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法喜是性德的流露,不是外面的刺激,與外頭境界不相幹。世間那些聖賢做學問的人也有,《論語》裏面所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悅」是法喜,不是外頭境界,是你做學問確實有心得。這個心得我們常講的二種,一種是得之于心,心覺悟了;一種得之于身,身法喜充滿。但是有得于心當然就有得于身,它是一樁事情;如果是有得于身沒有得于心,那是假的,那個不是真的。一定是有得于心,先開悟了,然後歡喜心現前。世間做學問的人有,佛法開悟之後得大歡喜,大徹大悟,別教講登地,初地,初地是歡喜地。很明顯的把修學的利益給你顯示出來,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那個相,是歡喜地的境界。
『各各趣入』,趣入是「修轉」,「各各趣入無量乘門」,這是講修法;我們常說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了,這是轉的意思。由此可知,我們在修學不能不明了,一門,不能同時搞很多門;同時搞很多門就不通,你的時間、你的精力分散,你怎麼能成就?同時示現很多門,那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初學的。諸佛如來如果教導中下根的人,他一定爲他示現一門深入。只有在什麼時候示現大通家?有上上根的人,爲他示現,那個行!什麼叫上上根的人?大徹大悟的人,像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大徹大悟了,教他去參學,參學就是無量法門統統學;四弘誓願第叁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得煩惱斷盡之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這個時候才廣學法門。「各各趣入」,這是一個意思:「趣入法門」。
另外一種是「衆生界」,這個時候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民主自由開放,什麼場合、衆生場合你都可以去,不會再禁止。不像沒有開悟之前,戒律裏頭這個地方不能去,那個地方不能去,有許多禁止的;悟了之後,這個門就開放了。爲什麼?你有定功,你有智慧,你不會被境界所轉,各各趣入。「各各趣入」有這兩層的意思。當你自己叁昧沒有得到,果德沒有成就,不行,一定要守住規矩。你看看從前祖師大德們,以我們淨土宗慧遠大師做例子,往後曆代的祖師大德,都能夠守住這一個原則。聚集志同道合的同修,真正志同道合,我們找一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一生在一起。不是說來來去去的,那你會有什麼成就?我們一生在一塊,依衆靠衆,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警策,互助合作。遠公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淨土宗的開始,志同道合的總共有一百二十叁個人,以虎溪爲界,不出這個界限。
所以我也是考量我們目前的狀況,現在世界動亂,災難頻繁,我們要想幫助佛法,先要成就自己;要成就自己,祖宗的方法有道理,愈想愈有道理。我們要如何成就?也要像遠公大師一樣,下定決心,絕對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爲什麼?分別執著不放下,你就不能跟人同住,你會有摩擦。你想想遠公當年這個蓮社,就是東林念佛堂一百二十叁個人,如果每一個人不能放下分別執著,那不天天吵架了?一百多人不吵翻天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意見,他們那個時候只有一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那個時候都沒有翻譯出來。《無量壽經》是最早到中國的,初祖就是依《無量壽經》,淨土宗是這樣成立的。這一百多人都是發真誠的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他自然能做到六和敬。
我們今天大家在一塊,這個看到那個不順眼,那個看到這個不滿意,這不是道場了,這個不能修行。所以我們要多想想,短期的像辦一個普通學院,新加坡這種培訓班六個月就畢業了,這個忍一忍還可以,時間不長;真正辦道的道場要盡形壽,盡形壽就是我盡一生,有生之年都要跟大衆相處,這個難!這個不容易!你沒有道心怎麼行?你沒有這個志願怎麼行?所以我就想到祖師們這些規矩、典型、模範,很值得我們考量,我們得多想想。希望我們想出一個妥善的方法,我們如何來利用這個道場,希望在這個道場大家都能夠成就。要真心誠意,彼此一定要互相尊重,大家要把對方看作阿彌陀佛,那個尊敬心就生起來了;無論看哪個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化身,應作如是觀。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都是阿彌陀佛示現,都是來度我的;我對每一個人會尊敬,我對每一個人都會感恩,就不會生是非,就不會打妄想,也不會去看別人過失,一心一意專求淨土。這個地方往生的人就多了,往生就是成佛,作佛的人就多了,這真正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還搞別的東西幹什麼?沒有意義了!換句話說,作佛要緊。不但超越六道輪回,十法界也超越了;不但十法界超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個階位也超越了,不可思議的趣入!
第八句『各各悟解諸法門』,這一句是講「修同」;「悟解法門」,你只要能趣入,一趣入你就明了,沒有障礙。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了;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了;佛法通了,世間法都通了,所以歡喜心才現前。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講的,十方世界諸佛如來在無量劫當中所講一切法門,你都通了。爲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斷了,自性上的障礙全都消失了。一切諸佛如來爲衆生所說的一切經教全是自性流露的,你現在明心見性了,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全是性德,你既然見到了,一聽諸佛所說的,統統跟自己心性相應,全是自性裏面的東西,這個不可思議,妙不可言!善學,應當如是修學,所謂是無師智、自然智都現前了。這是正教,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能不能體會?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對這種教學方法能不能深信不疑?所以這個道場裏面的大衆,絕對不是普通的大衆。
淨宗道場,這個大衆進來的時候,那是一尊佛。他到這裏來成佛的,往生不退成佛。他不是做別的,不是我在此地我想作菩薩、我想作阿羅漢、我想作天王,我想得人間富貴,不是的!他到這個地方不是幹別的,是來往生不退成佛的。這哪裏是普通人?所以他要想到這裏來,我們要仔細觀察他像不像佛?有沒有做佛的樣子?我們評估一下,他能不能成佛?這個事情,不在年齡老少,也不在賢愚不肖,而在他的誠敬。印光大師說的,他有沒有誠意?在形態上面有沒有具足恭敬?「誠于中,敬于外」,你看他是不是敬人、敬事、敬物?你從這上看。如果從外表上看,他對人不敬,對事不敬,對物不敬,他沒有誠意,那就很難成就了。「我想」,想是空想,我們總要細心去體會。
第九句:
【各各入如來神通境界。】
這是「修極」,修行到了頂點。頂點裏面有叁句,這是第一句,「大悲極,入佛神通境」;跟諸佛如來一樣,自性本具的德能這個時候顯示出來了,大能我們常講萬德萬能,這個能力顯示出來了。佛菩薩只爲一樁事情:利益衆生,幫助衆生消災增福,所以成就如來果地上無盡的恩德。佛恩大了,不是父母恩所能比。佛恩在哪裏?就在這一句,他以稱性的大德大能,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衆生。我們要問什麼是苦難衆生?煩惱沒有斷盡都是苦難衆生。六道裏面衆生最可憐,爲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一品都沒斷,你就是做到大梵天王也不行,你煩惱習氣沒斷;只要煩惱習氣沒斷,你的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佛在經上常講,真正修行人修的功夫不錯,他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六道裏頭最高的,再沒有比他高的;壽命到的時候還要墮叁途,叁途墮哪裏?墮地獄。爲什麼墮地獄?毀謗叁寶。佛在經上把這樁事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明白,大概四禅天人,這個人修行修到四禅天,都以爲自己成佛了,都以爲自己證得般涅槃。般涅槃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壽命長。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我們曉得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八萬大劫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不是滄海桑田,是世界的成住壞空。
我們今天在天文望遠鏡裏面看到,星球爆炸消失了,那世界壞了;新的星球發現了,那是世界生了,星球的成住壞空八萬次,你說這個時間多長!所以他入那個境界的時候,他認爲他自己成佛了,不生不滅了。但是到八萬大劫時候,他的定功失掉,于是又墮落了,墮落的時候他就毀謗叁寶,「佛說的是假的,佛說證到這個境界就不生不滅,我入這個境界爲什麼還要墮落?」這一個念頭起來就是阿鼻地獄的業因。這不是究竟法,所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苦難衆生。再看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斷;十法界裏面佛菩薩,不錯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沒斷,出不了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裏面統統是苦難衆生。誰發心去度他?修行證得極果的人,他這個極不是究竟的極,是超過十法界了,十法界裏面人看他那是到頂點,超過他們了。這個「修極」是指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自性裏面的大悲心流露出來了。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說同佛了,沒有佛那麼殊勝,決定是真的不是假的。
古大德用比喻來顯示這樁事情,因爲我們很難懂。他把如來果地比喻作晚上十五的月亮,滿月,把圓教初住菩薩比喻作初二、初叁的月牙;月牙的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是相同的,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這個我們能理解,大小不一樣。圓初住以上,他們明心見性,智慧、德能、相好、神通道力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我們在《華嚴經》裏面稱這些人「同生衆」,十法界以下的是「異生衆」,這個我們讀過,這樣說起來大家就好懂。契入這個境界之後,就沒有第二個念頭了,全心全力爲衆生,沒有自己。六根接觸境界念念都是爲利益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爲衆生作種種示現,這就是神通。我們雖然沒有入那個境界,要學!只要你有心學,只要你肯學,你拼命努力一味去學,你在這一生…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五五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