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的艺术(1)▪P2

  ..续本文上一页迷惑”就是凡夫。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性德虽然本来具足,必要靠修德彰显。修德,就是你要会过日子,要会生活。从前人说修行;现在听“修行”两个字,感觉很神秘、很神奇,很不容易体会里面的意思。实际上,修行就是修正一切错误艰苦生活。

  民国初年,小学生有一门“修身”的功课,现在没有了。修身跟修行就很接近。“行”是生活行为。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做法、说法,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要修正过来,称为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生活行为。聪明人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动念。金刚般若说得非常透彻,非常圆满,在起心动念处修。不会修的人,在行为上修,在事上修,也行。这是枝枝叶叶,也能收到一点效果,但是效果不大。从根本上修,效果非常大,成就不可思议。我们要懂得修行。佛讲得很清楚,修行的标准是“戒、定、慧”三学,持戒、修定、开慧。“慧”是真实的智慧。“持戒”是广义的说法,不只是五戒、十戒。如果这样说法,意思就狭小,这不是佛的意思。“戒”是佛菩萨的教诫,就是所有经论里的教训,我们都要遵守。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守法、守规矩。持戒就是守法。我们一定要养成守法、守规矩的精神。除了佛教的之外,生活在这世界,国家宪法,及地方上的法律、规约,乃至于生活习惯、风俗、道德观念,都要遵守,这都在持戒范围当中。人守法,心就清净,所以心安理得;心是安静的,容易修定。不守法、不守规矩,教他修定,不可能得定。因戒生定。“定”就是真心、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凡夫的心不清净,起作用是烦恼,是妄想。

  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令人不能不赞叹,不能不佩服。惠能大师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看到真羡慕,想想自己常生烦恼,人家常生智慧。差别在他的心清净,我们的心散乱。无量无边的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是增长六道轮回。天天在生轮回心造轮回业,不是修菩萨道。轮回是苦海无边!我们今天搞的是这个,错了!觉悟的人,赶紧从错的地方回来修清净心。

  戒定慧,是佛法指导我们修行的总纲领。其他一切法门,都不出戒定慧三个大纲。《无量寿经》经题就有“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可见经题上,戒、定、慧三学清清楚楚。不但具足“三学”,而且具足“三宝”。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法、僧三宝,要了解三宝真正的意思,不能执著在形相上。执著在形相上就错了。《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明明告诉你,不能从相上看,要体会相所代表的真实意思,才得受用,才能真正得利益。

  “佛”代表觉,佛是大觉之人。“法”是经典,代表佛知佛见,正知正见是如来的智慧德能,也就是诸佛如来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才是真正的三宝。三宝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佛一入门,就把修学的原则、方向传授给你、教给你,这是“传授三皈”。所以,传授三皈不是皈依一位法师;是请求法师把三宝传授给你,把觉正净传授给你。从今而后,依照这个纲领、原则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要觉悟,不能迷;要正知见,不能有邪知见;要保持清净心,心地不能被污染,所以佛法修的是觉正净。觉、正、净就是戒、定、慧,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觉正净圆满,本具的智慧就现前。《般若经》讲的“实相般若”就现前,实相般若是自性里本具的,就是经上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诸佛所证之法,诸佛所得之法。这法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不在外。自性就是真心。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把真心发掘出来;把妄心舍弃。妄心是生灭心。妄心是指念头,念头是虚妄的,前念灭了,后念就生,生灭永远没有停止,这是妄心、妄念、妄想。把妄想舍弃,真心就现前。真心是清净心,没有生灭,所以清净心生的是真智慧。

  由此可知,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清净心里生的,是从禅定功夫里生的。念佛法门,是用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方法。这方法手段跟禅宗不一样,但方向目标完全一致。净宗称为“一心不乱”,禅宗称为“明心见性”。“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

  每个宗派、法门,所用的方法都不同,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手段、门径不同,可是都是成佛之道,到后来成就是相等的,完全相同。这就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佛说这么多法门,任凭选择,佛不执著你一定要修什么。佛没有定法可说,法门是自己斟酌选择的。当然,选择的条件要适合自己的根性、程度,还要适合现实的生活环境。我们就修得很快乐,就没有障碍。无论修那一个法门,决定不违背觉正净,这就是佛法,就是正法。如果教你修这个法门,你还是迷惑,还是邪见,心里还有污染,这就不是佛法,不是正法。在这个时代,佛法邪正的辨别,从这些地方观察,就决定不会有差错。

  现前这个时代,一定要很谨慎,很小心的辨别。佛在《楞严经》里告诉我们,在末法五浊的时代中;“浊”就是污染,不但物质环境污染,人性的污染、心地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状况。佛说这个世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用什么方法辨别邪正,大乘经里确实有标准。依照这个标准,邪与正,我们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知道应该如何取舍、如何学习。

  学佛入门之处,是我们最关心的课题。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告诉我们“净业三福”,又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非常重要。“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诸佛”就说明不是修一个法门成就的,无量无边的法门,任何法门都能圆成佛道。但是任何法门,都要以这三条做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盖几百、几千栋房子,形形色色都不一样,美仑美奂,而地基是相同的,都要建筑一个坚固的基础。“三福”是一切法门、一切诸佛因地修学共同的基础,“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三福的第一条是人天福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真做到才行,做不到是不行的。做到,才能得受用,才能得利益;做不到,是假的,不是真的。

  “孝”,中国古圣先贤非常重视。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殊不知,印度的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首先我们对“孝”要有正确的观念。什么是“孝”?中国文字的确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就是“孝”。这是会意,教你体会这个意思:父子是一体。西方人父子有代沟,孝就没有代沟。孝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自体。此事西方人很难懂,有一些外国人问我,你们中国人很奇怪,你们的老祖宗,已经几百年、几千年,根本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还要拜他,还要祭祀他?外国人不晓得,生命是一体,这是“孝”的观念。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纵的讲。横的方面即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用一个符号来代表,就是“孝”字。这才晓得尽孝之难。

  什么人能把孝做得圆满,没有丝毫的欠缺?只有成佛,孝道才做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孝道还缺一分,还不圆满。“孝养父母”,不仅是养父母之身,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志。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的创始人,称他为“本师”。

  “养父母之心”,如果让父母忧虑操心,这就不孝。譬如我们念书,功课不好,考试不及格,父母担心、难过,这是不孝。在学校品行不好,不听老师的话,父母又忧虑,这就是不孝。在家庭里兄弟不和、家族不和、亲戚朋友不和,父母都忧虑、忧心。养父母之心,很不容易。必须让父母常常生欢喜心,这是尽孝道。

  当你踏进社会,在你上面有领导人,在你下面有干部。能服从长官,爱护部下,能与同阶的同事互助合作,你的父母才放心。孝养父母涵盖无量无边的行门。常在大乘经上念到“菩萨修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都在“孝”字里;没有一门是在孝字之外的,所以佛法说“孝养父母”,这是根本。彻始彻终,学佛从孝道学起,到孝道圆满,就成佛。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尽孝而已,这是“养父母之心”。

  “养父母之志”。父母希望子女有智慧,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子女做不到,这是不孝。父母如果真的明了,开悟了,希望你成佛;而你只成等觉菩萨,还不能满他的愿,明心见性,还缺一分,还不圆满。这才知道,要成究竟圆满佛,孝道才打一百分,才满分!成阿罗汉,菩萨都拿不到满分。所以,“孝”字就是行门正确的观念,是正知正见,是真实的觉悟。

  “养”就是行,佛法里常讲“观行”。“观”是观念;“行”是生活行持。“孝”是观念;“养”是行动,涵盖了佛门里所说“一切菩萨的观行”,才知道佛陀教导的真实,佛陀教导的重要。

  “奉事师长”。我们怎么会懂得孝道,怎么知道行孝?全是老师教导。老师没有教别的,无非是教你尽孝而已。仔细看看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经典,这一部《大藏经》里,讲什么?教什么?教孝、教孝养。教别的,有世间学校的老师。佛陀这位老师,教我们根本法。所以,对于老师的教诲要奉行,要懂得尊师重道。如何对老师尊重?老师教导我们的,把它完全做到,这才是尊师。不只是对老师的恭敬,那没有用处;要把老师的教诲,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做到。

  后面这些句子,都是一些具体的纲领、原则。首先要我们培养慈悲心,培养爱心。慈悲心跟现在一般人讲的爱心,是同一桩事。为什么说“慈悲…

《生活的艺术(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生活的艺术(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