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二卷)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二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中一百叁十一面,請看經文:

  【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這是世尊爲我們說出,主命鬼王他已經在很長時間裏面,以大鬼王的身分來幫助一些苦難的衆生。前面所說是說他修因,修善因一定會感得善的果報,佛爲我們說出往後一百七十劫的時候,他就示現成佛,佛的名號叫“無相如來”。那個時代,這個時代也有名號,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出現這個時代,這個劫的名字稱爲“賢劫”。他那個時代叫“安樂”,從名字上來看,佛出世那個時代非常美好。而世界的名稱,我們這個世界現在叫娑婆,娑婆是梵語,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的人很苦,他能夠忍受得了,堪忍世界。無相如來將來他的世界叫“淨住”,我們看到“淨住”兩個字,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非常接近,而壽命也是屬于無量壽。

  世尊此地這一段的開示,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啓示,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惡道裏面的許多鬼王,都是諸佛如來應化在其中,也有許多法身大士在這裏面修行。正是《法華經普門品》裏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現身說法必定與這些衆生緣分成熟了,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僅是這一世,過去累劫以來,我們與一切衆生是不可以不結緣,緣有善緣、有惡緣,有染緣、有淨緣,如果在佛法裏面還有法緣,統統都是緣,有緣這才能得度,沒有緣那就度不了,縱然跟衆生結的惡緣也行。像主命鬼王他們在叁惡道現身,度惡道衆生,那是這些衆生惡緣成熟了,他墮在惡道,菩薩也不舍棄,也到惡道裏面來示現同類身,去勸導他們回頭,勸導他們斷惡修善。這種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也明了我們現在應該要怎麼作法。

  雖然在原則上講,只是一個“緣”的問題,我們與一切衆生最殊勝的是結法緣,法緣裏面不帶煩惱,所以對自己、對別人都減少障礙。緣裏面縱然是善緣,諸位要曉得,善會變成惡,諺語裏所謂“樂極生悲”,愛到極處就生嗔恨;諸位要曉得,惡不會變成善,恨很難變成愛,愛變成恨很容易。所以這個世界極苦的世界,學佛就學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人我們跟一切衆生結淨緣,清淨的緣,也就是說善惡兩邊都舍棄。舍不是事上舍,是心上舍,事上善惡遇到了,總是免不了要接觸、要往來,這就結一切善惡緣,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善緣也是淨緣,惡緣也是淨緣,要懂得這個道理。如果在一切境界當中,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如果我們生心,起心動念有好惡、有取舍,這個緣就是染緣,染緣的報很苦。如果在一切人事環境接觸裏面,自己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善惡境界都是淨緣,在我們淨宗講都是淨業。淨業的果報,念佛是決定求生淨土,不懂得念佛求生淨土,淨業的果報多半是在色界天,因爲欲界天都還有染著,色界天染著就輕了,這是不能往生也都生天界,所以這個道理要懂,善決定有善果。

  不但主命鬼王將來要成佛,我們知道所有一切衆生將來都會成佛,這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會作佛,只是成佛早晚不同,所以諸佛如來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都是諸佛。我們今天學佛要想功夫得力,首先要把觀念轉過來,這一點非常重要。決定要把一切衆生看作“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能有這個覺悟、有這個想法、有這個看法,你跟佛就接近,爲什麼?這是佛的看法、是佛的想法。這個看法想法決定是事實,不是說我應當要作如是觀,不是的,它是事實,衆生迷惑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想成佛,快速的成佛,成佛的捷徑無過于觀念轉過來,所以對一切衆生就能盡孝,能竭誠恭敬,爲什麼?他是諸佛,這是修行,我們講修行穩當快速,真正是捷徑。

  自己這一生當中應當要想一想,應當自己要問一問,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我爲什麼要來?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人能夠常常有這種反省,覺悟了!不至于迷在妄想執著裏面,不至于迷失在五欲六塵之中。沒有學佛的人很少人有這種意識,學佛的人又有幾個醒悟過來的?真正醒悟過來之後,在這裏面尋求答案,有了答案,你這一生心情是安定的,爲什麼?你作人無論時間長短,時間長短就是壽命的長短,你有目標、你有方向,你這一生過得很有意義,過得很有價值;這是首先把自己定位,這個重要。我們得人身、聞佛法,把自己定位在哪裏?定位在弘法利生,決定要把這樁事情做好,盡心盡力去做得圓圓滿滿,你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定位在念佛堂領衆修行,一切萬緣放下,死心塌地執持名號,領導大衆、協助大衆老實念佛,這也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這是講出家人,我們舉出這簡單的例子。如果是領衆,認真發心,領衆是照顧大衆,爲大衆服務,這個道理要懂得。寺院住持、當家、這些執事,古時候說執事是菩薩,不是凡人,凡人在道場是清衆,是凡人,這些佛菩薩來服務的,爲大衆服務,不可以是有權有勢、有地位作威作福,那就壞了,與法相違背。什麼法?與性德相違背,違背性德我們知道果報在叁途。

  所以社會講的領導,無論哪個階層如果與性德相應,用現在的話來說,爲大家服務,這就是積功累德,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過來。愈是在高位之上,像一個寺院你是叢林主席,你是道場的住持,你是爲整個道場服務的。如果你用這種心態你在修行,真修行,服務是修行,與自己用功妨不妨礙?不妨礙。智者大師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你往生是什麼樣的品位?他說:如果我不領衆,不做這些雜務事情,一心念佛,我的品位就很高,因爲領衆常常分心,精神不能集中,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這話是不是真的?也可以說真的,也可以說不是真的,我們要懂得祖師說話的意思,他這話意思很深。如果是凡夫做住持當家,管理道場行政事務,確實對自己往生的品位有傷害,但是他最低一個標准是決定可以往生,品位低一點沒有關系,舍己爲人,這是對凡夫僧來講。如果對聖賢僧來說那就不一樣,工作、服務就是修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服務大衆,一天到晚非常繁忙,這事上繁忙,心地清淨,叁輪體空,一塵不染,他的戒定慧叁學都完成,他怎麼不是修行?

  我們看禅宗惠能大師在黃梅,他每天的工作是服務大衆,廚房裏面劈柴、舂米,有沒有耽誤他的功夫?沒有,不但沒有,成熟自己的功夫。別人修禅定要到禅堂打坐,他修禅定,舂米是修禅定,劈柴是修禅定,每一天接觸常住這些大衆是修禅定,無時無刻不在定中,能大師能做到,智者大師又何嘗做不到?所以我們把這些連起來想一想,就知道智者大師那個話裏頭話中有話,問題你會不會學?但是畢竟覺悟的人少,不覺的人多,所以智者大師說這個話用意就很深。他這個用意就是警告,這一些從事于服務工作的人員,給他一個警告,如果你自己所作所爲不如法,不能與法相應,對自己就有損害;如果與法相應,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對自己的修持都是成就,佛氏門中哪一法不是佛法?相應了法法皆是,宗門大德常說“左右逢源,頭頭是道”,那是真正的成就。由此說來,歸根結柢就是兩個字—覺迷。我們如何能夠在生活當中,在工作裏面,常常保持著覺而不迷?覺迷要如何保持?一念私心就迷了,這是關鍵、是樞紐,一念好惡就迷了,才起心動念就迷了。而你能夠起心動念,爲服務一切衆生這就是覺了,沒有自己,全心全力爲社會大衆服務,覺了。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在九法界裏面,現身說法爲大衆服務。他示現的身分,我們在五十叁參裏面看到,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各行各業,什麼樣的行業他都示現,什麼樣的工作他都去做。不但對于自己道業沒有妨害,天天在提升自己,像我們在經上看到,從十住提升到十行,從十行提升到回向,從回向提升到十地。總而一句話說,就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一切衆生,提升自己菩薩的階位,那就叫修行。修什麼行?把私心修掉,把自利修掉,縱然站在很高的地位是服務大衆,不是在那裏居這個權位作威作福,不是的,服務大衆,就是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過來之後,那都是菩薩行,無論在什麼職位,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只要是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衆生,菩薩事業。一念爲自己那就造業了,我們在經上看到,而在事實上看到就更多更多,所以這個經文給我們莫大的啓示,一定要懂得種善因才得善果。善跟惡,一念爲衆生是善,一念爲自己決定是惡,這是我們必須要理解,必須要掌握的。怎樣把我私舍掉,這是我們修行入門之處,你功夫才能得力。再看底下經文,一百叁十二面: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議。所度天人。亦不可限量。】

  (這個地方如來,“來”大概是個錯字,你們經上是不是來?應當“其事如是”。查查別的本子,查查其他的《地藏經》的本子,查這個字,應當是“如是”,比較上好懂。如是,你那個本子是哪一種?對對對不錯!這是我們一看的時候,應當是“如是”,大家把它改過來。)這是世尊叫著地藏菩薩,告訴他,“是大鬼王”就是指主命鬼王,廣義的來說是指地獄、餓鬼道裏面所有的這些鬼王,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他注解裏面講,“其事不可思議者,約本而歎迹也”,他的本來面目是佛菩薩、是法身大士,他現的相是鬼王之相,我們應當曉得。他注解後面有幾句話我們念一念,注解後面就這段注解末後這兩行,“又複應知,一切皆是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是《楞嚴經》上,“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若了此意,則于諸聖權實化門,思過半矣”,這是用《楞嚴經》上的幾句話來做個總結,結得好,確確實實…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