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二十七卷)
淨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淨宗學會錄影室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中第七十九面,我們將經文念一遍,“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爲增業。”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再看下面的比喻:
【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叁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複困重。】
這是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明顯,譬如有一個人,這個人從很遠的地方到此地來。在過去交通不發達,旅行大多數都是徒步走的,路程遠當然非常疲乏,消耗體力;如果是叁天沒吃飯,他的苦難,我們就可想而知。而這個人還不是徒步旅行,他還挑著擔子,這個擔子有一百斤重,這很沈重的一個擔子,叁天沒吃飯走長途,這已經很累了。這就比喻前面臨命終的人,生前沒有做什麼好事情,死後當然依他的行業,他要承受他的果報。“忽遇鄰人,更附少物”,這就比喻家親眷屬無知,還要殺生祭祀加重他的罪業,他的前途當然更困難。這個比喻好懂。我們再看下面經文,在八十面:
【世尊,我觀閻浮衆生,但能于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這是地藏菩薩對世尊說這些話,實在說對世尊說,就是世尊爲他做證明,他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說話的用意實在是爲我們。“閻浮衆生”就是我們這些人。“但能于諸佛教中”,“佛教”兩個字是關鍵,今天提到佛教,是不是我們想像當中佛教這個意思?不是。這是一切諸佛教誨之中,佛怎麼教我們的,我們有沒有懂得?我們有沒有做到?真正能夠明白了,能肯做,即使做一點點小善,“一毛一渧,一沙一塵”這是講少,形容修的善少。毛是汗毛,我們身上的汗毛,這是我們正報裏面最小的,塵沙是依報裏面最小的,都是形容小善。這個小善,利益你全部得到,何況大善?佛法裏面所教的,再小的善都稱性。既然稱性,善實在講就沒有大小,大善遍虛空法界,小善也遍虛空法界,乃至你起一念善心,一念利益衆生的心,果報都不可思議。地藏菩薩說的這些話,初學的人確實很難接受,是不是佛菩薩以這些言語來勸勉我們,未必是真實。衆生接觸佛法,特別是初學,這些疑惑可以說是非常普遍,完全是以我們凡夫心,去測度諸佛菩薩的境界,這是大錯特錯。
我們凡夫是妄心,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妄心永遠緣不到真實的境界。法相經論裏面說得很多,第六意識的功能在八識裏頭最強的,對外它能緣虛空法界,對內它能夠緣阿賴耶識,可惜的是它就沒有辦法緣自性;諸位要曉得一真法界是自性,它可以緣虛空法界,它能夠緣十法界,沒有辦法緣一真法界,沒有辦法緣自性。所以凡夫的見解智慧,怎麼能夠知道佛菩薩的境界?憑著自己的妄想想像佛菩薩的境界,全錯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什麼是真實智慧?二障破了真實智慧才現前。我們就想一想,我們有煩惱障、有所知障,不但有而且非常嚴重,哪來的智慧?自己以爲覺得很有智慧,那真是佛法裏面所講的世智辯聰,世智辯聰不能解決問題。請看下面經文: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
到這兒是一小段。從這個經文裏面,我們就明了大辯長者,這也是諸佛如來示現。“久證無生”,這一句話是很久他就成佛了,他在十方世界度衆生,“現長者身”,這是示現。應以長者身得度,他就現長者身,參加地藏法會,幫助世尊跟地藏王菩薩教化衆生。他出來發問,這一問一答當中,破除我們的疑惑。下面說:
【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
“合掌恭敬”是致敬、是禮節,向地藏菩薩請教。
【大士。】
這是稱贊菩薩。
【是南閻浮提衆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爲修功德,乃至設齋,造衆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請教這一些言語的意思不難懂。這是說我們這個世間的衆生過世之後,他的家親眷屬給他修一些功德,譬如“設齋”。設齋意思很廣,像現在習俗裏面,放焰口、放蒙山施食,這都是設齋,這是請鬼神吃飯。也有在世間修福的齋僧,古時候家庭富裕的人家設千僧齋。以及造種種的善因,多做善事回向這個亡人。這一個命終的人,是不是因爲家親眷屬給他營修功德,他就能得大利益?他能不能得解脫?我們看看地藏菩薩的開示:
【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爲未來現在一切衆生,承佛威力,略說是事。】
地藏菩薩答言稱“長者”,這彼此恭敬。長者稱菩薩爲大士,菩薩稱他長者。既然他問了,我現在爲“未來”,“未來”是指我們,“現在”是當時,這“一切衆生,承佛威力,略說是事”。“承佛威力”這一句尊師重道,不敢以爲自己能說;這個事,理太深太廣,我哪裏能說?承佛威神加持這才能說。其實地藏菩薩早就成佛,也是示現爲菩薩身。學生當中無量無邊都成佛了,哪有老師不成佛的道理?這是顯示諸佛如來大慈大悲,降格以菩薩身分方便度衆生。諸位都曉得佛法是師道,我們對老師要尊敬,要到老師那裏去求學,不如菩薩身分來的方便。菩薩跟我們是同學,他是佛的學生,我們也是佛的學生,他是早期的學生,是我們的學長,同輩分,所以我們不去求,他可以來找我們。老師沒有去找學生的道理,但是同學可以,這在教化就方便太多了,“作一切衆生不請之友”。只要觀察衆生機緣成熟,他主動就來了,這是菩薩身分度化衆生的方便。所以地藏永遠處在菩薩的地位上,原因就在此。
【長者,未來現在諸衆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這個利益實在太大太大了。諸位一定要曉得,臨終最後那一念是關鍵,你來生到哪裏去,就是最後一念。你一生所造的業很多,何況還有過去世,生生世世累積的業無量無邊。佛在經上說,假如你所造的業要是有體積的話,體積再小像微塵一樣,所造之業是盡虛空都容納不下。再想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佛這個比喻形容不爲過,好在這個罪業,沒有體積、沒有形象。但是它産生了力量,這個力量就造成了輪回,變現出種種苦的境界。可是一個人來生往哪一道去受生,確實決定在最後這一念,這一念當然在所有一切念頭裏面,這一念是最強的。佛在經上講,我們業因無量,強者先牽,力量強的業因它先受報。如果不聞佛法,這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他想些什麼?如果他想到家親眷屬恩愛難舍,他就到鬼道去,貪心重;如果想到冤家對頭還沒有報複,那就地獄去,嗔恚心重;迷惑顛倒,糊裏糊塗走了,畜生道去;最多的、最普遍的。所以這個時候是關鍵的時候,聞佛名一心想佛,他怎麼會不解脫?
如果臨終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一個人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臨命終時才有人教他念阿彌陀佛。教他念佛,教他求往生淨土,佛來接引跟阿彌陀佛去,他就作佛了。往年在美國首都DC,華盛頓DC周廣大先生,那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在臨走叁天前才遇到佛法,人家給他一講他就相信、他就接受,念了叁天佛,佛接引他往生。這是家親眷屬是善知識。遇到教他念菩薩名號、念辟支佛名號,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決定得人天福報。“解脫”就是從叁惡道解脫,從叁惡道解脫生叁善道。這就是佛教之中,如果他能夠明了佛菩薩名號的表法意義,他得的功德利益就更殊勝,他確實能夠契入境界。所以這一樁事情我們要記住,送終一定要勸人念佛,如果家親眷屬都能夠助念,這是無比的殊勝。
平常念佛都是爲了臨終這一念,希望平常念得熟,臨終時候不會忘記,平常要放下萬緣,臨終時才不會有障礙。什麼都要放下,于這個世間確實沒有一絲毫的貪戀,往生就自在。只要有一絲毫貪戀染著,臨命終時念佛往生的障礙。我們自己要很清楚、很明白,臨終時候能不能遇到善知識?能不能遇到一些人幫助?太難講了!所以我們知道這樁事情,平時就要多結善緣,多結善緣就要多參加助念。你能夠常常幫助臨終人助念,這是因,到自己臨終時候,一定有人來幫助你;平常不肯幫助別人,臨終的時候決定不會有人幫助你,因緣果報一絲毫都不爽。所以平時要種善因,你才能得善果,一定要相信,地藏菩薩在此地講的這樁事情。再看下面經文,這都是地藏菩薩說的: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衆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這個道理一定要明了。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間家親眷屬爲亡者做佛事,通常請出家人一定請七位,爲什麼?七分功德他才能得一分。誦經要誦七部,都從這個經上來的。他只能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念經念佛的人自己得,這是說一個比例。他能得多大利益,完全看生者自利有多大。誦經的人如果在誦經的時候開悟證果了,證果就是入經中的境界,古大德教我們讀經的時候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大家要聽清楚,不是一面看經一面打妄想,那你就完全錯了。不是一面讀經,一面想這個經裏頭什麼意思,那這樣子自他都得不到利益,還不如老老實實念。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有功德。這功德是清淨心,你修清淨心,你在這裏修定,他得利益。如果能入觀,觀是不用心意識,用心意識是思想,不是觀,妄想;不用心意識而契入這個境界,這是觀,這是從定裏面開慧。讀這一部經,經上的境界變成自己的境界,自他不二,生佛一如。入這個境界,這個亡人得的利益,那就不可思議了,他得最殊勝的功德利益。最殊勝功德利益,給諸位說也只能幫助他生忉利天,但是在忉利天裏面得大福報。
如果這個亡人在生前是個念佛的人,是個明白佛法的人,是個念佛人。他過世之後,誦經他聽了之後,很可能提醒他念佛往生淨土,那他就決定得生淨土。所以一些超度佛事是給他做增上緣,唯恐他忘掉,特別來提…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第二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