,曉得事實真相,掌握住緣。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真的。《華嚴經》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識所變就是從心想生。如果只說“唯心所現”,所現的法界稱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的。心是真心,不是妄心。《華嚴經》講的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皆是唯心所現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如何變成十法界?“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識心是妄心,不是真心,是從心想生。如果你把道理搞清楚,把事實真相搞明白,抓住它,你就得自在。不老、不病、不死,就做得到。它有理論,有方法。
人爲什麼會老?年歲大了,他就想,老了!如果不相信,你可以試驗一下。有幾位學佛的醫生,我跟他們談這件事,他們點頭肯定。人在工作時,沒有老死的妄念,年輕力壯;但若退休,才過了兩年,他就蒼老似十幾二十年。爲什麼老得那麼快?因爲退休,沒有事情做,想到我老了,天天想老。老了就這裏痛、那裏痛,就病,天天想病,天天上醫院,老病從妄想來的。念佛的人就不一樣。念佛人年歲很大的,因爲沒想到老,也沒想到病。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活到九十五歲,還不要人照顧,還是自己燒飯、洗衣服。九十七歲往生的,最後兩年,才答應學生照顧他。身體健康,音聲宏亮,往生前兩個星期還講經,不老!九十幾歲的人,大概只有我們一般七十歲的樣子。他在七十歲的時候,只有四十歲的樣子。什麼原因?他沒想老,沒想病。“一切法從心想生”。爲什麼不老?不想老就不老,不想病就不病,不想死就不死!佛法有道理、有理論、有方法。如果真正搞通,能靈活運用,真善美慧的人生,真正得到。要是不懂得這些道理跟方法,世間所講的真善美,盡是有名無實,得不到的。
佛法首先教我們要有健康的思想、純正的思想:覺正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怎麼會生病。一切疾病的來源是染汙。最嚴重的是心理的汙染,所以佛稱貪嗔癡是“叁毒煩惱”。內裏有貪嗔癡叁毒,外面又有嚴重汙染相感。那能不生病?若把裏面的貪嗔癡拔掉,外面再惡劣的環境也染不上。你的身體怎會不健康,怎會不長壽?怎會衰老?學佛,我們看諸佛菩薩就是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快樂、幸福、美滿的樣子,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看了之後,要知道向他學習,這就對了。
如果學佛的人學得那麼痛苦,讓別人看了,佛法還能學?這不能學!學佛要活潑,學佛要快樂,讓別人看了羨慕。他就會自動來打聽,你爲什麼那麼快樂,爲什麼那麼幸福?你就可以告訴他,幸福快樂是怎麼得來的,傳授給他。所以,古來的祖師大德們,無論在家、出家,都是給一切大衆、給社會做一個最好的典型、模範。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從這些地方去覺悟、學習,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到。愈是深入,愈不可思議。愈是深入,愈歡喜,真的是欲罷不能。要深解義趣,必須認真的做,解行相應。解幫助行,行能幫助更深入的理解,才真正有味道,才真正得法喜充滿。學佛人如果學得有煩惱,沒有歡喜心的時候,必須要覺悟,要反省,要檢點,一定出差錯了。
學佛,無論處在什麼樣的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總而言之,法喜充滿,才是正常的。如果學得有煩惱,沒有歡喜心,不是理論上錯誤,就是方法上錯誤,一定出了錯誤。要把原因找出來,把原因消除,才能走上正常的道路。
在日常生活當中,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五十叁位法身大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諸佛”。這五十叁尊佛所表現的,他們的身分,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這就說明,學佛不一定要出家,任何行業都可以成菩薩,都可以成佛。不必要改換你的生活方式,不必改換你的工作,不要改換你的生…
《生活的藝術(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