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卷)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中第一百一十面。前面經文說了一個比喻,比喻比較淺顯、比較好懂,向下的經文這是法合,來合這一段比喻來說。請看經文,在第一行: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衆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衆,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再曆。】

  這一段文非常值得我們警惕。菩薩在叁惡道勸導這一切惡道的衆生,讓他們覺悟、讓他們忏悔、讓他們回頭。凡是在惡道裏面,能生一念真實忏悔心,都能夠立刻脫離惡道,這些事情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很多很多。有許多同修看到之後不能生信,以爲一生當中造了許許多多的罪業,墮在惡道裏面尤其是不容易脫離,這經上講的是墮落惡道很難脫離。爲什麼一念真誠忏悔,他就那麼容易出來?實實在在講就是惡業衆生,那一點一念真誠忏悔的心,很不容易生起來,道理在此地。他能夠生一念心,他是真忏悔,他不是假的,真回頭。中國古時候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他這一回頭好人當中的好人,那多希有!問題就是他在惡道裏。我們人道裏面,一念真心回頭的人有幾個?人的頭腦比叁惡道衆生的頭腦清醒得多。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法,十法界愈是往上面去頭腦愈清醒不迷,愈往下面去愈迷惑、愈不清醒,地獄那是到極處,迷到極處了。在那個環境當中,他要生一念清淨心、一念忏悔心,你就曉得是多麼希有難得。因此佛才說,惡道很難出離,道理在此地。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爲什麼墮落在輪回裏面,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脫離不了六道輪回,什麼原因?你就曉得那一念真心忏悔是多麼難發現,道理在此地。

  凡聖真正就是一念之隔,一念覺超凡入聖,一念迷永處輪回,就在這一念之間。佛菩薩救度衆生沒有別的,就是勸衆生一念覺,他一念覺超生。超生到什麼境界?那就看他覺的程度。如果是徹底覺悟,從地獄就可以成佛,你相信嗎?我們讀《無量壽經》相信,《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能令九法界衆生平等成佛,這是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佛如果不能夠教地獄衆生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能力就值得我們懷疑,佛還有做不到的事情!佛是真正能做到,問題是地獄衆生肯不肯合作?不肯合作、不肯相信、不肯依教奉行,那佛就沒有辦法了。這不是佛的能力不夠,是對方有障礙、有業障。大家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就曉得真心可貴。我們今天在社會上,你學佛了,什麼叫學佛?你是真學佛,你還是假學佛。真學佛沒有別的用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衆生,你就用的真心。如果還是自欺欺人,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管用,正是古德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踏進念佛堂幾個人會得一心,幾個人會高品位的往生,就看他用的是什麼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你生到哪一品也看你用的是什麼心?如果你是究竟圓滿的真誠心,你決定生到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諸位要知道,實報土上品上生,到那裏就作佛,就成佛了。所以看你用真心的程度。

  真心還有區別?有,怎麼會沒區別?《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用真心,真心用的多少不一樣。才用少分,用一點點真心,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再多一點,那你就二住菩薩。所以是究竟圓滿的真心,你就是佛果,如來果地。等覺菩薩真心裏頭還摻雜一品妄,這四十一品虛妄的叫無明,四十一品無明,他還有一分無明沒有斷,他還不圓滿。所以這一樁事情,完全看我們用真心用幾分。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爲什麼不用圓滿的真心?我們盡管用真誠心待人,以德報德,以德報怨,這是菩薩道。忘恩負義,以怨報怨,這是惡道衆生,在六道裏頭還不是叁善道,叁惡道。用妄心這就墮惡道,六道都是惡道,用真心超凡入聖。所以我們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我們,他用的是妄心,甚至于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都歡歡喜喜接受,依舊以真誠心對他。爲什麼?我要作佛,我要高品位往生;他不要作佛,他要搞叁惡道。這就是我平常講的死生事大,死了以後十法界擺在面前,我們選擇哪一道?這個重要。我選擇的是佛菩薩道,他們依舊還搞六道,他搞他的,我走我的。不能因爲他冤枉我們、他陷害我們,我們一定要報複,這個思想、這種行爲,他搞叁惡道,我也跟他後頭也墮叁惡道,這叫愚人。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導我們,這就是經上講的這兩句話,“具大慈悲,救拔罪苦衆生”。因爲他用的心不是真誠心,妄心裏面那個善心也算不錯,他不是惡心是善心,這一念善念生起,他能夠脫離叁惡道,到人天中來。到人天,佛菩薩依舊不舍離他,這叫大慈悲。“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是不是這個情形?是。諸佛菩薩常常照顧我們,照顧我們每一個人,可是我們自己正像經上講的比喻,很容易迷惑、很容易墮落,生到人天,人天比叁惡道那就快樂多了;但是在人天當中享樂,就又迷了。所以佛菩薩的照顧,我們一定要與他合作,也就是說遇到因緣自己要抓住,不要輕易的放過,然後我們在這一生所受的樂,這樂叫“妙樂”。“妙樂”是在一生受用當中,依然念念覺而不迷,這個樂就妙了。如果在享樂當中迷了,那就不妙。畢竟迷的多,覺的少;覺的人他真正懂得樂,迷的人沒有樂。世間人都以爲享受五欲六塵,這叫樂,在五欲六塵裏面,起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樂了。處處跟別人較量,別人有的我也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有了還想超過別人,這個樂就不妙了。這個樂對自己精神、物質都有很大的壓力,這個樂哪裏叫妙?

  如果我們把中國跟外國做一個比較,就很明顯的覺察。中國人羨慕外國人,他們住的房子好,每一個人都有汽車,出門都有車,家庭裏面都是電器化,現代化的家庭,過得很舒服。中國人看到很羨慕,認爲我們很落後,自己感到很難過、感覺到很苦。你是看到外表,你沒有深入一層看,往深入一層看,中國人快樂,外國人很苦,你就看到事實真相。爲什麼說外國人苦?他所有一切享受都是賒帳賒來的,銀行貸款、保險公司貸款賒來的,背的一身都是債,他樂在哪裏?每一天作牛作馬辛辛苦苦工作,那個錢還帳,他過的是這個日子。中國人雖然過得粗茶淡飯,住個小茅篷,築一個土牆、蓋一點茅草,沒有債,無債一身輕。這一種生活外國人作夢都想不到。中國人放工之後,下了工,心情多悠閑、多自在,幾位老朋友快快樂樂聊天,吃幾粒花生米,喝一點老酒,快樂得不得了。外國人哪有這種享受?他們放假期間找刺激,找刺激等于吸毒,來把他自己生活輕松一下。永遠在緊張,在負債、還債,被債務逼迫,有什麼快樂?我在美國住了十五年,我覺得美國人沒有中國人快樂,這就是文化不一樣,曆史背景不相同。當然我們也應當要提升生活的品質,更應當要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質。

  我記得我在受戒的時候,這是幾乎四十年前的事情。我的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在戒壇裏面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我們印象很深,這是真的事情不是假的。他是蘇北人,他小時候出家作小沙彌,他們地方上有一個乞丐,這個乞丐的兒子是地方上一個商人,很有錢的一個商人,經商發了財。兒子發財,父親在外面要飯,在外面討飯,所以親戚朋友見到,沒有一個不罵他,他自己也覺得很難爲情,沒面子!就派了很多人到四處去找,好不容易把這個老爸爸找回來了。找回來之後給他換了衣服,好好的供養,派了幾個人去伺候他,讓老人家享享福。這個老人很奇怪,大概在家裏住了差不多將近一個月,趁沒有人注意的時候,他又偷偷的溜走了,溜到外面他又要飯去了。以後人家就覺得很奇怪?你兒子請你回家去享福,你爲什麼出來?他說我回去之後受罪,等于像被人關在籠子裏面;關在籠子裏頭,像小鳥一樣被人關到,天天被人喂他,這個日子難過。他說我出去討飯,我是身上什麼都沒有,到哪裏有飯吃,天天遊山玩水,累了找個地方休息休息,這個日子快樂無比。這個人懂得“受妙樂”。由此可知,世人天天在家裏享受一些物質受用,那不是妙樂,是俗樂,俗不堪,是那種樂,哪裏懂得妙樂?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叁衣一缽,他受的是妙樂。人生在世所需要的,吃飽穿暖了,夠了。真正懂得生活,那真的是遊覽山水,逍遙自在,這叫人生,這叫快樂。有緣盡心盡力幫助一切衆生,幫助社會,犧牲奉獻也是妙樂。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權也不要位,今天講做義工,無論在哪個職位統統是做義工,這裏頭有真樂,這裏頭叫妙樂。佛在經上講得太多太多,很可惜我們聽了讀了依舊不覺悟,依舊被煩惱纏縛。這個過失是在我們自己,不能夠怨天尤人。人生很短,幾十年真的彈指之間,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懂得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才是正確的,佛教導我們就是最正確的。一定要看破世俗,要能夠脫離世俗,這就是佛家常講的超凡入聖,要能夠看破世俗、超越世俗。

  “是諸罪衆,知業道苦”,這兩句話非常要緊。本經一開端,一切諸佛贊歎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示現成佛,“知苦樂法”。佛知道什麼法是苦的?什麼法是樂的?我們聽了佛的教誨,要知道業道苦。業道是什麼?造業而不覺悟就叫做業道。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就叫做業道。反過來,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那叫菩薩道,那就是佛道。佛道跟業道在事上沒有差別,差別就在念頭上,一念覺就是佛菩薩,一念迷就是業道苦。怎麼樣才能夠“脫得出離”?“脫”是脫離惡道。不但脫離叁惡道,六道都脫離了。什麼時候脫離?現在脫離了。現在怎麼個脫離?心裏面于一切法中不分別、不執著就脫離了。

  脫離不是說離開這個環境,不是這個意思,不是說你逃避這個世間,那個錯誤;即世間出世間。我們在吃飯,吃飯脫離了;世間人吃飯,對于飲食分別執著,那是染,那…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叁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